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燕华

作品数:8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肌
  • 5篇心肌梗死
  • 5篇细胞
  • 5篇梗死
  • 5篇核细胞
  • 4篇单个核细胞
  • 4篇人脐
  • 4篇人脐血
  • 3篇单个核细胞移...
  • 3篇血管
  • 3篇脐血
  • 3篇细胞移植
  • 2篇心肌梗死大鼠
  • 2篇受体
  • 2篇脐血单个核细...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TOLL样受...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蛋白

机构

  • 8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深圳市孙逸仙...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作者

  • 8篇王小庆
  • 8篇杨燕华
  • 5篇杜志民
  • 5篇伍贵富
  • 5篇何小洪
  • 5篇胡承恒
  • 3篇蓝景生
  • 2篇蔡兴明
  • 2篇董吁钢
  • 1篇罗初凡
  • 1篇潘兴寿
  • 1篇黄照河
  • 1篇刘东红

传媒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右江民族医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医学会心...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冠心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的表达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性的关系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1~10)的表达状况及其与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探寻TLR1~10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CIS)患者和正常健康者各30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1~10的表达。搜集血压、血糖、血脂、吸烟史及家族史等危险因素。应用方差分析TLR1~10在各组中的阳性率情况,相关分析研究冠心病危险因素积分与TLR1~10阳性率的关系。结果:在ACS组、CIS组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LR2~5表达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TLR2、4、5在ACS组的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IS组(P<0.01),其他亚型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TLR2~5表达的阳性率与冠心病危险因素积分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38,0.632,0.303,0.526,P<0.05或P<0.01。结论:冠心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TLR2~5表达的阳性增多,TLR2、4、5可能反映冠心病的严重程度;TLR2~5的表达与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性有关。
蓝景生董吁钢蔡兴明王小庆杨燕华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在心肌梗死大鼠的促新生血管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CBC)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雄性 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MI+细胞移植组各3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AMI模型,以HE...
胡承恒杨燕华王小庆伍贵富杜志民何小洪
文献传递
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对人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及炎症介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1~10(TLR1~10)表达的影响及对炎症因子TNF-α、IL-6的调控作用。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健康人单个核细胞中TLR1~10 mRNA的组成型表达;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ox-LDL刺激单个核细胞后,TLR1~10mRNA表达的变化;结合抗体阻断实验,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人单个核细胞有TLR1~10 mRNA的组成型表达,ox-LDL刺激可上调人单个核细胞TLR2、TLR4 mRNA的表达。经ox-LDL刺激后,单个核细胞分泌TNF-α、IL-6上升,受体阻断剂阻断TLR2、TLR4后,可以减少ox-LDL诱导的TNF-α、IL-6分泌。结论:ox-LDL可能是TLRs的内源性配体,ox-LDL可通过TLR信号通路调节单个核细胞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
蓝景生董吁钢蔡兴明王小庆杨燕华
关键词: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炎症介质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的作用被引量:4
2006年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生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心肌梗死)和移植组(心肌梗死+细胞移植)各30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以羟乙基淀粉沉淀加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制备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并以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细胞。移植组大鼠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在梗死区周边注射经分离并标记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混悬液(2×105/μL),在对照组相同位置注入等量达尔伯克必需培养基(DMEM)。移植4周后用左心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取心脏组织行抗第Ⅷ因子(vWF)和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毛细血管密度、移植细胞成活情况。并分别在移植后第4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取梗死周边区组织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RT-PCR的半定量研究。【结果】移植组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可在梗死心肌内存活。移植组比对照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明显降低(21.08±8.10)mmHgvs(30.82±9.59)mmHg,P<0.05;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dp/dtmax)明显增快(4.29±1.27)mmHg/msvs(3.24±0.75)mmHg/ms,P<0.05;最大下降速率(-dp/dtmax)亦显著提高(3.71±0.79)mmHg/msvs(3.00±0.49)mmHg/ms,P<0.05。移植组梗死区周边毛细血管数显著增加(5.7±0.3)/HPvs(2.3±0.4)/HP,P<0.01。VEGFmRNA表达在移植组于第7天明显增加,并持续至第28天,对照组于第4天及第7天可见少量表达,第14天与第28天明显减弱,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脐血干细胞在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可成功移植到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胡承恒杨燕华王小庆伍贵富杜志民何小洪
关键词:心肌梗死脐带血细胞移植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8
