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通

作品数:43 被引量:224H指数:7
供职机构: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0篇期刊文章
  • 5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脑梗
  • 17篇梗死
  • 16篇脑梗死
  • 15篇急性
  • 10篇卒中
  • 10篇急性脑梗死
  • 6篇血管
  • 6篇缺血
  • 6篇脑血
  • 6篇高压氧
  • 6篇高压氧治疗
  • 5篇血性
  • 5篇脑梗死患者
  • 5篇脑卒中
  • 4篇血清
  • 4篇早期高压氧
  • 4篇早期高压氧治...
  • 4篇溶栓
  • 4篇激酶
  • 4篇RHO激酶

机构

  • 32篇南宁市第二人...
  • 10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0篇李通
  • 9篇苏达京
  • 8篇何宁宇
  • 6篇田红英
  • 6篇陈琼珍
  • 6篇俞宁
  • 6篇秦文军
  • 4篇邓艳
  • 4篇阮贞
  • 4篇覃百灵
  • 4篇王成志
  • 3篇梁秀云
  • 3篇江山
  • 2篇田红英
  • 2篇覃坚
  • 2篇覃坚
  • 2篇汪莉
  • 2篇海静如
  • 2篇阮立培
  • 2篇邓艳

传媒

  • 5篇卒中与神经疾...
  • 2篇临床荟萃
  • 2篇广西医学
  • 2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神经损伤与功...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微创医学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内科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脑梗死病人血清Vaspin、Apelin、Chemerin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脂肪素(Apelin)、趋化素(Chemerin)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1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求治并经临床诊断的108例脑梗死老年病人纳入病例组,将病例组病人分为稳定斑块组(52例)和易损斑块组(56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60名无脑卒中病史的老年人纳入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aspin、Apelin以及Chemerin水平。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斑块稳定性以及再发脑血管意外的因素。结果病例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血清总胆固醇(TC)、Apelin以及Chemerin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5);易损斑块组血清Vaspin水平明显低于稳定斑块组,血清TC、Apelin以及Chemerin水平均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3组血清TC、Vaspin、Apelin以及Chemerin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Vaspin<3.45 pg/mL是影响病人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而血清Apelin<145.8μg/L、Chemerin<26.75 ng/mL、TC<5.42 mmol/L是影响病人斑块稳定性的保护因素。血清Vaspin<3.45 pg/mL是病人发生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而血清Apelin<145.8μg/L、Chemerin<26.75 ng/mL是发生脑血管意外的保护因素。结论脑梗死病人血清Vaspin水平降低,Apelin和Chemerin水平增高,其颈动脉斑块稳定性降低,表示血清Vaspin、Apelin、Chemerin水平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重要的预后以及诊断意义。
李通王子军邓艳
关键词:脑梗死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趋化素预后
早期高压氧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影响
通过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高压氧治疗前.后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和梗死体积的变化,系统评价早期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CT灌注成像测定患者的脑血流灌注参数,MRI测定梗死面积。结果...
俞宁李通陈琼珍
脑梗死超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脑梗死超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的疗效分析。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高压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共治疗15d。2组患者均在发病72h内即得到及时治疗,治疗15d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后高压氧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1),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压氧治疗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7.0%);高压氧治疗组脑梗死体积的缩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超早期应用高压氧治疗效果显著。
俞宁李通
关键词:脑梗死高压氧治疗
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甘露醇对脑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甘露醇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以大脑中动脉(MCA)和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为靶血管,观察30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脑血流变化的趋势及应用甘露醇前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Ⅰ组静滴甘露醇前后MCA和EICA的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期流速(Vd)、平均流速(Vm)、脉动指数(PI)无明显变化(P>0.05);Ⅱ组用药后MCA的Vd、Vm、Vs增加,PI降低(P<0.05);EICA的Vd增加(P<0.05),Vs、Vm、PI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脑损害较轻的患者应用甘露醇可改善脑灌注,甘露醇对严重脑损伤患者难以发挥调节脑血流作用。
秦文军苏达京李通徐华智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脑出血甘露醇脑血流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
2018年
基底动脉闭塞(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所致的脑梗死,死残率极高。颅内大血管闭塞治疗方法: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机械取栓以及血管成形术,合称“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herapy,EVT)”,证据力度强的研究均在前循环血管区展开。仅少数研究机械取栓对BAO治疗显示出较好的临床预后。本文主要对BAO实施EVT治疗的情况作一综述,期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李通阙娴婷王子军(综述)邓艳
