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李劲

李劲

作品数:18 被引量:5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民委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计划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8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食管
  • 5篇食管鳞癌
  • 5篇鳞癌
  • 4篇易感
  • 4篇易感性
  • 3篇单核
  • 3篇单核苷酸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单核苷酸多态...
  • 3篇多态
  • 3篇多态性
  • 3篇遗传易感
  • 3篇遗传易感性
  • 3篇乙型
  • 3篇乙型肝炎
  • 3篇乙型肝炎病毒
  • 3篇细胞
  • 3篇基因分型
  • 3篇核苷
  • 3篇核苷酸

机构

  • 18篇中南民族大学
  • 10篇湖北省肿瘤医...
  • 2篇郑州大学
  • 1篇武汉市中医医...

作者

  • 18篇李劲
  • 8篇胡文娟
  • 7篇姚品芳
  • 6篇邓志芳
  • 5篇欧阳刚
  • 5篇高雯琪
  • 5篇王红
  • 5篇刘莹
  • 3篇王朝元
  • 3篇陈清波
  • 3篇李可可
  • 2篇王立东
  • 2篇陈焕朝
  • 2篇陈真
  • 2篇陈思礼
  • 2篇梅之南
  • 2篇高奎
  • 1篇郭银
  • 1篇李广灿
  • 1篇赵燕杰

