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伟

作品数:10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市胸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外科
  • 3篇手术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瓣
  • 2篇心肌
  • 2篇心脏
  • 2篇切口
  • 2篇缺损
  • 2篇缺血
  • 2篇主动脉
  • 2篇主动脉瓣
  • 2篇主动脉瓣反流
  • 2篇外科手术
  • 2篇外科治疗
  • 2篇小切口
  • 2篇间隔缺损
  • 2篇间隔缺损封堵...
  • 2篇反流
  • 2篇房间隔
  • 2篇房间隔缺损

机构

  • 10篇上海市胸科医...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徐州市中心医...

作者

  • 10篇李伟
  • 3篇徐方杰
  • 3篇邱兆昆
  • 2篇石伟
  • 2篇康宁
  • 2篇吴东进
  • 2篇方亮
  • 2篇陈佩莉
  • 2篇蔡维明
  • 2篇谢晓奕
  • 2篇龚宝生
  • 2篇李颖则
  • 2篇励峰
  • 2篇孔烨
  • 1篇刘中民
  • 1篇刘泳
  • 1篇徐凌峰
  • 1篇方文涛
  • 1篇华一飞
  • 1篇叶亮

传媒

  • 2篇复旦学报(医...
  • 2篇中国胸心血管...
  • 2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0
  • 1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瓣膜修复在反流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患者中应用的近中期结果
2021年
目的评价瓣膜修复技术在反流性主动脉瓣二叶畸形(BAV)患者中应用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瓣膜修复术的27例反流性BAV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例,平均年龄20~68(38.5±14.6)岁。27例患者病理分型均为Seviers 1型。左右冠瓣融合23例,右冠瓣和无冠瓣融合4例。心脏彩色超声:主动脉瓣中度反流3例、中重度18例、重度6例。主动脉瓣环(27.9±3.4)mm,主动脉窦部最大径(39.9±7.6)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62.7±6.5)mm,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97.9±53.6)mL。结果 2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51(24.2±12.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全部存活,无主动脉瓣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随访心脏彩色超声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11例、轻度反流13例、中度反流3例,无重度反流患者。与术前相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容积均明显缩小(P<0.05)。结论瓣膜修复技术应用于反流性BAV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结果。
张步升戴黄栋方亮谢晓奕李伟孔烨
关键词: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主动脉瓣反流瓣膜修复手术
60岁以上患者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
2006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自198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我院对35例年龄>60岁的老年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施行体外循环下的肿瘤切除术,男14例,女21例;年龄62~74岁。良性肿瘤32例,其中黏液瘤30例、脂肪瘤和纤维瘤各1例;恶性肿瘤共3例。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术,术后早期有2例因出现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和室性心律失常而死亡,死亡率为5.71%(2/35例)。结论老年心脏肿瘤患者的心功能较差,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术中易发生心房破裂,且多合并有冠心病或其他老年性疾病。了解并掌握其特点,对改进手术方法、提高围手术期处理能力及手术成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石伟徐方杰陈佩莉李伟
关键词:老年人心脏肿瘤外科治疗
第三届国际微创心胸外科学会2005上海冬季学术会议论点精要
2006年
李颖则李伟方文涛王冀刘晓峥
关键词:心胸外科微创精要议论
电子自旋共振检测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中氧自由基的消除作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分析于心肌缺血前全身应用N 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缺血再灌注(I/R)后不同时刻的离体大鼠心肌组织中氧自由基(OFR)的作用情况及其动态变化,探讨NAC对离体大鼠I/R心肌中OFR的消除作用效果及程度。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Ctrl组)和NAC用药组(NAC组) ,于术前用药(分别为生理盐水和NAC) ,制成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波谱直接检测心肌中的OFR ,观察两组再灌注后不同时刻的大鼠心肌中,OFR信号在ESR波谱中出现的频度及强度,χ2 检测分析两组大鼠心肌在再灌注后不同时刻的OFR信号检测阳性率的差异显著性。结果 再灌注后的NAC组心肌中,无论从OFR出现的频度还是强度均较Ctrl组有较大改善(降低) ,OFR在再灌注后出现高峰的时机明显延迟,其再灌注后5min和10min的OFR信号检测阳性率较Ctrl组显著降低(P <0 .0 0 2 5 ) ,并以再灌注后5min时最为显著。结论 NAC能明显消除离体大鼠I/R后心肌中的OFR ,加强再灌注后心肌的抗氧化能力,降低OFR对心肌组织的损害程度,对缺血 再灌注心肌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李伟李颖则邱兆昆
关键词:电子自旋共振氧自由基N-乙酰半胱氨酸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
右径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21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右径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21例。方法:21例房间隔缺损,全麻下右胸骨旁第4 肋间2-3cm切口,在食道或胸壁超声引导下经单鞘管置入房缺封堵器。结果:全组21例无手术死
励峰李伟康宁龚宝生蔡维明吴东进邱兆昆
文献传递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总结11例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隔离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经验。探讨该术式的特点及优势。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09年5月在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胸外科住院进行房颤治疗患者,房颤不能用药物控制,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或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11例。在胸腔镜下通过小切口,使用AtriCure消融钳分别消融右侧和左侧上、下肺静脉,并切断Marshall韧带,切除左心耳。结果手术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均术后1周出院,随访未见肺静脉狭窄。9例即刻转为窦性心律,3个月随访维持窦性心律8例,总体房颤治愈率73%。结论电视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技术简单,设备要求不高,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房颤治疗手段。
