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伟民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科技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艺术
  • 2篇传承
  • 1篇动物
  • 1篇动物造型
  • 1篇端午习俗
  • 1篇艺术设计
  • 1篇艺术设计教学
  • 1篇设计教学
  • 1篇魏晋
  • 1篇魏晋时期
  • 1篇文化
  • 1篇文化内涵
  • 1篇习俗
  • 1篇媒体
  • 1篇媒体时代
  • 1篇民居
  • 1篇民居建筑
  • 1篇闽南传统
  • 1篇考述
  • 1篇科技媒体

机构

  • 7篇集美大学

作者

  • 7篇罗伟民
  • 3篇涂慷

传媒

  • 1篇齐鲁艺苑(山...
  • 1篇通化师范学院...
  • 1篇集美大学学报...
  • 1篇淮海工学院学...
  • 1篇凯里学院学报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创意设计源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传承人生存现状与传承发展路径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闽南地区手工技艺经过当地民众的世代传承,成为福建乃至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闽南人民共同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一颗熠熠生辉的瑰宝。通过对闽南地区已获得各级政府命名的手工技艺传承人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和掌握他们当下的从艺现状与生存现状,从而进一步了解他们的艺术诉求与现实诉求,以此作为传承民间艺术与保护手工技艺传承人对策研究的基础与立足点,进而找寻一条能够使闽南地区手工技艺与传承人得以焕发鲜活生命力的有效发展路径。
罗伟民涂慷
米食文化与端午习俗活动考述
2024年
米食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端午习俗活动中人们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食物。米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表现出地域性、时节性、多样性等特点。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从米食文化与民俗内涵关系、端午的习俗与活动、岁时饮食的食粽养生习俗3个方面来考述端午的习俗活动,希望传承和发扬端午习俗活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进步。
罗伟民涂慷
关键词:端午习俗
魏晋时期越瓷动物造型的文化内涵被引量:1
2014年
越瓷中的动物造型与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所创造的文化气氛相映成趣,可以说它是"魏晋风度"的完美再现。本文从魏晋越瓷的动物造型与民俗源流、世俗趣味和士族风韵三个方面去论述魏晋越瓷的动物造型与"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罗伟民
关键词:魏晋时期动物造型文化内涵
论莆田纸扎工艺及传承创新被引量:3
2017年
作为福建省莆田地区一门古老的手工技艺,莆田纸扎有着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细的工艺制作。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纸扎工艺的基础上探讨莆田纸扎的传承危机,并对其传承创新提出建议,希望为纸扎这门具有传统文化形态的技艺传承保护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罗伟民涂慷
关键词:技艺传承传承创新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对艺术设计教学的启示
2014年
闽南传统民居中的石雕、木雕、砖雕作为建筑装饰的一部分,一方面有装饰美化建筑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寓意、象征和祈愿的意味,其艺术特色和美学意蕴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习惯之中,是研究开发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资源。通过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特点的认识和研究,为培养学生传统民居艺术设计能力提供启示。
罗伟民
关键词: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艺术设计教学教学启示
论艺术在科技媒体时代的认识与省思
2013年
自古以来,艺术与时代的脉动相互影响。技术科学是人类为解决问题、调适人和环境的关系、扩展人类能力而利用知识、创意和资源所做的一切意图和努力。教育的一般目的是要培养人的个性发展,同时又要使其个性与所属的社会团体有机地融合。
罗伟民
关键词:科技媒体媒体时代
论艺术与设计之生活器物被引量:1
2014年
艺术设计行为是人类的天性,也是文明演进的原动力。生活的器物设计是人类最原始的创造行为,也为文化创意注入了无限的想象力。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论述展开,从艺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艺术家的创作思维转化为器物语言、艺术与设计升值密码解读艺术扮演强化公司企业的形象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和探讨了艺术与设计融合趋势下生活器物的发展前景。
罗伟民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