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鹏
- 作品数:4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DEPDC1基因在胰腺癌的表达及其siRNA对胰腺癌细胞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DEPDC1基因在人胰腺癌细胞株、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表达;应用RNA干扰技术靶向沉默胰腺癌细胞株PANC-1中DEPDC1基因,研究其对细胞增殖、周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4个胰腺癌细胞株、4例胰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DEPDC1基因的表达;靶向DEPDC1的siRNA载体转染胰腺癌细胞株PANC-1,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基因沉默前、后DEPDC1基因及蛋白表达变化,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周期及凋亡的变化。结果:胰腺癌细胞株和胰腺癌组织中DEPDC1基因呈高表达,癌旁组织呈低表达甚至不表达;转染siRNA的PANC-1细胞与对照组比较,DEPDC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0.05),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上升、S期细胞比例则显著降低(P<0.01或P<0.05)。结论:DEPDC1基因在人胰腺癌细胞株、胰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在癌旁组织中呈低表达甚至不表达。DEPDC1 siRNA可明显下调靶基因DEPDC1及其蛋白质表达,阻滞胰腺癌细胞株PANC-1周期,诱导凋亡,抑制增殖,提示DEPDC1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潘春鹏鲍国清施敏敏詹茜祝哲诚邓侠兴陈皓彭承宏沈柏用
- 关键词:胰腺癌增殖周期
- 多黏菌素B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PMB)抗内毒素处理对大鼠移植肝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取SD大鼠,采用双套管法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分为对照组(移植前肌注生理盐水0.5ml)和实验组(移植前肌注含1mg/ml PMB的生理盐水0.5ml)。肝移植术后,监测受鼠肝肾功能,采用动态浊度法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移植肝组织CD14、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NF)-κB、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AP-1)等内毒素通路相关指标及热休克蛋白(Hsp)60的蛋白和mRNA水平,观察移植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结果再灌注后1h,实验组受鼠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再灌注后6h,两组均接近正常水平(P〉0.05)。术后实验组丙氨酸转氨酶、TNF-α和IL-6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肝组织CD14和TLR4 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肝组织Hsp60 mRNA和蛋白及NF-κB、AP-1蛋白的表达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结论PMB可降低大鼠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内毒素水平,改善受者肝功能,减轻血清炎症反应,降低肝组织内毒素通路指标,减轻病理损伤。
- 王以巧沈柏用鲍国清汪小辉钱道海詹茜潘春鹏邓侠兴祝哲诚彭承宏李宏为
- 关键词:肝移植多粘菌素B
- 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研究构建成熟稳定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的方法。方法选用体重一致的广西巴马小型猪20只,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供体组和受体组各10只。在获取供肝的过程中即进行减体积操作,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体积肝移植。记录受体肝移植的手术时间,供肝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受体无肝期时间。观察移植术后2周存活情况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5~7h,平均6h;供肝热缺血时间2~3min;冷缺血时间(116±16)min;无肝期时间(35±4)min。术中小型猪均无死亡。10只受体猪中,2只死于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1只于术后10h死于肝断面出血,另1只于术后2d死于切口疝。其余8只受体猪皆存活超过2周,2周存活率达80%,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在供体手术中切除左半肝并保留肝中静脉主干,受体采用经典原位非静脉-静脉转流法行小型猪小体积肝移植模型构建是可行且稳定的。
- 鲍国清王以巧汪小辉钱道海沈柏用詹茜潘春鹏翁原驰金佳斌祝哲诚邓侠兴彭承宏李宏为
- 关键词:肝移植动物模型移植物转流术
- 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与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关系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研究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hepatic arterial buffer response,HABR)与肝功能恢复、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small—fov size syndrome,SFSS)的关系。方法通过监测34例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前及术后肝动脉缓冲效应相关参数(肝动脉及门静脉流量等),结合肝功能、超声、CT及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分析其与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关系。结果34例患者中11例术后早期(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一直存在(组1),23例消失(组2)。组1患者术后丙氨酸转氨酶(ALT)(11.6±9.0)d、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0.6±8.8)d、总胆红素(TBil)(平均29d)的恢复快于组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患者在早期胆道并发症和小体积综合征(SFSS)的总发生率(分别为9%和37.0%)上显著低于组2(分别为39.0%和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活体肝移植术后早期多数患者(被动)肝动脉缓冲效应消失,这很可能是导致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的原因;术后早期监测肝动脉缓冲效应能预测并防治早期胆道并发症及小体积综合征,避免移植手术失败。
- 钱道海刘钦汪小辉潘春鹏沈柏用鲍国清王以巧彭承宏祝哲诚邓侠兴詹茜李宏为
- 关键词:活体肝移植肝动脉缓冲效应胆道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