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卫国

作品数:100 被引量:505H指数:15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然科学总论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0篇期刊文章
  • 4篇学位论文
  • 4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0篇天文地球
  • 10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自然科学总论
  • 3篇理学
  • 2篇矿业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社会学

主题

  • 35篇臭氧
  • 27篇流层
  • 23篇对流层
  • 20篇对流层顶
  • 20篇层顶
  • 13篇臭氧层
  • 12篇气候
  • 10篇平流层
  • 9篇环流
  • 9篇臭氧总量
  • 8篇大气臭氧
  • 7篇数值模拟
  • 7篇气溶胶
  • 7篇区域气候
  • 7篇污染
  • 7篇大气臭氧层
  • 6篇年代际
  • 6篇年代际变化
  • 6篇气候模式
  • 6篇区域气候模式

机构

  • 84篇云南大学
  • 25篇南京大学
  • 14篇云南省气象局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民用航空...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3篇武汉区域气候...
  • 2篇武汉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香港理工大学
  • 2篇云南省气候中...
  • 1篇西安电子科技...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江苏省气象局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四川省人工影...
  • 1篇重庆市人工影...
  • 1篇冶金部

作者

  • 100篇王卫国
  • 32篇吴涧
  • 23篇樊雯璇
  • 23篇王颢樾
  • 21篇蒋维楣
  • 19篇郭世昌
  • 17篇谢应齐
  • 14篇陈新梅
  • 8篇罗燕
  • 7篇孙绩华
  • 7篇袁敏
  • 6篇刘红年
  • 6篇杨茜
  • 4篇秦芳
  • 4篇杨芳园
  • 4篇卞建春
  • 4篇刘晓璐
  • 4篇左群杰
  • 3篇徐敏
  • 3篇邱金桓

