苏劲
- 作品数:88 被引量:977H指数:23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文化科学更多>>
- 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现黄铁矿中多元素原位成像被引量:6
- 2016年
- 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建立了单粒黄铁矿的多元素原位成像方法。在1 mm×1 mm的扫描区域内,获得有效计数点信息约5万个,总分析时间仅为1.5 h。结果表明,此粒黄铁矿表面Fe、S元素的信号强度分布均匀,Fe/S比值数据集中,相对标准偏差仅为11.6%,这表明黄铁矿均质性较好,也表明本分析方法的稳定性较高。相对于围岩,黄铁矿表面的微量元素表现出的富集或亏损特征,可能与黄铁矿形成时的氧化还原环境和后期的次生改造作用有关。本方法将有助于LA-ICP-MS在单颗粒矿物分析中的推广应用,可为古环境、烃源岩和流体成藏等研究提供更直接、更准确的可视化实验数据。
- 王华建张水昌叶云涛王晓梅周文喜苏劲
- 关键词: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黄铁矿微量元素
- 全球深层油气分布特征及聚集规律被引量:41
- 2012年
- 通过对世界深层主要含油气盆地的分布及典型油气田的统计和解剖表明,前陆盆地、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山间盆地为主要的深层含油气盆地类型;烃源岩主要为古生代和中生代泥岩,低地温梯度和异常压力有利于深部油气的生成和保存;有利的沉积相带、低地温梯度、表生风化淋滤作用、成岩作用中胶结物溶解和白云岩化作用、异常高压、早期油气充注、裂缝发育等都是形成和保存深部良好储集性能的有利因素,多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的碳酸盐岩或碎屑岩组成。前陆盆地或被动陆缘盆地的背景、良好储盖配置尤其是膏岩层的发育、异常压力的存在是深层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深层勘探应围绕具备这些条件的盆地展开。
- 王宇苏劲王凯张保涛赵杰刘星旺
- 关键词:油气成藏
- 一种近源型致密砂岩气甜点的预测方法及装置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近源型致密砂岩气甜点的预测方法及装置,所述预测方法包括:依据已有的地质参数,恢复区域构造演化史;依据区域构造演化史,确定关键时期,所述关键时期包括:早期CO<SUB>2</SUB>主生成期与天然气主生成期...
- 帅燕华魏彩云候连华王晓梅胡国艺张斌苏劲房忱琛
- 塔中西部平台区油气分布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被引量:1
- 2014年
- 塔中北斜坡奥陶系碳酸盐岩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油气藏类型复杂多样,按照PVT和流体组分可以划分为油藏、挥发性油藏和凝析气藏3种类型,三者在空间上分布复杂。通过对塔中北斜坡西部平台区大量单井及其生产状况的解剖,结合分析化验和地震资料,深入探讨了本区流体分布和性质特征、断裂和储层差异,揭示了造成油气分布差异性的主控因素。认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良三段顶部的不整合面在垂向上控制了储层层位和储层规模,储层在横向上的强非均质性是油气平面分布差异的重要原因;走滑断裂作为油气运移通道对储层改造明显,直接决定了不同区域的古油藏在晚喜马拉雅期遭受的气侵强度,是目前本区油气藏相态多样性和性质差异的直接原因。
- 张保涛于炳松苏劲于红枫王向伟
- 关键词:油气分布主控因素海相碳酸盐岩奥陶系塔中北斜坡
- 烃源岩非均质性及其意义——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被引量:20
- 2017年
- 以中国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为例,基于野外露头、镜下观察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不同尺度的烃源岩非均质性及烃类的微观赋存特征进行研究。岩石圈板块运动和古纬度位置导致烃源岩宏观旋回性和非均质性,天文轨道力控制的气候变化可能是导致烃源岩微观非均质性的最主要原因。因此,烃源岩非均质性是恒定存在的,不仅体现为有机质含量的差异,还包括碎屑物来源和孔隙度的差异。在油气资源评价,尤其是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时需要充分考虑烃源岩的非均质性。烃源岩非均质性特征为油气生成、排驱和储集提供了良好的"源储组合",为估算非常规油气经济可采储量提供了新的参考指标。因此烃源岩非均质性的定量化研究对非常规油气形成机理及资源量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王晓梅张水昌王华建苏劲何坤王宇王晓琦
- 关键词:页岩烃源岩非均质性元古界
- 一种恢复海相或湖相沉积区最大古地温及区域热史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恢复海相或湖相沉积区最大古地温及区域热史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选取碳酸盐样品,并对碳酸盐样品进行有效性分析,得到烃源岩成熟度测试样品以及古热史研究样品;(2)对步骤(1)所得烃源岩成熟度测试样品以及古...
