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允玲
-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黄芪、G-CSF、IL-11联合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研究
- 郝云良周凌杨允玲孙忠亮孙道萍王景霞
- 我们选择恶性血液病自体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通过观察黄芪注射液与G-CSF、IL-11分别或联合应用对造血重建各项指标的影响,揭示药物作用及造血恢复规律,旨在总结两药联合应用的疗效和优势,探讨减少风险、降低医疗费用...
- 关键词: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重建
- 急性白血病强烈化疗后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例报告被引量:1
- 1995年
- 急性白血病强烈化疗后应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6例报告郝云良,杨允玲,彭成,刘宪西,张守宽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主要调节造血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及成熟血细胞的功能 ̄[1],已证实对化疗后骨髓抑制恢复作用明显 ̄[2]。本文报道6例急...
- 郝云良杨允玲彭成刘宪西张守宽
- 关键词:白血病急性药物疗法GM-CSF
- 以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五例
- 1996年
- 以吡喃阿霉素为主的联合方案治疗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五例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郝云良,杨允玲对于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MM),治疗上目前仍未突破。我们以毗哺阿霉素(THP)为主,组成化疗方案应用于RMM,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病例特点:5例RMM,均为...
- 郝云良杨允玲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吡喃阿霉素
- 川芎亲改善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微环境的研究
- 孙忠亮关玉梅刘永英杨允玲王运霞
- 简要技术说明: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机制主要是造血干细胞异常、免疫异常及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小动脉、毛细血管、血窦、小静脉组成的骨髓微血管是骨髓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髓微血管异常表现在骨髓微血管的减少、断裂。目前治疗再...
- 关键词: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川芎嗪骨髓微环境成纤维细胞
- 黄芪注射液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影响。方法:选取26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移植后采用黄芪注射液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白细胞介素-11(IL-11)促造血治疗,对照组则只采用G-CSF、IL-11治疗。在移植后不同时期监测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及骨髓常规的变化,计算移植后3月内血小板输注量及感染率,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移植后60d治疗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50×109/L所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60d、90d治疗组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骨髓常规巨核细胞计数达到2~5个/片的时间及≥10个/片的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移植后2~3月治疗组血小板输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后期具有促造血作用,黄芪与G-CSF、IL-11三药联用促进移植后造血重建疗效明显。
- 周凌郝云良孙道萍杨允玲
- 关键词:黄芪注射液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1造血重建
- 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特发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特发性TTP患者28例,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确诊的特发性TTP患者为治疗组12例,行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治疗,既往确诊的特发性TTP患者为对照组16例,仅给予血浆置换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为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小板在治疗后第3、5、12天后数值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1、28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月,治疗组复发率9.09%,对照组为5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血浆置换可有效治疗特发性TTP,且耐受性良好。
- 杨允玲
- 关键词:血浆置换利妥昔单抗
- 血浆置换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6例临床护理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例TTP患者行PE治疗,并给予精心PE治疗前、中、后护理。结果:本组4例行充分PE治疗,均治愈出院;2例行间断性PE治疗,均死亡。结论:对TTP患者行PE治疗,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既是PE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又是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 杨允玲
- 关键词:血浆置换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