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智杰
- 作品数:195 被引量:1,790H指数:25
-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增温和氮添加对亚热带杉木林土壤氮转化速率的影响
- 2023年
- 温度和氮供应水平是影响森林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重要驱动因子,因此增温和外源氮输入势必会改变土壤氮转化过程的速率和方向,而且二者的交互作用会使氮转化过程的响应更加复杂。为此,本研究依托亚热带杉木幼林增温×氮沉降模拟实验平台,设置了对照、增温、氮添加、增温×氮添加4种处理,以揭示增温和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氮矿化速率、硝化速率及氨化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及净氨化速率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同时,增温整体上显著提高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和净氨化速率,但是氮转化速率对增温的响应呈现明显季节性。氮添加整体上也显著提高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氨化速率,未显著影响净硝化速率,且氮转化速率对氮添加的响应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此外,增温×氮添加处理显著提高了净氮矿化和净硝化速率,但是未呈现协同效应;未显著影响土壤净氨化速率。上述结果表明,增温、氮添加及增温×氮添加处理促进土壤氮矿化和硝化作用,但是增温×氮添加未呈现协同效应,说明增温和氮添加处理会加速微生物氮循环,一方面可能会缓解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氮限制,另一方面可能会加速森林土壤氮损失。
- 张宇辉毛超余恒熊德成杨智杰杨智杰
- 关键词:增温亚热带森林硝化速率
- 不同更新方式森林土壤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被引量:7
- 2020年
- 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改进法研究米槠人促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和天然林的土壤磷素有效性和磷素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个林分土壤易活性磷含量范围为5.04~18.74 mg·kg^-1和速效磷为0.63~3.87 mg·kg^-1.土壤各形态磷素有效性含量大小顺序:闭蓄态磷>中活性磷>易活性磷.总磷、总有机磷、微生物磷、有效磷浓度均随土壤深度增加持续下降.天然林转换成米槠人促林和人工林会造成土壤有机磷和有效磷下降.米槠人促林表层土壤总有机磷含量显著低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但易活性有机磷显著高于杉木和马尾松林.米槠人促林0~10 cm土壤易活性磷显著高于杉木和马尾松林,中活性磷显著低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而闭蓄态磷以马尾松最高,表明研究区米槠人促林比人工林显著地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
- 林开淼杨智杰杨智杰
- 森林土壤N2O产生与排放影响因子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0年
- 影响森林土壤N2O产生和排放的主要因子为土壤理化性质(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pH值以及土壤C/N等),同时,森林类型以及环境干扰(如氮沉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等)也会影响土壤N2O产生和排放。文中首先论述了土壤N2O产生机制,然后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上述影响因子对土壤N2O产生和排放影响的研究结果,最后提出未来应重点研究的方向。
- 张彪高人杨智杰陈光水
- 关键词:森林土壤N2O土壤理化性质
- 增温对成熟杉木人工林不同季节细根生长、形态及生理代谢特征的影响
- 2023年
- 为揭示气候变暖对我国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细根动态过程的影响,在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成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野外原位土壤增温实验,采用内生长环法探究增温在不同季节对成熟杉木人工林细根生长量、形态及生理代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雨季,增温处理使得0-1 mm细根生长量及细根(0-2mm)总生长量显著增加109.9%和78.2%,0-1mm细根比根长(SRL)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28.8%和41.5%,而细根比呼吸速率(SRR)和淀粉含量显著降低64.1%和15.9%;在旱季,增温处理使得0-1和1-2mm细根生长量及各形态指标均无显著变化,而0-1 mm细根SRR、1-2 mm细根淀粉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显著降低60.7%、43.9%和14.2%。因此,在未来气候变暖背景下,中亚热带地区成熟杉木人工林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雨季,成熟杉木人工林可能通过增加细根SRL,吸收更多资源并促进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以促进细根生长来响应增温。旱季,成熟杉木人工林则采取降低细根SRR、减少体内养分消耗并增加对NSC的利用,提高水分运输效率以维持细根正常生长的策略来响应增温;而调整细根SRL、比表面积和根组织密度可能不是其响应增温的主要策略。
- 吴帆吴晨张宇辉余恒魏智华郑蔚刘小飞刘小飞杨智杰陈仕东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细根生长生理代谢
- 一种用于研究光照与土壤碳通量关系的监测装置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研究光照与土壤碳通量关系的监测装置,包括基座,所述基座的中部设置有监测孔;所述监测孔两旁侧的基座上分别铰接有不透光罩体和透光罩体;所述不透光罩体由第一驱动机构带动其做翻转运动,从而使其能在监测孔上盖合或...
