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查晓英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篇考古
  • 6篇考古学
  • 6篇古学
  • 3篇史学
  • 2篇地质
  • 2篇地质学
  • 2篇器物
  • 2篇主义
  • 2篇民族
  • 2篇民族主义
  • 2篇金石
  • 2篇金石学
  • 2篇古器物
  • 2篇古器物学
  • 1篇新史学
  • 1篇学科
  • 1篇学科体制
  • 1篇学社
  • 1篇学术
  • 1篇学术研究

机构

  • 11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12篇查晓英

传媒

  • 3篇考古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考古学报
  • 1篇历史研究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正当的历史观”: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与民族主义被引量:4
2012年
张光直曾指出,李济的考古学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特别深远的影响”:坚持使用第一手科学取得的经验材料、主张考古遗物的分类应以可定量的有形的东西为基础、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出发对考古资料作解释、不把对中国问题研究的视野局限于中国的范围,并且认为“仅仅罗列这些方面就足以表明,就中国考古学说来,我们仍旧生活在李济的时代”“’。其中第四点内容,即视野不局限于中国这一点,张光直在《人类学派的古史学家李济先生》和《(李济考古学论文选集)编者后记》中有更详细的论述。“把中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里”进行研究,在张光直看来,正是一种“人类学”的“古史观”。
查晓英
从地质学到史学的现代中国考古学
现代中国考古学从酝酿到建立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通过地质学的传播,中国读书人开始接触西方考古学知识,地质调查所的考古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现代中国考古学的诸多特点。史学革新运动促使历史学者更为关注物质之学,向中国传统学术中...
查晓英
关键词:地质学古器物学
文献传递
陆懋德的“信古”与“考古”被引量:1
2022年
在1920年代早期中国史学界的变革中,清华学校国文教授陆懋德利用其收藏经营古董的经验,对中国上古历史进行梳理,提出了与北京大学疑古健将胡适、顾颉刚截然不同的观点,并为东南大学学衡派的学者引为同道。尽管在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的过程中,陆懋德被迫离职,其在学界的影响力也逐渐减弱,但他的经历显示出,“信古”“疑古”与“考古”三者之间的关系决非层层更迭。
查晓英
关键词:疑古考古
“金石学”在现代学科体制下的重塑被引量:11
2008年
中国历史上对古器物与古文字的研究由来已久,并且在范围和方法上不断有所改变。晚清西学的波击,使从事斯学的学者开始对比参考西方类似的学术研究。学科体制的建立促使热衷于金石之学的学者开始勾画一门独立的学科。"金石文字学"、"金石学史"、"金石学"等学科名称逐渐出现在时人的论述中。民初学者似已完全接受分科治学的观念,不断尝试撰写金石之学的教科用书,但对既往金石之学的叙述却无法达成共识。金石之学立足于现代学科之林的企图失败了,却在考古学史上留下了"曾经作为一门学科"的印迹。
查晓英
关键词:学科体制金石学古器物学
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917~1925年北京大学的考古活动被引量:5
2017年
说起中国现代考古学史,人们往往会提到当初历史语言研究所聘请李济而非马衡作为考古组负责人这件事,认为如果那时候做了相反的选择,中国考古学一定是另一番面貌。类似的想像赋予人们许多关于偶然性的感悟。
查晓英
关键词:金石学考古学
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去民族化”与发展科学被引量:3
2012年
李济的中国民族史研究表明"民族主义"在中国学术领域内存在着极为复杂的态势。一方面,他认为应当利用人类学方法来研究中国民族历史,并注意去除其"欧洲中心主义"气味及摆脱研究者自身民族意识的限制,故他在讨论中国民族的形成时,尝试结合体质测量与有关民族认同的历史记载,兼顾"中国人"在体质与文化两方面均表现出来的"同一"与"多元"并存现象;另一方面,当他逐渐感到人种史已经深陷"民族主义"泥淖中时,为推进中国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为改变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之观念,又强调考察中国民族的历史离不开这种基于人的形体测量的人种史研究。了解这一态度对深入理解20世纪中国学术成果的思想史意义甚为重要,它显示了在"文化特性"与"科学普适性"的双重影响下,人类学家李济为探寻中国民族发展史而建立起的独特方法论及其所处的矛盾境地。
查晓英
关键词:民族史民族主义体质人类学
绕道而行:1913—1914年华尔纳的中国考察
2024年
20世纪初,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与中国关系的拉近,美国学界对中国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1913—1914年,华尔纳受收藏家弗利尔的派遣,代表史密森研究院等机构,前往中国调查考古发掘的前景与建立考古学校的可能性。专攻日本艺术史的华尔纳非常倚重欧洲汉学与日本学界,长时间逗留于欧洲及中国周边区域,在中国内地调查的时间反而极短。考古学校终未建立,乃美国汉学尝试进一步发展时遭遇的一次挫折。
查晓英
关键词:美国汉学
保护“学问的原料”:由1923年新郑铜器发现所见中国考古学之萌芽被引量:3
2010年
1923年9月河南省新郑县出土了一批青铜器,引起中外学者关注,纷纷前往参观、调查或者试掘。尽管各方学者均认为自己拥有某种新式的学术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观点和方法。自民初以来,政府先后出台若干古物保护条例,旨在禁止出口。李济于新郑之行后,陆续主持制定了在中国进行考古发掘的有关规定,形成出土物与优先研究权都归属中国的政策。
查晓英
现代考古学背景下的考古学社被引量:2
2022年
1932年,容庚与孙壮、马衡、唐兰、周进、商承祚合议,组织一个金石学社,取名“述社”,拟集资四百元,用于印行吉金文字。1934年6月,容庚同徐中舒、董作宾、顾廷龙、邵子风、商承祚等人商议,发起“金石学会”。35位会员参加了在同年9月1日的成立大会,并决定将旧拟的“金石学会”改名为“考古学社”。根据容庚的叙述,考古学社的创办目的与前拟金石学社相同。
查晓英
关键词:史语所容庚现代考古学收藏
李济考古学方法论中的史学特征被引量:1
2014年
目次一中国人类学家的可能贡献:语言与比较二作为“比较法”基础的“历史法”:小范围与细节发掘三“历史法”对“比较法”的单向制约:器物分类有“逻辑”四回应批评:讨论器物“功能”的路径五要“准确”还是要“合理” 在李济去世后的二十年里,他的学生张光直通过检讨现代中国考古学发展史,有力地彰显了李济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尤其是扭转了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的忽视。但张光直亦非无原则地赞誉,他相当中肯地提出李济在四个方面的影响,
查晓英
关键词:考古学史学特征方法论人类学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