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翟方国

作品数:9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热带
  • 2篇热通量
  • 2篇涡旋
  • 2篇北赤道流
  • 2篇赤道
  • 1篇动力学
  • 1篇沿岸
  • 1篇沿岸流
  • 1篇有效波高
  • 1篇障碍层
  • 1篇正交函数
  • 1篇实验教学
  • 1篇输运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际变异
  • 1篇奇异值
  • 1篇奇异值分解

机构

  • 7篇中国海洋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9篇翟方国
  • 2篇胡敦欣
  • 2篇王庆业
  • 1篇李培良
  • 1篇陈旭
  • 1篇钟贻森
  • 1篇郭心顺
  • 1篇吴国丽
  • 1篇刘晓
  • 1篇孟静
  • 1篇陈国光
  • 1篇庄园

传媒

  • 4篇海洋科学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实验科学与技...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北黄海定点连续观测站海流资料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本文利用2009年6月至11月期间的ADCP海流资料,研究了獐子岛附近一个固定观测点处的时间平均流及潮流特征。结果表明,该海区的平均流大致沿等深线方向,从黄海流向渤海,整个观测期间纬向平均流大于经向平均流,经向1m宽度范围内的纬向净水体输运量为0.67m3/s,而纬向1m宽度内的经向净水体输运量为0.16m3/s;垂向上可以15m和47m为节点分为三层,15m大致为温跃层深度,而47m以下为底摩擦影响显著的范围。夏季的温盐层化结构对于余流的垂直分布存在显著影响。潮流调和分析表明,该海区的潮汐类型为正规半日潮,M_2和K_1分潮在整个深度范围内的平均振幅分别为27.9cm/s和9.2cm/s,半日潮流由表及底均为旋转流,而全日潮流更趋向于往复流。在垂向上,各个分潮的潮流椭圆均随深度发生小幅度的旋转,半日潮流椭圆随深度逆时针旋转,倾角变化小于30°,全日潮流椭圆随深度顺时针旋转,倾角变化小于40°。潮流在近底层受到底摩擦的影响十分显著,其中全日潮流受到底摩擦的影响较半日潮流大。本次观测是进一步研究北黄海区域潮流、近惯性流动与水体交换输运的直接参考,其结果加深了对该区域流场特性的认识和理解。
庄园刘子洲翟方国
关键词:北黄海
虚拟仿真在海洋调查实验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2024年
海洋调查实验教学是海洋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受限于实验条件,仅靠海上实践不能完全满足教学要求,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手段。该文首先介绍了在虚拟仿真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海洋大学海洋调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建设思路及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然后结合目前应用于本科教学的“近海物理海洋综合调查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阐述了实验模块、实验步骤及实现的主要功能;最后对海洋调查虚拟仿真教学的教学效果及未来发展进行了总结展望。
刘子洲翟方国翟方国孟静陈旭
关键词:海洋调查实验教学教学平台建设
哈马黑拉涡旋的季节变异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1992年1月~2006年11月期间的ECC02海洋同化数据资料,研究了海洋上层50m平均的哈马黑拉涡旋的季节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哈马黑拉涡旋在5月开始出现,7月达到最强,3月和4月消失,这主要取决于新几内亚沿岸流的季节变化。新几内亚沿岸流4-11月为西北向,从12月到次年的2月为东南向。随着西北向新几内亚沿岸流的增强,哈马黑拉涡旋开始出现并增强。而随着西北向新几内亚沿岸流的减弱和反向,哈马黑拉涡旋减弱并消失。同时棉兰老海流在夏季的增强也有利于哈马黑拉涡旋增强。旨在研究哈马黑拉涡旋的季节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进一步探讨其垂向结构、年际变异等时空变化特征和该区域的环流特征提供研究基础。
翟方国胡敦欣王庆业
EOF方法与多元回归方法对热带SST拟合的比较
2009年
基于热带降水数据,本文比较了EOF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在海表面温度(SST)拟合估计上的优劣,拟合结果显示2种模型均能很好的体现赤道东太平洋ENSO现象引起的SST显著异常,而对其他海域变化的拟合则误差较大。对比2种模型的结果,尽管降水与SST两者的第一模态主成分之间存在95%的线性相关,但是忽略高模态特别是第二模态的EOF方法的拟合逊于包含多模态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从而表明高模态的影响大于线性假设拟合的影响。进一步通过SVD分解方法分析降水与SST各模态相关性,结果表明占约13%变化的第二模态降水与SST存在相似的空间分布,因此纳入更多模态是多元回归模型更优的主要原因。