- 陈仕东钟小剑杨智杰胥超刘小飞林伟盛熊德诚陈光水谢锦升杨玉盛
-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季节动态被引量:35
- 2013年
- 为探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碳吸存潜力,选取演替时间为15a(演替初期)、47a(演替中期)、110a(演替后期)3个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析了各演替阶段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可溶性碳(DOC)和微生物熵(SMQ)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演替中、后期不同土层的土壤SOC、MBC、DOC含量和SMQ均显著高于演替初期(P<0.05);与演替中期相比,演替后期土壤MBC、DOC含量有所降低,SOC含量和SMQ无显著差异。土壤SOC、MBC和DOC含量随土层加深而显著性降低(演替初、中期DOC除外),并随演替进行逐渐向腐殖质层富集。不同演替阶段MBC、DOC和SMQ均有显著季节变化,最低值出现在秋季,最高值随演替进程由冬季逐步转向夏季。相关分析表明,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极显著相关(P<0.01),且土壤活性有机碳(MBC、DOC)和SMQ对土壤碳库变化更为敏感。
- 范跃新杨玉盛杨智杰谢锦升陈光水钟小剑郭剑芬
- 关键词:常绿阔叶林演替微生物量碳
-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特征、动力机制与趋势——基于国际经验比较被引量:17
- 2017年
- 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场是目前各国政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厘清其发展特征和动力是推动碳交易的前提。将碳交易市场作为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反馈机制的一环,从国际、国内两个尺度对碳交易市场的特征、动力机制和趋势做了分析,发现国际气候谈判的核心利益、减排的融资需求、货币霸权是碳交易市场全球化和金融化的主要驱动力。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具有分阶段、市场规模大、发展不平衡、试点区域构建了碳交易政策体系等特征。鉴于中国经济增速快、碳排放增量大、能源依赖性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政府主导经济发展和外围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等因素影响下,国内减排压力和国际声誉作为内在驱动机制,与国际相通的驱动机制共同促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同时,中国碳交易市场存在规模和业务扩大、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有世界话语权的碳交易市场等发展趋势。
- 钟小剑黄晓伟范跃新王莹莹杨智杰杨玉盛
- 关键词:全球变化碳交易市场动力机制
- 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储量特征被引量:3
- 2021年
- 粗木质残体(coarse woody debris,CWD)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和功能性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以福建三明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了样地内粗木质残体的分解等级和径级分布,研究米槠天然林粗木质残体的储量特征。结果表明:(1)米槠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储量为16.13 t·hm^(-2)。其中,倒木是主要贡献者,占粗木质残体储量的55.13%;其次为枯立木,占粗木质残体储量的44.87%。(2)样地内倒木和枯立木的储量均随着径级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20~40 cm径级占据优势地位,分别达到倒木和枯立木储量的48.86%和66.25%。(3)样地内倒木Ⅴ分解等级超过60%,处于分解的后期,是倒木的主要部分,可能是由于本区较好的水热条件,促进了微生物对粗木质残体的分解作用。总体而言,米槠天然林粗木质残体储量低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平均水平,这与天然林年龄、自然干扰和气候等紧密相关。因此,未来应加强对亚热带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的粗木质残体储量进行研究。
- 唐玉祥胥超熊德成时应贵吴帆杨智杰
- 关键词:天然林米槠粗木质残体亚热带
- 科研器材的电机座精密安装结构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科研器材的电机座精密安装结构,包括筒状罩体、座体和基座,筒状罩体为一体成型的筒状壳体结构,筒状罩体的一端为封闭端,其另一端为连接端,连接端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座体上设置有柱状连接台,柱状连接台的外周设置...
- 陈仕东钟小剑杨智杰林成芳刘小飞熊德成胥超陈光水
- 文献传递
-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被引量:29
- 2010年
-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土壤性质的变化。本研究通过中亚热带山区天然林、人工林(用材林和经济林)、次生林、农业用地(橘园和坡耕地)等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下降幅度分别达到52.2%~81.8%和57.9%~172.6%;同时土壤容重增加,pH值升高。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全磷、全钾的影响的规律较为不明显。综合比较中国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变化的影响,其中20~25°N纬度带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幅度最大。
- 杨智杰崔纪超谢锦升陈光水杨玉盛
- 关键词:中亚热带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