刘泳李伟叶亮华一飞范慧敏刘中民
关键词:心房颤动胸腔镜射频消融肺静脉隔离
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的中期随访结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价保留瓣膜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valve-sparing aortic root replacement,VSRR)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患者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纳入2013年10月—2020年5月期间在上海市胸科医院接受VSRR手术且顺利出院的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患者40例,其中男31例、女9例,平均年龄(47.1±13.4)岁。主动脉根部真性动脉瘤30例,夹层动脉瘤10例。3例患者为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2例患者为马方综合征。心脏彩色超声提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18例,重度反流22例。主动脉瓣环内径(27.0±3.9)mm,窦部最大径(52.3±6.1)mm。结果32例患者行David手术,8例患者行Yacoub手术,其中10例患者同期行主动脉瓣叶修复术。40例患者平均随访12~86(45.7±18.9)个月。随访期内,1例患者因心力衰竭死亡,2例因新发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再次手术,无主动脉瓣再次手术。手术后患者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1.6±0.5 vs.2.8±0.8)、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2.2±7.8)mm vs.(61.4±10.6)mm]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36.0±58.8)mL vs.(193.3±83.9)mL]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心脏彩色超声提示:主动脉瓣无反流19例,轻度反流18例,轻中度反流3例,无中度及以上反流。结论VSRR技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合并中度以上主动脉瓣反流患者,避免了人工瓣膜及抗凝相关并发症,且瓣膜反流复发率和再次手术率低,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中期效果满意。
张步升方亮戴黄栋谢晓奕李伟孔烨
关键词:主动脉根部瘤主动脉瓣反流
右径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右径小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7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21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男性8例,女性13例,年龄1~70岁,中位年龄21岁。房间隔缺损直径8~40mm。全麻下右胸骨旁第4肋间行2~3cm切口,在经食管或胸壁超声引导下,经右心房通过单鞘管置入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21例无手术死亡,使用的封堵器型号为14~46mm,均封堵满意,无残余分流,未影响心脏瓣膜功能。无封堵失败改行体外循环手术者。术中未输血,术后未发生封堵器移位或脱落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5d出院。复查无残余分流,无严重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右径小切口封堵房间隔缺损安全、创伤小,有一定推广价值。
励峰徐方杰李伟康宁龚宝生蔡维明吴东进邱兆昆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血管生成素-1对猪慢性缺血心肌中功能性新生血管增生的促进作用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对比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猪慢性心肌缺血模型中的促血管再生效果。方法利用Ameroid血管压缩环建立26只猪慢性心肌缺血研究模型,4周后分成3组:腺病毒携带ANG-1组(Ad ANG-1,n=9),腺病毒携带VEGF组完全恢复灌注术后4周仍然保持缺血状态(Ad VEGF,n=10)和空载体对照组(n=7)。分别在腺病毒介导的基因移植4和12周后,利用荧光微球法测定缺血心肌的局部血流量,并同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基因移植后4周,Ad ANG-1组左心室心肌缺血区的灌注量[(3.25±0.16)m Lmin-1g-1]明显高于Ad VEGF组[(1.09±0.13)m Lmin-1g-1]和对照组[(1.20±0.03)m Lmin-1g-1](P<0.05)。基因移植后12周,Ad ANG-1组和Ad VEGF组的左心室缺血区心肌微血管密度分别为(19.61±1.76)/0.572 mm2心肌组织和(18.17±1.43)/0.572 mm2心肌组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53±0.92)/0.572 mm2心肌组织(P<0.05)。但就直径50~100μm小动脉密度而言,Ad ANG-1组较空载体对照组显著增加[(1.9±0.4)/0.572 mm2心肌组织切面vs.(0.7±0.2)/0.572 mm2心肌组织切面,P<0.05],而VEGF组与空载体对照组相较则无明显差异。Ad ANG-1组增加了心肌微血管的密度进而提高了局部心肌灌注。结论 VEGF和ANG-1基因转移均可促进血管再生,但只有ANG-1可以促进功能性小血管的再生,从而稳定有效地增加了心肌灌注,并为心功能的改善提供了必要的组织解剖学基础。
李伟李伟Eugene Kwangwei Sim
关键词:血管再生血管生成素心肌缺血基因治疗
78例成人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
2005年
目的深入研究成人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特点。方法从1995年1月至2004年6月,对78例16岁以上的成人法洛四联症的患者施行根治术,最大年龄为48岁。全组室间隔缺损除2例为干下型外,其余全为嵴下型,均以Dacron毡片修补,而右室流出道狭窄(包括混合性狭窄)均以补片行扩大成形术,其中46例采用复合牛心包,而另32例则使用自体心包。行单纯右室流出道瓣下成形者41例,行跨瓣成形者37例。结果住院死亡2例,死亡率2.56%。术后主要并发症有低心排综合征15例(19.23%)、心律失常8例(10.25%)、胸液过多需剖胸止血5例(6.41%)、肺部感染3例(3.85%),此外还有严重伤口感染、气管大出血和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各1例。在2例死亡病例中,1例死于术后严重低心排综合征,另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结论成人法洛四联症的根治术较儿童有其特殊性,如长期缺氧致侧支循环丰富、右心室及流出道的肌束明显肥厚、心内膜组织广泛纤维化等等。了解并掌握其特点,可改进手术方法、提高围术期处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
石伟徐方杰陈佩莉李伟徐凌峰李欣
关键词:心脏外科手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