传媒

  • 8篇中南民族大学...
  • 3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 1篇中国癌症防治...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2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民族大学生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调查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了解不同民族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为乙肝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南民族大学2007级4015名新生和2008级5006名新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肝5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7,2008年的整体HBsAg阳性率为4.59%,男性阳性率为6.22%,明显高于女生的3.11%(P<0.01);壮族(10.29%)、畲族(9.13%)和瑶族(8.04%)学生的HBsAg阳性率较汉族(4.5%)学生约高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壮族、畲族与汉族间P<0.01,瑶族与汉族间P<0.05)。回族(2.97%)、满族(1.61%)学生的HBsAg阳性率较汉族(4.5%)学生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在不同民族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提示不同民族学生的不同卫生和生活环境条件可能与乙肝病毒的感染率相关。
胡文娟邓志芳高雯琪王红欧阳刚李劲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少数民族大学生
不同去污剂对细胞膜溶解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思考被引量:2
2010年
以不同去污剂对红细胞细胞膜溶解作用为例,结合教学所得,探讨了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该实验有于助学生获得不同去污剂对细胞膜溶解作用强弱的感性认识,也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赵燕杰金磊程旺元李劲余光辉
关键词:细胞膜去污剂实验教学
不同民族大学生乙肝病毒基因型分布状况调查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解不同民族大学生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状况,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技术,对中南民族大学93例来自15个民族乙肝大三阳学生血清HBV进行基因分型.结果表明:患者中HBV基因B型占61.3%(57/93),C型占25.8%(24/93),D型占4.3%(4/93).说明各民族HBV基因型分布中,B型占绝对优势,C型次之,D型最少(P<0.01).且不同民族不影响HBV基因型的分布(P>0.05),C型和D型分布基本符合我国HBV基因型地理区域分布规律.
李劲刘莹邓志芳胡文娟高奎赵瑞杰王红宋发军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中药“龙泉复方”的不同配伍对肿瘤细胞系HepG-2和EC-1增殖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通过MTT(四甲基偶氮唑盐)法绘制细胞增殖曲线观察药物对肝癌细胞系HepG-2和食管鳞癌细胞系EC-1细胞增殖的影响,用荧光染色法进一步确定"龙泉复方"有效成分诱导细胞凋亡的较佳配伍及其有效作用浓度范围.结果表明:对抑制HepG-2细胞增殖有效作用的浓度:七味单方(马钱子、山慈菇、喜树果、龙葵、石上柏、青黛、紫菀)浸膏混合物和龙葵单方浸膏均〈125μg/mL,七味药物复方总浸膏为250~1000μg/mL;对抑制EC-1细胞增殖有效作用的浓度:三味药物混合浸膏(马钱子,喜树果、青黛提取的浸膏的混合物)〈50μg/mL和150~400μg/mL,七味单方混合浸膏〈25μg/mL和50~400μg/mL,喜树果单方浸膏为25μg/mL和50~200μg/mL;3种浸膏促进EC-1细胞增殖的浓度依次为:50~100、25~50、25~50μg/mL.通过对EC-1荧光染色观察发现诱导细胞凋亡的有效作用浓度:七位单方浸膏混合物为5~10μg/mL,三味药复方混合浸膏为10~25μg/mL,喜树果约为50μg/mL.研究结果提示,药物浓度范围和细胞系的不同导致其效果也不尽相同,临床应据具体情况调整,使之用药少效果佳.
李劲邓志芳高雯琪胡文娟刘莹姚品芳李广灿陈焕朝梅之南
关键词:配伍药物浓度肿瘤细胞
复方二精灵多糖对谷氨酸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2
2008年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二精灵多糖(EJL)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100μmol.L-1谷氨酸诱导)组、阳性对照组(50μmol.L-1多奈哌齐)及EJL实验组(0.5,1.0,2.0及3.0g.L-1)。体外培养9d的海马神经元先用各药物预处理一定时间后,加入谷氨酸。采用MTT法、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等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MTT检测发现,随着EJL浓度的增加,细胞的存活率也增加;与模型组〔(59.6±4.6)%〕比较,EJL2.0及3.0g.L-1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82.8±2.8)%和(89.4±4.1)%;n=3,P<0.05〕。荧光染色观察形态学变化发现,EJL预处理组凋亡细胞明显减少。FITC-Annexin Ⅴ和PI双染,在直方图中可以发现,模型组的凋亡率为32.33%,EJL预处理组则分别为24.33%,22.01%及12.12%。Western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EJL2.0g.L-1预处理可以显著提高Bcl-2蛋白表达量,减少Bax蛋白表达量。结论EJL对海马神经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徐玲玲程玉洁李劲梅之南
关键词:多糖海马神经元
MMP3基因Lys45Glu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鳞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3,MMP3)基因外显子2中Lys45Glu(rs679620)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遗传易感的关系.方法:Chelex-100法提取DNA模板;PCR-RFLP方法对1127例包括湖北省、河南省食管鳞癌患者与两地正常人对照及河南移民样本的该SNP进行基因分型正常对照人群.结果:河南高发易感移民人群组与湖北正常人群对照组在GG、GA、AA3种基因型频率上均有极显著差异(均P<0.01);河南高发区鳞癌组与湖北正常人群对照组在A/A基因型频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湖北人群与河南人群在GG和AA基因型频率上差异极显著(43.1%vs54.5%;14.8%vs8.5%,均P<0.01).结论:MMP3基因外显子2中Lys45Glu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鳞癌的遗传易感性似有明显相关.
