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松

作品数:4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角膜
  • 2篇多西环素
  • 2篇新生血管
  • 2篇血管
  • 2篇角膜新生血管
  • 1篇带状疱疹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表达
  • 1篇蛋白类
  • 1篇地塞米松
  • 1篇动蛋白
  • 1篇眼外科
  • 1篇眼外科手术
  • 1篇真菌
  • 1篇真菌性
  • 1篇真菌性角膜
  • 1篇真菌性角膜溃...
  • 1篇烧伤
  • 1篇嗜银
  • 1篇嗜银蛋白

机构

  • 4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钦州市第一人...
  • 1篇爱尔眼科医院

作者

  • 4篇王松
  • 4篇邹文进
  • 3篇黄海
  • 2篇赵静博
  • 2篇刘曼丽
  • 2篇梁海明
  • 2篇付馨余
  • 1篇刘祖国
  • 1篇黄明汉

传媒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4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要点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观察结膜瓣遮盖术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并归纳其临床要点。方法收集住院的真菌性角膜溃疡25例。25例患者除了典型的病史及典型临床表现外,均经溃疡面分泌物涂片或培养证实为真菌性角膜溃疡。术中刮除溃疡表面坏死组织,予20 g/L碘酊烧灼溃疡灶10 s,50 mL生理盐水冲洗溃疡灶。根据溃疡位置、大小分离桥状或舌状结膜瓣,缝合固定于溃疡面上。术后氟康唑注射剂0.2 g静脉滴注,1次/d,2 g/L氟康唑眼液点眼1次/h。结果 24例结膜瓣与角膜形成良好愈合,未有溃疡复发,1例术后2周溃疡复发,予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前房消失4例,全部为术前存在较大穿孔者;继发青光眼4例,为术后前房消失所致,后期形成角膜葡萄肿。全部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虹膜前粘连、后粘连、白内障,因结膜瓣遮挡或角膜混浊难以观察。结论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真菌性角膜溃疡,结膜瓣遮盖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邹文进梁海明王松黄海
关键词:结膜眼外科手术真菌角膜炎
多西环素对体外培养的牛角膜肌成纤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及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多西环素对角膜肌成纤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AgNOR)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研究。分别用基础培养液配制的1.0及2.0g/LⅠ型胶原酶对牛角膜基质层进行二步消化分离,制成细胞悬液后转入培养瓶中用RPMI-1640培养液(含10%胎牛血清)培养。取生长良好的细胞进行波形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选用生长良好的牛角膜肌成纤维细胞分成3个组:阴性对照组(无药物干预),地塞米松组(地塞米松120mg/L)及各浓度梯度(10、20、40、60及80mg/L)多西环素组,每组30例。指标测定:采用AgNOR及α-SMA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等技术测定各实验组在对角膜肌成纤维细胞干预24和48h后,对细胞DNA复制及α-SMA合成的影响。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药物浓度下两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比较t检验。结果在体外成功分离培养牛角膜肌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观察及α-SMA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后证实所培养的细胞为角膜肌成纤维细胞。细胞被干预24h后,阴性对照组AgNOR颗粒数为(6.40±0.62)个,AgNOR颗粒面积为(34.80±2.36)μm。;60mg/L多西环素组AgNOR颗粒数(2.23±0.43)个,AgNOR颗粒面积为(19.91±2.15)μm2。细胞被干预48h后,阴性对照组AgNOR颗粒数为(7.27±0.64)个,AgNOR颗粒面积为(36.27±1.99)Ixm。;60mg/L多西环素组AgNOR颗粒数为(2.80±0.76)个,AgNOR颗粒面积为(13.75±2.09)μ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24h:F=252.55,202.16;P〈0.05;干预48h:F:169.38,853.23;P〈0.05;在同一浓度干预下:江6.98,11.62;P〈0.05)。当多西环素浓度达60mg/L时作用效果与120mg/L地塞米松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82,0.213;P〉0.05)。α-SMA免疫荧光细胞化�
刘曼丽邹文进黄明汉赵静博付馨余王松
关键词:角膜肌纤维母细胞多西环素核仁组成区肌动蛋白类细胞
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2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观察23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效果,总结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及治疗要点。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23例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1次/2 h,上皮愈合后18例予0.1%氟米龙眼液每天4次,5例未予0.1%氟米龙眼液治疗,伴有眼睑及其他部位疱疹者全身予更昔洛韦0.25/d静滴,观察视力、角膜透明度和角膜新生血管、虹膜睫状体炎症、晶体情况、眼压。结果:23例经治疗均获痊愈,18例视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其中13例达到低视力标准。18例形成了角膜白斑,11例形成角膜新生血管,11例伴有虹膜睫状体炎,4例伴并发性白内障。结论: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容易引起角膜混浊、角膜新生血管和虹膜睫状体炎,导致视力受损,联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氟米龙眼液可以有效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
邹文进梁海明王松黄海
关键词:带状疱疹角膜混浊角膜新生血管虹睫炎更昔洛韦
多西环素与地塞米松抑制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对比多西环素、地塞米松对碱烧伤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多西环素组、地塞米松组,每组各16只。建立角膜碱烧伤模型后,分别予眼液溶媒、5g·L-1多西环素眼液、1g·L-1地塞米松眼液点眼,每天4次。于碱烧伤后3d、7d、14d、21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计算炎症指数和角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 3d、7d多西环素组、地塞米松组结膜充血、角膜水肿较对照组轻,炎症指数多西环素组分别为0.45±0.03、0.22±0.14,地塞米松组分别为0.50±0.14、0.22±0.07,炎症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多西环素组、地塞米松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d、21d地塞米松组炎症指数分别为0.44±0.30、0.47±0.19,显著高于多西环素组(0.04±0.06、0.19±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多西环素组、地塞米松组各时间点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小于对照组(均为P<0.05),3d、7d地塞米松组角膜新生血管面积小于多西环素组(均为P<0.05),14d、21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地塞米松组前房出血12.5%,对照组为43.8%,多西环素组为6.3%。对照组角膜溃疡5眼,地塞米松组为8眼,多西环素组为1眼。除多西环素组无一眼发生眼内炎外,余两组均有眼内炎发生。结论碱烧伤后短期内地塞米松抑制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强于多西环素,但长期效果后两者无显著差异。
邹文进刘祖国刘曼丽付馨余赵静博王松黄海
关键词:多西环素地塞米松碱烧伤角膜新生血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