传媒

  • 42篇云南大学学报...
  • 9篇热带气象学报
  • 8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大气科学
  • 5篇高原气象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气象科学
  • 3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应用气象学报
  • 2篇气象学报
  • 1篇光谱实验室
  • 1篇电力环境保护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陕西天文台台...
  • 1篇高原山地气象...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1992年中...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6篇2008
  • 3篇2007
  • 7篇2006
  • 3篇2005
  • 6篇2004
  • 5篇2003
  • 3篇2002
  • 5篇2001
  • 4篇2000
  • 5篇1999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深圳地区海岸复杂地形下大气输送与扩散模拟被引量:15
1998年
利用边界层预报模式提供的非定常的风场和湍流场,采用实用的考虑风切变的烟团模式模拟了海岸复杂地形下(深圳地区)高架点源(电厂)排放SO2的地面浓度变化特征.联接模式细致地考虑了地面反射、混合层穿透和反射.结果反映了风场湍流场的非均匀非定常对浓度分布有较大影响.在海陆风转换期内,地面浓度分布型式较乱,只有在海风盛行时,浓度分布与简单的高斯模型结果接近.浓度变化呈现明显的周期性,最大浓度出现在陆风向海风转换期内,日均最大浓度分布在陆上.这些特征在常用的高斯模式中是无法反映的.
王卫国蒋维楣余兴
关键词:大气污染
不同季节内剩余环流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的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ERA-Interim资料,采用改进的变形欧拉平均方法对1979—2011年剩余环流季节内时空结构转换及其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50 hPa附近4—8月剩余环流上升中心发生了整体向北移动的趋势,而9月至次年2月则表现为整体向南的移动,并且6—8月和9—11月的移动较为明显,分别向北和向南移动了3.168°和2.277°。(2)对流层内的剩余质量输送显著增强,但是热带环流上升区以及穿越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的输送存在着减弱的趋势。(3)两半球高纬度100 hPa附近从最低平流层向下输送的质量通量以及热带对流层顶附近向上输送的质量通量在各季节年代际变化中基本都是减弱的,仅在6—8月和9—11月北半球向下质量通量出现了增强。
樊雯璇王颢樾王卫国杨芳园张万诚
关键词:剩余环流对流层顶对流层平流层
中国及邻近地区污染排放对对流层臭氧变化与辐射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6
2005年
利用双向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系统, 研究了中国与邻近地区人为污染排放引起对流层臭氧变化和产生的辐射强迫.结果表明, 污染排放对对流层臭氧含量的影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对北方的影响不如南方显著, 西部的季节变化稳定且小于东部, 内陆污染地区各季节臭氧柱含量的变化量均较高.对整个模拟区域而言, 臭氧变化量的年平均值为30.928 DU, 春季最大为32.168 DU, 而空间分布变化在12~38 DU之间.臭氧变化量对北方地区辐射的影响较小, 而对低纬和华东地区影响较大, 臭氧变化量引起的晴空地气系统短波辐射强迫、长波辐射强迫的平均值分别是0.185 W·m-2和0.464 W·m-2, 标准化短波辐射强迫与净辐射强迫值为0.006 W·m-2·DU-1和0.021 W·m-2·DU-1.气候反馈过程对对流层臭氧含量的影响范围在-0.470~0.752 DU之间, 包含气候反馈过程的区域年平均臭氧变化量是30.942 DU.在气候反馈条件下, 臭氧变化量的短波和长波辐射强迫分别是0.249 W·m-2及 0.482 W·m-2, 标准化的短波与净辐射强迫值为0.008 W·m-2·DU-1和0.024 W·m-2·DU-1.臭氧变化量导致地表温度的变化范围在±0.80 K之间.
王卫国吴涧刘红年郭世昌陈新梅罗燕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大气化学模式污染排放对流层臭氧气候效应
北半球不同时域臭氧层遥相关结构的演变特征
1994年
分析了北半球不同时域O3层遥相关型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变特征,探讨了太阳活动和极涡振荡对O3层遥相关型形成和演变的作用.结果发现:1.O3层对太阳活动响应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在不同季节里只存在一种O3层遥相关型与其相联系,随着季节的转换大气环流与太阳活动效应叠加将使O3层的响应区域及遥相关型的空间结构发生转移现象.2.极涡增强将导致O3层出现负异常,且在遥相关区域中O3含量的振幅变化最为显著.由于极涡的不对称性,各分区极涡强度对O3层遥相关型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表明极涡形变对O3层遥相关型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王卫国谢应齐郭世昌秦芳
关键词:太阳活动遥相关臭氧层
中国西南上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结构特征被引量:14
2004年
用球载电化学臭氧探空仪于2001年春季在中国西南昆明上空测得臭氧垂直分布的精细结构,结果表明臭氧垂直廓线具有多层次特征.在21~30km高度之间是臭氧分压多峰值的极大值层,极大值平均为15.13mPa,臭氧混合比极大值平均高度在30.2km.对流层顶附近臭氧分压存在极小值,且有南风分量的极大风层对应.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低层出现臭氧峰值时,其峰值层附近具有显著的冷平流特征.在5km以下观测到了不稳定的对流层臭氧高浓度峰值层.
王卫国罗燕陈鲁言陈尊裕吴涧陈新梅
关键词:混合比垂直廓线
山谷地形流场和扩散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5
2001年
运用三维非静力E—ε闭合模式 ,模拟了山体和山谷地形下的流场、湍流场和不同位置低矮点源扩散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发现在不稳定时湍能的热力产生率并非在任何位置都是主要的。当风速较大时 ,在山谷底部机械产生率也可能超过热力产生率。对污染扩散的分析表明 :在近地面源条件下 ,稳定层结时如果出现小风 ,无论源在何处 ,都会造成一定范围内的严重污染 ,当污染源位于山前或山顶时 ,谷底的污染不剧烈。当污染源位于谷底时 ,无论何种层结、何种来流风速 ,都会造成山谷地区的严重污染。污染源位于山体沿来流方向的中心线上的谷底时 ,如果风速大 ,污染物沿回流输送 ;如果风速小 。
吴涧蒋维楣王卫国
关键词:污染物浓度流场
地方转型师专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择业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随着本科师范院校的持续扩招和中小学师资队伍的饱和,以及国家对中学师资队伍学历要求的提高,专科层次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正面临着困境。云南省现有14所高校设有教师教育专业,其中本科院校9所,高等师范专科学校5所,而师专中...
王卫国
关键词:教师教育毕业生
文献传递
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生物质燃烧响应的模拟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大气化学模式相连接的模式系统,模拟研究了对流层垂直臭氧分布变化量对东南亚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强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源区对流层臭氧垂直积分浓度对燃烧源强变化十分敏感,下游区次之.特别是在对流层的中低层影响最显著,但对源区臭氧的贡献比下游区要大得多.在对流层中高层,源区和下游区受影响程度相当.对流层低层源区臭氧增加的时间超前下游区,超前的时间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在对流层中层出现滞后现象,到对流层高层臭氧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相同.
陈新梅王卫国吴涧樊雯璇
关键词:区域气候模式大气化学模式
生物质燃烧对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对流层臭氧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被引量:18
2004年
利用区域气候和大气化学模式系统 ,对 2 0 0 0年春季生物质燃烧排放影响东南亚及中国南部地区对流层臭氧含量进行模拟研究 .结果表明 ,春季东南亚和南亚的生物质燃烧不仅影响源区对流层臭氧含量 ,而且对处于环流下游的中国南部地区也有显著作用 ;燃烧源区主要影响对流层低层 ,下游地区则影响对流层中低层 .在源区引起的对流层臭氧总浓度增加达 2 1×10 -1g/m2 ,对下游的中国南部地区增加量为 9 0~ 12 0× 10 -2 g/m2 ;源区大气低层 10 0 0~ 90 0hPa的臭氧含量可增加 36×10 -9m3 /m3 以上 ,而在中国南部 75 0~ 70 0hPa高度上空的增加达 15× 10 -9m3 /m3 .
吴涧蒋维楣陈新梅王卫国郭世昌谢应齐刘红年
关键词:生物质燃烧大气臭氧区域气候模式
全球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的时空演变结构特征被引量:21
2006年
利用1948~2004年共57年的对流层顶气压场和温度场资料,对全球对流层顶平均温压场的空间分布结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以及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热带对流层顶和极地对流层顶的平均气压场的空间位置和热状况大致吻合,并存在空问波动性,两半球对流层顶的温压场具有显著的非对称性;②对流层顶的纬向气压与温度距平场都具有不同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两极地区对流层顶的温压场最不稳定,两半球中纬度地区的时间演变尺度存在明显差异.对流层顶断裂带及其对应温度的时空波动存在反位相关系,20世纪70年代末温度出现突变现象,此时对流层顶断裂带迅速向南部空间移动;③不同季节对流层顶的温压场都将进行空间结构的调整,两者之间存在着季节变化的协调性,但北半球较南半球的演变过程复杂;④对流层顶温压场纬向距平的季节变率可划分为5个位相不同的时空波动区域,构成了气压场和温度场的经向型相关结构.北极地区气压场变化有超前于温度场变化的趋势,对流层顶断裂带的温度季节变化存在着双峰波动结构.冬半年断裂区的地理位置较夏半年稳定,气压场和温度场的最大季节变程均发生在南极.
王卫国樊雯璇吴涧孙绩华袁敏杨茜王颢樾
关键词:对流层顶气压场温度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