钟贻森翟方国
关键词:EOFENSOSVD
黄海和东海障碍层研究
利用来自中国海洋大学承担的国家973计划项目,东方红2号综合科学考察船于2006年6月-7月和2007年1月-2月在黄海和东海获取的CTD、LADCP和TurboMAP-II微结构观测资料,本文研究了该海域的障碍层现象。...
翟方国
关键词:障碍层热通量
文献传递
热带西太平洋环流变异及动力学有关问题的研究
热带西太平洋是世界上环流系统复杂的海域之一,在全球和区域海洋与气候变异中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吕宋岛以东海域次表层的海流观测资料、卫星观测资料和海洋同化资料等对该海域的环流变异及其动力学特征有关问题...
翟方国
关键词:热带西太平洋北赤道流
文献传递
近年来厄尔尼诺期间北赤道流输运的年际变化被引量:1
2016年
为了研究近年来厄尔尼诺期间北赤道流输运的年际变化,本文利用海洋客观分析数据MOAA GPV(Grid Point Value of the Monthly Objective Analysis)以及P-vector方法计算了北太平洋绝对地转流,探讨了2001~2013年期间厄尔尼诺与北赤道流输运之间的关系。在此期间发生的4次厄尔尼诺事件中,北赤道流输运在2002~2003、2006~2007、2009~2010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在2004~2005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并没有明显的增强。进一步分析发现,在2002~2003年、2006~2007年、2009~2010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10°N以南的热带西北太平洋区域出现了负的海面高度异常和气旋式环流异常,这主要是由热带环流区域出现的西风异常和正的Ekman抽吸通过Rossby波西传到热带西太平洋区域所致;但是在2004~2005年厄尔尼诺成熟期,海面温度异常的分布明显不同,西风异常和正的Ekman抽吸异常明显北移,导致负的海面高度异常和气旋式环流异常出现在了10°N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区域,使得北赤道流输运在2004~2005年的厄尔尼诺成熟期没有明显的增强。
吴国丽王庆业翟方国胡敦欣
关键词:厄尔尼诺年际变异
黄海海浪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SWAN,研究了黄海海浪有效波高的季节变化特征及相关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在黄海的大部分区域,混合浪有效波高的最大值出现在冬季,而最小值则基本出现在夏季。北黄海北部和山东半岛南岸的近海海域呈现稍微不同的季节变化,有效波高的最大值出现在春季。全年4个季节中混合浪有效波高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均在济州岛西南最大,沿黄海中部区域向北和由中部区域向近岸区域逐渐减小。黄海海浪为风浪占主,涌浪有效波高远小于风浪有效波高。在黄海的大部分区域,白冠耗散和四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对黄海海浪的季节变化均至关重要;对于外海区域,四波非线性相互作用更为重要,而对于近海区域,白冠耗散则影响更大。本研究旨在研究黄海海浪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物理过程,为进一步探讨该海域海浪在其他时间尺度上的变异特征和动力学过程提供研究基础。
陈国光翟方国李培良刘晓
关键词:有效波高
西北太平洋海气界面热通量时空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基于第三版本HOAPS(Hamburg Ocean Atmosphere Parameters and Fluxes from Satellite Data)海表面温度、潜热通量、感热通量、海表面空气比湿以及海表面风场5个参量的18a(1988~2005年)逐月平均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和奇异值分解方法分析了异常潜热和感热通量场在西北太平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造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EOF的分析结果表明,异常潜热通量场主要体现为第一第二两个模态的变化,第一模态显示整个海域呈同相变化且在时间上呈准年周期变化,第二模态则描述了分别位于10°N,25°N和40°N的3个极值中心并伴随多年振荡,由因子载荷分布可知热带太平洋是第二模态的行为中心,因此该模态可能与ENSO事件相关。异常感热通量场则主要表现为第一模态的变化,在时间上呈准年周期变化并伴随有多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奇异值分解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异常海表面风场是异常潜热和感热通量场时空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翟方国
关键词:经验正交函数奇异值分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