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柏园

作品数:11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南昌市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底座
  • 2篇多发伤
  • 2篇多发伤患者
  • 2篇腋部
  • 2篇肢体
  • 2篇上肢
  • 2篇重症
  • 2篇下肢
  • 2篇床体
  • 1篇单胞菌
  • 1篇心肌
  • 1篇心肌功能
  • 1篇胸部
  • 1篇胸部创伤
  • 1篇休克
  • 1篇血性
  • 1篇血液滤过
  • 1篇严重多发
  • 1篇严重多发伤
  • 1篇严重多发伤患...

机构

  • 11篇南昌市第一医...

作者

  • 11篇柏园
  • 5篇龚良国
  • 2篇龚毅
  • 1篇谭彧
  • 1篇万建国
  • 1篇曹龙娟
  • 1篇田明
  • 1篇刘素云
  • 1篇熊勤芸
  • 1篇万晶
  • 1篇万建国

传媒

  • 4篇江西医药
  • 1篇当代医学
  • 1篇抗感染药学
  • 1篇药品评价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微出血与老年抑郁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脑微出血(CMBs)与老年人发生抑郁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筛选辖区内的60岁以上社区居民,采用DSM-IV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判断有无抑郁综合征,将其分为有抑郁综合征的抑郁组(60例)与无抑郁综合征的对照组(60例)。准确记录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体重指数(IBM)。入组后即行头颅磁共振常规系列平扫+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SWI)检查,记录CMBs病灶位置、数量。结果60例抑郁组经SWI检查共发现CMBs 78个,额叶处8个、颞叶处11个、基底节区处31个、丘脑处18个、扣带回脑叶处7个;幕下部位3个;60例对照组经SWI检查共发现CMBs 12个,额叶处3个、颞叶处2个、基底节区处4个、丘脑处3个、扣带回脑叶处0个;幕下部位0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年龄、受教育年限、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饮酒、CMBs数量、CMBs部位是老年抑郁综合征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人脑微出血的部位及数量与其发生抑郁综合征有着密切联系,可用于早期预警老年抑郁综合征的发生。
柏园谭彧龚毅熊勤芸
关键词:核磁共振脑微出血老年抑郁症磁敏感加权成像
一种头、腋部可控性降温床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头、腋部可控性降温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上设有降温单元,所述降温单元包括头部降温机构,窝部降温机构及冰水机,其中,所述头部降温机构包括底座、高度调节件、头部降温组件,所述底座设置于床体上表面,所述头部...
刘鲁华刘齐芳柏园
文献传递
一种头、腋部可控性降温床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头、腋部可控性降温床,包括床体,所述床体上设有降温单元,所述降温单元包括头部降温机构,窝部降温机构及冰水机,其中,所述头部降温机构包括底座、高度调节件、头部降温组件,所述底座设置于床体上表面,所述头部降温...
刘鲁华刘齐芳柏园
文献传递
整体式吸痰装置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整体式吸痰装置。;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本外观设计产品用于一种用于吸痰、吸唾、吸脓血等液体的医疗器具。;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产品的形状,结构。;4.最能表明本外观设计设计要点的图片...
刘鲁华谢璐吴妍柏园
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救治乌头碱中毒1例报告
2010年
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落地金钱、搜山虎、附片等中草药具有回阳救逆、温阳、散寒止痛功用,这些药物中均含有乌头碱(aconitum).民间常有服用上述中药泡酒中毒的报告.我院近期收治的1例急性乌头碱中毒的病例给予(continuous venous-venous hemofiltration)治疗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柏园刘素云曹龙娟万建国
关键词:乌头碱中毒持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基于BLUE-plus方案的肺部超声联合床旁胸片在评估重症患者肺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联合肺部超声和床旁胸片在评估重症患者肺部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入住ICU的重症患者5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BLUE-plus方案的床旁超声检查以及床旁胸片检查,24小时内完善胸部CT检查。记录床旁超声及床旁胸片的结果,判断患者肺水增加改变、肺实变、胸腔积液、气胸的发生及部位,与患者的胸部CT相比较,分析联合肺部超声与床旁胸片检查对肺部各种病变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以胸部CT诊断作为金标准,联合诊断法胸腔积液、肺实变、肺炎的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6.15%、94.23%、92.31%;相较床旁超声对胸腔积液(80.77%)、肺炎(73.08%)及床旁胸片对胸腔积液(76.92%)、肺实变/肺不张(6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诊断在对气胸的诊断上与其他两组诊断方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床旁超声检查联合床旁胸片检查可提供可靠的重症患者肺部病变诊断。
龚良国柏园余鹏龚毅陈媛慧万建国