关键词:脑梗死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与动静脉配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探究机械取栓与动静脉配合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方法 选取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动静脉联合溶栓,观察组采用机械取栓,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预后情况以及NIHSS评分情况.结果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6.0%,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分别为74.4%、32.6%,观察组则分别为93.0%、51.2%,两组血管再通率和≤30%残余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 NIHSS 评分分别为(8.05 ± 1.42)分和(5.03 ± 1.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机械取栓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效果显著,预后明显,值得推广.
李通秦文军苏达京江山王子军
关键词:机械取栓急性脑梗死预后
一种用于脑卒中取栓的网架结构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脑卒中取栓的网架结构,包括有外导管、连接导环、微导管、微导丝和一次接触组件,连接导环设置有多个,多个连接导环均匀间隔的连接在外导管内,微导管滑动式连接在多个连接导环内侧之间,微导管...
李通邓艳苏达京王子军卢华文王少华覃百灵黄媞唐云霞韦园园唐嘉蔓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年龄分布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的年龄分布特点。方法对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脑卒中患者1 595例进行血脂筛查,对血脂异常的性别和年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筛查脑卒中患者1595例,血脂异常832例,其中男482例,女350例,血脂异常率达52.16%,男性患者血脂异常率为50.74%,女性患者血脂异常率为54.26%;男女患者血脂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脑卒中患者中,50~岁组患者TC异常率最高(76.74%),35~岁组最低(37.14%),各年龄段患者TC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0~岁组患者LDL-C异常率最高,80~组最低,各年龄段患者LDL-C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脑卒中患者中,50~岁组患者TC异常率最高(80.82%),70~岁组最低(26.87%),各年龄段患者TC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G异常率以50~岁组最高(47.95%),60~岁组最低(26.67%),各年龄段患者TG异常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异常率以80~岁组最低(0),60~岁组最高(55.56%),不同年龄患者HDL-C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广西南宁市江南区不同性别脑卒中患者血脂异常的年龄分布不尽不同,根据患者年龄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宣教及预防保健管理,能更有效地降低脑卒中的患病率。
覃百灵李通秦文军王成志
关键词:脑卒中血脂异常性别年龄
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5
2020年
目的观察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6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4例,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48例,非感染组76例。分析2组一般情况和可能影响发生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疾病的严重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年龄≥70岁、术前NIHSS评分>15分、术前GCS≤8分、糖尿病、慢性肺病、后循环病变、机械取栓和抽吸、全身麻醉、术后持续镇静>1 d、气管插管>1 d及呼吸机辅助通气>1d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局麻加深度镇静比例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术前NIHSS评分>15分(OR=2.558,95%CI:1.741~2.563,P=0.003)、术前GCS≤8分(OR=4.358,95%CI:1.568~5.374,P=0.001)、后循环病变(OR=3.589,95%CI:0.328~3.251,P=0.005)、全身麻醉(OR=1.025,95%CI:1.159~2.664,P=0.041)和术后持续镇静>1 d(OR=3.254,95%CI:2.682~3.267,P=0.028)是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意识障碍和慢性肺病是导致急性期血管内介入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秦文军苏达京李通韦福来王子军曹彬
关键词:卒中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改良护理模式在脑梗死早期静脉动脉溶栓治疗中应用效果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在早期静脉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中改良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121例在早期静脉动脉溶栓治疗时间窗内(6 h内)使用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分为试验组(n=64)和对照组(n=57),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试验组采用改良护理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入院至溶栓时间、NI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与家属满意度、28 d Barthel指数、m RS评分等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入院至溶栓时间分别为(54.6±10.5)min和(93.2±20.4)min(P<0.05),NIHSS评分下降分别为(5.38±0.63)和(2.80±1.13)分(P<0.05)。试验组患者与家属满意度、28 d 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和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静脉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中应用改良护理模式,可以明显缩短急性脑卒中患者入院至溶栓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并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肢体恢复情况,值得推广。
凌素连陈琼珍方金菊阮贞李通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