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宽

作品数:54 被引量:253H指数:11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0篇胃癌
  • 12篇切除
  • 10篇肿瘤
  • 10篇胃癌根治
  • 10篇胃癌根治术
  • 10篇淋巴
  • 9篇胃切除
  • 9篇淋巴结
  • 8篇切除术
  • 8篇细胞
  • 6篇端粒
  • 6篇端粒酶
  • 6篇胃切除术
  • 6篇近端
  • 6篇近端胃
  • 6篇近端胃癌
  • 5篇全胃
  • 5篇胃肠
  • 5篇胃肿瘤
  • 5篇免疫

机构

  • 26篇哈尔滨医科大...
  • 19篇哈尔滨医科大...
  • 8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厦门大学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2篇福建省肿瘤医...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吉林大学第二...
  • 2篇青海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大学肿瘤...
  • 1篇杭州市第一人...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江苏省人民医...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2篇王宽
  • 22篇薛英威
  • 10篇张岂凡
  • 7篇冯美燕
  • 6篇王锡山
  • 6篇魏玉哲
  • 6篇傅松滨
  • 5篇韩继广
  • 5篇赵家宏
  • 5篇朱延收
  • 4篇刘春晓
  • 4篇张殿忠
  • 4篇张玉宝
  • 4篇董新舒
  • 4篇王海磊
  • 3篇赵家宏
  • 3篇尤俊
  • 3篇耿敬姝
  • 3篇庞达
  • 3篇郑春辉