关键词:床旁胸片重症患者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并发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RF)患者并发下呼吸道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P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该类患者防治下呼吸道PA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4月—2020年3月南昌市第一医院收治的244例COPD合并Ⅱ型RF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下呼吸道PA感染将其分为感染组(122例)和非感染组(122例),采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年龄、性别、病程、基础疾病、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与患者并发下呼吸道PA感染的相关性,并分析P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点。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心脏病、伴糖尿病、有吸烟史、COPD分级为Ⅲ~Ⅳ级、有机械通气、抗菌药物使用数≥3种、住院天数≥20 d与COPD合并Ⅱ型RF患者并发下呼吸道PA感染具有相关性(P<0.05),是并发下呼吸道PA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PA对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较低(<20.00%),对哌拉西林、头孢拉定、头孢呋辛、复方磺胺甲噁唑的耐药率较高(>70.00%)。结论:COPD合并Ⅱ型RF患者并发下呼吸道PA感染与患者有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吸烟、机械通气、联合使用多种抗菌药物、住院时间过长密切相关,临床在救治该类患者时应加强管理,积极排除或规避相关危险因素的产生,以降低PA感染的发生。
刘彦军邓莉龚良国柏园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特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析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接受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90例重症胸部创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干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性体液复苏干预,干预组接受限制性体液复苏干预,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C-反应蛋白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红细胞压积高于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短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输液量、复苏耗时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胶体液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胸部损伤患者合并存在创伤失血性休克症期间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措施,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刘彦军邓莉龚良国柏园
关键词:限制性液体复苏重症胸部创伤创伤失血性休克临床疗效
大黄联合益生菌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肠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2021年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大黄及益生菌在改善严重多发伤肠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64例严重多发伤合并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为大黄组和大黄+益生菌组,两组分别给予大黄或者大黄联合益生菌鼻饲治疗,比较两组的肠功能恢复情况及炎症指标、重症评分变化。结果大黄+益生菌组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优于大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24 h、72 h、7 d的APACHEII评分、SOFA评分以及PCT、CRP、TNF-α水平较治疗前有下降,且大黄+益生菌组显著低于对大黄组(P<0.05)。结论大黄联合益生菌在多发伤合并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效果,可改显改善胃肠功能,抑制机体炎性反应。
柏园龚良国刘彦军谢斌云洪德全田明
关键词:益生菌多发伤肠功能障碍
探究多发伤患者院前急救护理和安全转运的临床价值
2024年
本文将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患者实施创伤中心过渡护理模式的效果,以此明确院前急救护理与安全转运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研究时间为2023年6月~2024年11月,研究涉及86例多发伤病例,将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由医院创伤中心负责此次研究。2023年6月~2024年2月是本研究对应的第一个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科室精心选择了43例病例,将这些病例分配到预先设置好的A研究组当中,对本组的患者采用急诊急救模式;2022年3月~2024年11月是本研究的第二个阶段,科室在这个阶段也在预先设置的B组当中纳入了43例病例B组患者采用创伤中心过渡护理模式,主要内容包括院前急救与安全转运,比较两种干预方式的临床价值。结果 B组救护车到达平均时间显著短于A组,B组有效抢救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B组和A组患者入院时血乳酸和血红蛋白水平差异较小,入IUC时B组血乳酸和血红蛋白比A组更稳定(P<0.05)。B组抢救室救治时间明显比A组更短,B组核血备血时间明显短于A组,B组患者达到手术室或ICU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A组,B组患者就诊到达时间更短(P<0.05)。B组院前急救成功率显著高于A组,B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A组更高(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显著低于A组,B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比A组更短(P<0.05)。结论 对多发伤患者采用院前急救护理与安全转运的干预模式,能使患者的生命体征更加稳定。由于在创伤中心过渡护理模式下,救护车到达时间缩短,更及时介入急救能大幅缩短急救和有效抢救时间,显著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缩短安全转运时间,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过渡护理模式,为多发伤患者提供生命安全保障。
皇甫晨莉柏园傅梦梅万晶袁玲
关键词:多发伤院前急救安全转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