欧阳刚姚品芳胡文娟黄环元王红王朝元陈思礼王立东李劲
关键词:基因组DNA提取遗传易感
人类MMP3基因2号外显子Lys45Glu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被引量:1
2011年
讨论了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湖北省武汉市人群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关系.选择MMP3基因2号外显子Lys45Glu单核苷酸多态性rs679620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对195例散发乳腺癌病人和289例正常人群进行了病例-对照分析,运用SHEsis软件和SPSS软件分别计算Hardy-Weinberg数值以及对基因分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表明:MMP3 rs679620(A/G)单核苷酸多态性各个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A等位基因在病例组中频率(P=0.331)小于对照组(P=0.360),可能为保护因素,但病例和对照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中国武汉地区汉族女性中,MMP3多态性与乳腺癌没有明显关联,但呈现一定的趋势,需加大样本量和增加考察的SNP数量进行深入研究.
李劲高雯琪邓志芳胡文娟欧阳刚刘莹王朝元姚品芳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3单核苷酸多态性乳腺癌遗传易感性
中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不同方法和标准的比较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将来自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乙型肝炎检测"大三阳"学生的外周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进行基因分型并探讨不同方法对HBV基因分型的效果进行比较,建立较为客观精确的HBV基因分子分型方法和标准.方法:反映HBV-S区的型特异性的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断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分型;依据HBV-S区的型特异性的PCR扩增片段大小直接进行分型;通过对NCBI数据库中共计220个条目已确认B、C、D型的HBV-S基因DNA序列的同源性比对,构建一个以HBV的S区DNA序列分子进化树为基础的基因分型标准.对待检样品S区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并与标准进化树的DNA序列进行比对并重新构建进化树而进行HBV基因分型.结果:在共计216例乙型肝炎检测"大三阳"(乙型肝炎两对半检查中,HBsAg、HBeAg和HBcAb均为阳性)样品中,第1种分型方法鉴定出:B型155例、C型41例、D型7例,尚有13例不能确定是C型还是D型.进一步经第2种分型方法确认其中10例未分型的均为C型,余3例不能确定是C型还是D型.经测序、比对及构建分子进化树,测序的30例中与PCRRFLP分型特别是亚型的结论多不相同.并且首次在国内发现3例HBV-G型(为广西壮族和瑶族男性).结论:3种方法比较各有优劣.PCR-RFLP法较为精细可以分到亚型,但该法的缺陷是不能区分C2型和D2型.根据PCR片段直接分型法较为快捷简便,但引物特异性不高,分型不准确.将待检HBV-S基因DNA序列导入标准进化树的分型方法较为准确客观,是HBV基因分型的"金标准".但针对HBV的普遍变异和种群异质性,需要建立HBV-S的蛋白分型标准.
李可可刘莹姚品芳陈真王红李劲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PCR-RFLP进化树
禽类多瘤病毒APV-1晚期基因多顺反子的EGFP标记载体构建和表达
2016年
为研究禽类多瘤病毒晚期基因多顺反子翻译起始调控的机制,设计和构建了以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替代病毒APV-1野生型的晚期结构蛋白VPs基因的真核双顺反子表达载体,并观察其在转染进入禽类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翻译状态.以APV-1的c DNA克隆(p HL1003)为模板,运用PCR技术扩增出与野生型病毒APV-1相同的Ori区、早期编码区和晚期Agno-1a区序列作为载体片段;从质粒p EGFP-N1中扩增出编码绿色荧光的EGFP DNA片段;经连接构成重组质粒p HL1003-GFP,通过脂质体细胞转染方法将质粒DNA转染到鸡胚胎和鹌鹑胚胎成纤维细胞中,通过细胞培养观察荧光表达状况.DNA序列分析证实了重组克隆中的EGFP序列与已知的质粒p EGFP-N1中EGFP序列一致.转染72 h后观察鸡和鹌鹑胚胎成纤维细胞,转染成功胚胎细胞明显表达较强的荧光,说明GFP可以在构建的双顺反子重组质粒的下游中正常表达并产生荧光.p HL1003-GFP重组质粒的构建及其在禽类原代成纤维细胞中的高效表达,为我们研究多顺反子翻译起始调控中Agno-1a基因的表达对下游病毒结构蛋白基因的翻译调控机制提供了简洁易用的系统和模型.
李劲刘琳
87例食管鳞癌治疗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2011年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单纯手术、术后放化疗和单纯放疗等3种治疗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及对生存率的影响。方法对87例胸段食管鳞癌3种不同治疗方式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淋巴结转移率44.82%(39/87)。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等有关(P<0.05);术后放化疗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低于单纯手术组、单纯放疗组(P均<0.05);术后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单纯手术和单纯放疗组(P<0.05)。结论术后放化疗是防止食管鳞癌术后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治疗方式与淋巴结转移率密切相关,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对单纯行放疗的中晚期胸下段食管鳞癌,建议照射膈下淋巴引流区,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
陈清波李劲王洪波徐明垚郭银
关键词: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预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