传媒

  • 5篇哈尔滨医科大...
  • 5篇实用肿瘤学杂...
  • 5篇中国实用外科...
  • 4篇中国肿瘤临床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3篇第四届中国肿...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中国肿瘤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肿瘤
  • 1篇癌症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腹腔镜外科杂...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1篇2005
  • 3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5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RC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类固醇受体辅助活化因子-1(Steroid receptor coactivator 1,SRC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36例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qRT-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RC1m 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286例胃癌组织中SRC1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SRC1蛋白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胃癌组织中SRC1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04),SRC1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降低。SRC1蛋白的表达强度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无显著关系。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发现高表达SRC1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09)。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表达SRC1(P=0.002)、肿瘤侵袭T_(4a)~T_(4b)(P=0.004)、淋巴结转移N(P=0.038)、远处转移M1(P<0.001)是独立影响总生存时间的预后不良因素。SRC1低表达较高表达患者预后差。结论胃癌中SRC1的表达明显降低,胃癌组织中的SRC1表达水平可作为独立的胃癌预后不良因素,其过低表达与胃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一个抑癌基因及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标志物。
姚强王宽薛英威
关键词:胃癌预后
全腹腔镜下圆形吻合器与直线切割闭合器行食管空肠吻合疗效对照研究被引量:20
2016年
目的对比圆形吻合器和直线切割闭合器应用于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4例全胃切除术后全腹腔镜消化道重建的胃癌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圆形吻合器吻合组(圆形吻合组)90例,直线切割闭合器吻合组(直线吻合组)134例。结果直线吻合组在消化道重建时间方面用时更短(47.4 min vs.52.3 min P=0.015),两组在出血量、近切缘及重建费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在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流质时间、半流饮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11.1%vs.11.9%,P=0.849)。结论圆形吻合器和直线切割闭合器应用于全胃术后全腹腔镜下消化道食管空肠重建安全可行,直线切割闭合器方式在消化道重建时间方面具有优势。
冯兴宇王伟臧潞李子禹臧卫东朱甲明梁峰张健燕速余江武爱文季刚樊林尤俊王宽谢锷向军赵曦李勇
关键词:腹腔镜胃切除术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安全性和近期疗效的多中心研究被引量:9
2023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2年3月我国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15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85例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04例,女81例;年龄为(63±9)岁。385例患者中,335例行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设为腹腔镜组;50例行开腹近端胃切除术,设为开腹组。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分层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食管胃吻合、食管空肠吻合),术后病理学分期(0~Ⅰ期、Ⅱ~Ⅲ期),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分别为(212±96)min,270、65例,177、107例,10(8~14)d,40例,其中术后病理学分期缺失51例患者资料;开腹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74±90)min,39、11例,22、28例,10(8~18)d,10例;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病理学分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2,χ^(2)=5.93,P<0.05);消化道重建、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9,Z=0.40,χ^(2)=2.50,P>0.05)。(2)随访情况。385例患者中,202例完成术后12个月随访,其中腹腔镜组、开腹组分别为187、15例。腹腔镜组患者发生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吻合口狭窄分别为48、11例,开腹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2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分别为(21±3)kg/m^(2)、(130±15)g/L、(40±4)g/L和(21±3)kg/m^(2)、(132±14)g/L、(
尤俊牛兆建樊林王宽赵永亮王权燕速杨力靖昌庆余江宋武臧潞邢加迪胡文庆刘凤林
关键词:近端胃切除术食管胃吻合食管空肠吻合近期疗效
腋下原发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2010年
患者,女,58岁,3月前自觉左腋窝不适,挤压时疼痛。查体:乳房双侧对称,左腋下可触及一肿块,质硬,边界清,活动欠佳,压痛,无放射痛。乳腺钼靶检查:双乳实质呈不均匀片状密度增高,
郑春辉朱延收王宽
关键词:原发性黑色素瘤左腋下乳腺钼靶检查放射痛
胃底贲门癌新术式的临床应用及观察被引量:16
2009年
胃癌的发病近年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胃底贲门癌的发病在整体胃癌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传统的近段胃切除手术难以控制胃酸反流,给病人造成巨大的痛苦,重者已不能维持生存,这种情况在胃肠外科常见并且棘手。在个别大型医院的胃肠专科,全胃切除治疗胃底贲门癌已被接受,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薛英威王宽马岩韩继广张洪峰魏玉哲
关键词:胃底贲门癌胃切除术
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5年
胃癌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微转移是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尚处于临床不可探测阶段的微小转移灶,播散并存活于淋巴系统、血液循环、骨髓、肝、肺等组织器官中,是恶性肿瘤复发和转移的根源。目前对胃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深入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寻找不同的检测方法、途径和特异性肿瘤标志物,对常规检查淋巴结为阴性的胃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现就胃癌微转移检测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予以综述。
王海磊冯美燕刘春晓薛英威王宽
关键词:胃癌淋巴结微转移预后
大肠重复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在大肠重复癌与单发大肠癌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PCR SSLP法对 38例大肠重复癌患者的 5 1例癌灶及对照 35例单发大肠癌分别进行 5个碱基序列位点MSI检测。结果 大肠重复癌中复制错误 (RER)阳性率为 5 2 .9% (2 7/5 1) ,对照组为 17.1% (6 /35 )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χ2 =11.2 5 ,P <0 .0 1)。大肠重复癌组中 ,RER阳性与低分化、近端大肠密切关联。RER阳性组与阴性组在年龄、性别、是否伴有转移、Dukes分期上未见异常。结论 MSI在大肠重复癌的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 ,MSI可作为预测大肠重复癌发生的有用标志 ,对MSI大肠癌患者应警惕多重癌发生的可能性。
任延律张岂凡于志伟王宽赵家宏
关键词:大肠癌微卫星不稳定性重复癌
保留贲门的近端胃癌根治术新术式探讨(附16例报告)
目的探讨部分近端胃癌根治术中保留贲门的可能性及适应证。以术中病理为保障,在不影响根治手术效果的前提下, 保留食管-胃括约肌的解剖生理结构,观察这种新术式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王宽薛英威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术式探讨
P-糖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表达与胃癌细胞耐药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初步探索胃癌多药耐药细胞系SGC7901/VCR的耐药机制。方法间歇诱导法,胃癌细胞系SGC7901经长春新碱(VCR)短时间诱导后,对长春新碱产生耐药。MTT法检测对VCR、5-氟尿嘧啶、表阿霉索的耐药性。Western blot检测P-糖蛋白(P—glucoprotein,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ghtathione—s transferring enzyme,GST—s)的表达。结果耐药细胞SGC7901/VCR对长春新碱耐药提高16.56倍,此耐药株同时对5-氟尿嘧啶、表阿霉素呈交叉耐药,耐药指数分别达6.9、13.05。SGC7901/VCR的P—gP、GST—s出现表达增强。结论长春新碱短时间诱导后,SGC7901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且P—gp、GST—s表达增强。反之,抑制P—gP、GsT—s蛋白的表达,则有可能降低细胞耐药从而逆转胃癌MDR。
韩继广薛英威张纯慧王宽李春峰魏玉哲
关键词:胃癌多药耐药P-糖蛋白谷胱甘肽-S转移酶
单中心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临床对比报告被引量:18
2014年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D2根治术与开腹远端胃癌D2根治术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10月在我院行远端胃癌根治术80例患者资料,其中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手术35例(腹腔镜组),与同期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手术45例(开腹组)对比分析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病人术中和术后情况、并发症及近期生存差异。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一般资料、肿瘤位置、病理学分化类型、转移淋巴结数目、清扫淋巴结数目、肿瘤浸润深度、肿瘤TNM分期、术中出血、术后并发症、近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P〈0.05),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术后下床活动、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D2根治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能达到开腹手术同样的根治效果,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王海磊刘春晓魏玉哲薛英威王宽
关键词:胃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开腹手术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