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冬
- 作品数:9 被引量:2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张家口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尿黑酸症1例
- 2015年
- 患者男,49岁,主因"腰部疼痛15年,加重伴左下肢麻痛1年"入院。患者巩膜呈黄褐色,耳廓呈蓝色。X线检查:腰椎普遍性密度增高,边缘呈唇样变;各椎间隙均明显变窄,并见不同程度真空现象,椎间盘广泛钙化,各锥小关节骨质致密,结构模糊(图1A)。MR检查:腰椎各椎体前后缘骨质变尖,椎间隙变窄,椎间盘T2WI信号强度减低,L4-5、L5-S1椎间盘后缘突出.
- 石冬
- 关键词:诊断显像
- 腰椎管内支气管源性囊肿1例被引量:4
- 2013年
- 患者女,35岁。腰部钝痛10月余,晨起后较重,到我院骨科就诊。体检:脊柱、四肢无畸形、无异常活动,胸11、12棘突间隙压痛.腰椎活动度减小。MRI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存在,序列稳定,脊髓圆锥位置下移至腰3水平,腰3~5水平椎管内硬膜下可见条片状长T2短T1信号影(图1,2),贴于椎管后部,脂肪抑制序列可见信号减低,病灶上部可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影(图3),
- 石冬
- 关键词:椎管支气管源性囊肿磁共振成像
- 右肺平滑肌肉瘤1例
- 2013年
- 患者男,65岁。发现右肺肿物5月,间断性咳嗽、咯血、右胸痛2月入院。患者于5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右肺阴影,未诊治。近2月出现右胸痛且深吸气时加重,伴咳嗽、咯血(以痰中带血为主),无发热;2年前曾患“右大腿纤维肉瘤”,在其它医院行手术及局部放疗。入院后X线检查示:右下肺野可见11.2cm×8.3cm的团块状密度较均匀增高影,边缘较光整(图1)。
- 石冬
- 关键词:平滑肌肉瘤病理学影像学诊断
- 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征象,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临床确诊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资料,65例均进行DR检查,其中50例进行CT检查;42例行MRI检查,对其特异性影像学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DR可显示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椎体终板缘骨质破坏同时伴有明显的骨质增生、硬化,相邻椎间隙狭窄,未见椎旁及腰大肌脓肿,多椎体发病呈跳跃性发病为其特征性表现;CT除显示DR的表现外,可显示较早期的微小骨质破坏;MRI在病变早期就可显示椎体、椎间盘及周围软组织内的异常信号,并可显示微量椎旁及腰大肌脓肿,且增强扫描可显示椎旁条状及环状强化,但对骨质增生硬化显示不敏感。结论提高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特异性影像学征象的认识,结合患者的生活史、工作史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 石冬蔚巍李杰刘志杨东奎杜天会郑雷
- 关键词:布氏菌病脊柱影像学
-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医学影像学研究进展
- DR在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的诊断中可显示其特异性的椎体终板缘骨质破坏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椎间隙狭窄,但在疾病早期对微小骨质破坏及微小椎旁脓肿不能显示;CT检查与DR相比较,能显示微小骨质破坏,以及超出椎体边缘的椎旁脓肿;...
- 石冬刘志潘征白晓辉杨东奎蔚巍杜天会
- 关键词: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病理诊断医学影像学
- 前纵隔异位甲状旁腺腺瘤伴巨大囊性变1例被引量:1
- 2015年
- 患者女,53岁。左胸背部憋胀不适3年,晨起痰中带血2年,此后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胸闷、头晕等,夏季加重。CT检查:前上纵隔主动脉弓旁见囊性低密度影,大小约5.9cm×13.1cm×7.0cm,边缘清晰,向上至甲状腺左叶旁,增强扫描未见强化(图1)。CT诊断:前上纵隔占位,考虑良性病变,胸腺囊肿可能性大。
- 石冬杜天会刘志
- 关键词:甲状旁腺腺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病程发展MRI评估及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通过MRI影像学表现,评价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处于病程的早期、进展期、愈合期,指导临床对该病治疗手段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确诊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处早期、进展期、愈合期患者的影像学征象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MRI显示椎体、椎间盘、椎旁及腰大肌内的异常信号时,椎间隙正常,为病变早期;在病变早期的基础上合并椎间隙狭窄,则为病变进展期;椎体信号为T1短T2信号或椎体信号与正常椎体一至,并椎间隙狭窄,为病变的愈合期。结论根据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在病程发展中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可对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进行分期评估,指导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
- 石冬李杰杨东奎潘征刘志杜天会蔚巍郑雷
- 关键词:布氏菌病脊柱影像评估
- 磁共振STIR和DWI在疲劳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STIR和DWI对早期疲劳骨折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愈合进行评估。方法通过对43例疲劳骨折患者的X线、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疲劳骨折X线、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病例中早期仅有临床症状的病例,X线及CT检查可为阴性,中晚期病例则X线和CT的诊断价值无差别;磁共振对疲劳骨折的敏感性、特异性较X线和CT高,特别是T2WI STIR和DWI敏感性更高,可作为疲劳骨折的早期诊断及对其愈合进行评估。结论疲劳骨折在磁共振检查中STIR和DWI的影像学表现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对早期疲劳骨折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和对其愈合进行评估。
- 石冬刘志杜天会杨东奎郑雷
- 关键词:疲劳骨折X线摄影
- 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1例被引量:2
- 2019年
- 患者男,59岁。双下肢无力进行性加重2年余。患者于2年前出现双下肢活动不利,平衡能力差,自觉症状逐渐加重,大小便控制能力差,曾有失禁表现,查体:无肌肉萎缩,双下肢肌张力稍高。双下肢肌力减退,为Ⅳ级左右,双上肢肌力正常,双侧Babinski's征阳性。MRI检查示:胸6~8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可见梭形长T 1长T 2信号影,边界清晰,信号不均,内可见斑片状稍短T 2信号影,脊髓受压、向右前偏移,并椎管狭窄,病变进入左侧椎间孔区,增强扫描后明图1~5 胸6-8椎体水平椎管内硬膜外可见梭形长T1长T2信号影.
- 石冬杜天会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