2006年
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UCBC)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5只随机分为:心肌梗死(MI)对照组、MI+细胞移植组和正常组(每组各15只)。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AMI模型,以HES沉淀加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制备HUCBC,并以BrdU标记细胞。移植组大鼠模型制作成功后即刻在梗死区周边注射经分离并标记的HUCBC混悬液,在MI对照组相同位置注入等量DMEM培养液,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移植4周后用超声评价心功能和左心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取心脏组织行HE染色、抗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BrdU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病理改变、毛细血管增生及移植细胞成活情况。结果在移植组显示移植的单个核细胞可在梗死心肌内存活并参与梗死心肌修复。超声心动图见移植组各项心功能指标改善。血流动力学检查显示移植组与MI对照组相比,左心室舒张末压明显降低[LNEDP (21.08±8.10)mm Hg(1 mm Hg=0.133 kPa)比(30.82±9.59)mm Hg,P<0.05],左心室内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明显增快[+dp/dtmax(4.29±1.27)mm Hg/ms比(3.24±0.75)mm Hg/ms,P< 0.05],最大下降速率亦显著提高[-dp/dtmax(3.71±0.79)mm Hg/ms比(3.00±0.49)mm Hg/ms, P<0.05]。免疫组化染色发现移植组梗死区周边毛细血管数显著增加(P<0.01)。结论HUCBC在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条件下可成功移植到大鼠MI区,并提示能改善MI大鼠心功能,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胡承恒伍贵富王小庆杨燕华何小洪杜志民
关键词:干细胞心肌梗塞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及左室重构的影响被引量:1
2008年
背景:以往心肌梗死后心肌修复实验多集中于骨髓干细胞,甚少报道涉及富含造血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及内皮祖细胞的脐血干细胞,而以其作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尚未确定。目的: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和左室重构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11/2007-09在中山大学动物试验中心完成。材料:脐血来源于足月分娩的健康产妇,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提供。Wistar雄性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细胞移植组,15只/组。方法:采用羟乙基淀粉沉淀联合ficoll-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前细胞行BrdU标记。模型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造模成功后,细胞移植组在梗死区周边注射脐血单个核细胞悬液,模型组注射DMEM培养基,培养4周。假手术组仅开胸并在左前降支下过线。主要观察指标: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脏结构,以左心导管检测血流动力学改变,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和BrdU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心肌胶原含量变化及移植细胞存活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左室壁厚度增加,室壁活动度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球形指数增大,左室舒张末压显著下降,左室内压最大上升/下降速率明显增快,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假手术组心肌细胞间仅见少量胶原纤维,呈条索状与心肌纤维平行排列;与模型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心肌细胞肿胀程度及排列情况均有所改善,细胞移植组胶原容积分数明显降低(t=3.81,P=0.001)。模型组梗死区及其周边和假手术组均未检测到BrdU阳性细胞,细胞移植组胞核呈BrdU阳性的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区,部分阳性细胞参与到血管壁的组成。结论:在未使用免疫抑制
王小庆胡承恒伍贵富杨燕华何小洪杜志民刘东红
关键词:脐血单个核细胞心肌梗死心功能
循环中内皮祖细胞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对34例初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及30例健康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EP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分别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粘附能力。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中EPCs数量比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降压达标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PCs数量增加,但与对照组相比,达标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PCs数量仍然少(P<0.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PCs的增殖、迁移、贴壁能力受损(P均<0.01);降压达标后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PCs的增殖、迁移、贴壁能力受损没有完全恢复(P均<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循环EPCs数量减少,功能受损;血压增高是循环EPCs数量和功能改变的原因之一,循环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变可能还参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蓝景生黄照河潘兴寿王小庆罗初凡杨燕华
关键词:高血压原发性内皮细胞病理过程生理过程
降低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的方法被引量:11
2007年
目的探讨降低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的影响因素。方法结扎180只Wistar雄性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心肌梗死模型,分析麻醉药品、气管插管方法、结扎部位的高低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对大鼠死亡率的影响,并取心脏组织行HE染色、氯化四唑(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确认模型成功建立。结果水合氯醛麻醉死亡率15%,戊巴比妥钠麻醉死亡率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气管插管大鼠死亡率10%,经气管切开插管死亡率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术后护理大鼠死亡率5.9%,无术后护理大鼠死亡率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结扎部位的不同对大鼠手术死亡率及手术成功率亦有明显的影响。结论本研究显示麻醉药品、气管插管方法、结扎部位的高低及术后护理等因素均对梗死模型的死亡率有影响,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品和剂量以及气管插管方法,正确的结扎部位及适当的术后护理等可明显降低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死亡率。
王小庆胡承恒伍贵富杨燕华何小洪杜志民
关键词:心肌梗死动物模型死亡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