- 帅燕华魏彩云候连华王晓梅胡国艺张斌苏劲房忱琛
-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具有寒武系特征原油的分布及其成因被引量:21
- 2011年
-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成因复杂。海相原油主要来自于寒武系或奥陶系烃源岩,或者二者混源。其中,对混源油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随着勘探的深入和精细,需要定量回答油气的混源比例。本文根据不同端元油的人工混源配比实验,发现生物标志化合物具有随混源比例变化的特征,建立了混源比例与生标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对塔北地区混源油中寒武系原油比例做了定量计算,进而研究了其分布规律与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塔北地区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寒武系烃源岩有少量贡献。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具有从西到东、从浅至深,混源油中寒武系烃源岩来源的原油比例具有逐渐增高的特点,高比例寒武系来源原油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轮南低凸起的桑塔木断垒带东侧和轮东断裂周围,明显受烃源岩分布、输导体系和成藏过程等因素控制,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塔北地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规律,以及指导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 朱光有崔洁杨海军卢玉红张斌苏劲张宝收朱永峰
- 关键词:混源油寒武系塔里木盆地
- 塔里木盆地北部奥陶系油气相态及其成因分析被引量:53
- 2011年
-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奥陶系是最重要的勘探层系,油气资源丰富;同时油气相态复杂多样,既有凝析气藏、正常油藏,也有稠油油藏、沥青等。通过对油气藏形成演化与保存过程的系统分析,结合油气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等分析数据,发现油气相态的多样性与油气多期次充注与次生蚀变作用有关。提出塔北隆起的东部奥陶系存在三期油气充注过程,分别发生在加里东运动晚期-海西早期、海西运动晚期、喜马拉雅运动晚期,原油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天然气主要来自与寒武系烃源岩有关的液态烃的裂解;塔北隆起的中西部奥陶系的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海西运动晚期。塔北奥陶系油藏形成以后,经历了三期明显的调整改造过程:海西早期构造抬升导致志留-泥盆系遭受剥蚀,东部源自寒武系油气的古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沥青;三叠系沉积前的晚海西运动,使得奥陶系生源的油藏大范围遭受降解稠化;晚喜山期,来自于满加尔坳陷的天然气自东向西充注,致使隆起东部早期形成的油藏发生强烈的气侵改造,形成次生凝析气藏。而中西部奥陶系油藏在三叠系沉积前遭受降解稠化后,一直处于沉降深埋过程,油藏得到有效保存;由于成藏时间较早,轻质组分散失较多,气油比极低,油质较稠。研究认为,油气相态的多样性主要受晚海西期构造运动的抬升造成的生物降解作用和喜马拉雅晚期构造运动造成的天然气自东向西大规模充注对油藏进行气洗改造两大过程的控制。
- 张水昌朱光有杨海军苏劲杨德彬朱永峰张斌崔洁
- 关键词:相态凝析气藏稠油奥陶系塔里木盆地
- 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与成藏模式被引量:54
- 2010年
- 海相碳酸盐岩是近年来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中国海相盆地碳酸盐岩时代古老,使得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勘探难度大。研究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三个主要海相盆地古生界都发育优质烃源岩,主要以泥岩、泥灰岩和煤系为主,热演化程度多数已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其中,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组合在燕山期达到最大埋深,储层大部分都经历过原油裂解以上的高温过程,原油难以保存,以形成裂解气为主,或者是高成熟煤型气;而塔里木盆地塔中和塔北继承性隆起部位始终没有经历180℃以上的高温条件,而且最大埋深是在喜山期以来,因此在构造高部位保存了大规模的古油藏。根据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被调整、改造与再富集过程的特点,把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分为原生油气藏和次生油气藏,存在单源单期充注成藏型和多源多期充注成藏型,建立了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成藏模式。
- 朱光有张水昌张斌苏劲杨德彬
- 关键词:海相碳酸盐岩原油裂解气油气藏类型成藏模式
- 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奥陶系鹰山组深部优质岩溶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被引量:30
- 2012年
- 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域,奥陶系鹰山组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鹰山组发育大套台地相碳酸盐岩,以高能相的台内滩沉积为主。鹰山组埋藏较深,但岩溶储层呈大面积厚层状分布。早奥陶世塔中I号断裂使得塔中隆起隆升并遭受强烈剥蚀形成下奥陶统鹰山组顶部风化壳,以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为主。通过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测井联合波阻抗反演技术和方法识别溶洞发育带和断层裂缝发育带,确定出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研究认为,岩性岩相是岩溶型储层发育的重要基础,层间岩溶控制了储层的成层性和横向展布规模,断裂和裂缝网络是岩溶水的主要渗滤通道,埋藏岩溶形成大量有效的缝洞空间,极大地提高了储集性能。研究发现,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鹰山组顶面以下120m地层厚度范围内,横向有一定连通性,在断层、构造裂缝和溶蚀作用下形成统一的储集体,呈准层状展布。
- 吉云刚韩剑发张正红王俊友苏劲王宇张敏
- 关键词:岩溶储层深部储层奥陶系塔里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