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丽 作品数:35 被引量:182 H指数:8 供职机构: 解放军第97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江苏省卫生厅医学科技发展基金 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 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十一五”计划课题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颅内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动脉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介入治疗(其中大脑前动脉A1段栓塞1例、大脑中动脉M1段栓塞6例、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起病距介入治疗时间3 h内2例,3~6 h 5例,>24 h 2例。结果7例6 h以内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栓塞血管得到100%开通,2例大于24 h患者症状得到改善(颈内动脉C1段狭窄1例、颈内动脉主干栓塞1例)。结论超选择局域性动脉内尿激酶溶栓联合机械碎栓治疗6 h以内急性脑梗死,能使闭塞的血管尽快开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术式。 史跃 高从敬 孟宪俊 蔡廷江 朱丽丽 陈艳丽 栾智勇 王振德关键词:脑梗死 溶栓 机械碎栓 介入治疗 数字连续摄片对食管裂孔疝的动态观察 2003年 目的:探讨数字连续性点片对食管裂孔疝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使用数字连续点片,以2-4幅/s的速度,对42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进行胃肠造影检查。结果:42例中不可复性食管裂孔疝14例,可复性食管裂孔疝28例。X线显示疝囊17例,膈上胃黏膜38例,B环24例,HIS角变钝37例,贲门口增宽上移13例,食管炎28例等。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动态地观察食管的运动过程,明显提高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 万向荣 陈才保 朱丽丽 丁心敏关键词:食管裂孔疝 数字化 连续性 全身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全身PET/CT显像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5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术前均行PET/CT检查,并行手术根治或纵隔淋巴结活检。结果病理结果示23例发生淋巴转移,阳性率为27.1%。PET/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2.6%,特异度为90.3%,阳性预测值为76%,阴性预测值为93.3%,准确性为88.2%。结论PET/CT对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较高,但灵敏度及阳性预测值欠佳,提示PET/CT检出为阳性的淋巴结需进一步行纵隔镜检查。 郭莉莉 朱丽丽关键词:PET/CT显像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2 2008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3例疑为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急诊行CTA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VR、MIP、MPR后处理图像,部分病例同DSA、3D TOF MR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发现64例动脉瘤患者共69个颅内动脉瘤(5例患者为2处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28例,大脑前动脉3例,前交通动脉14例,大脑中动脉6例,大脑后动脉1例,后交通动脉11例,椎基底动脉6例;并发瘤内血栓3例;钙化2例;伴脑实质血肿15例,脑室积血11例,脑血管痉挛5例。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3D TOF MRA基本一致。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可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颈大小、与载瘤血管及临近血管、骨结构的关系、有无瘤内血栓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丰富的影像信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并可作为术后复诊的重要手段。 朱丽丽 徐凯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食管病变数字成像动态观察(附3300例报告) 2006年 目的 探讨数字连续性点片对食管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 使用数字连续点片,以每秒2~4帧的速度,对3300例患者采用3种体位食管造影检查。结果 3300例中,X线影像显示正常1628例,食管炎948例,食管裂孔疝92例,食管静脉曲张102例,食管癌214例,胃底贲门癌180例,食管憩室96例,贲门痉挛16例,食管平滑肌瘤6例,双位癌4例。食管溃疡10例,食管息肉2例,Barrett食管2例。结论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动态地观察食管的运动过程,极大提高了食管病变的检出率。 万向荣 陈才保 朱丽丽 丁心敏关键词:数字影像 食管病变 机械碎栓联合液体冲击法介入治疗急性脑梗死 被引量:2 2008年 史跃 孟宪俊 王忠勋 崔益钿 蔡廷江 王振德 朱丽丽 栾智勇关键词:脑梗死 溶栓 机械碎栓 介入治疗 磁敏感成像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评价磁敏感成像(SWI)检测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转化(HT)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9例症状出现6d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T1WI、T2WI、T2FLAIR、DWI和SWI检查,1~2周内复查CT或MRI。分析HT患者的SWI影像特征,测量并比较HT患者SWI和T1WI最大出血层面上的出血面积。结果:59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HT11例(18.6%),其中出血性脑梗塞(HI)8例:HI1型1例、HI2型7例;实质性出血(PH)3例:PH1型3例、PH2型0例。SWI上HT呈斑片或团片状低信号影。1例(9.1%)HT在T1WI上未显示出血;SWI显示全部11例HT,SWI显示出血面积较T1WI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WI还检出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时存在微出血灶。结论:SWI能在脑缺血早期敏感地检测出血,可作为诊断缺血性脑卒中HT、筛选溶栓病例的MR常规检查序列。 朱丽丽 徐凯 李绍东 杨春关键词:脑血管意外 磁共振成像 双源CTA与DSA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管腔狭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的准确性。方法:62例患者DSCTA显示冠状动脉一处或多处钙化斑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钙化斑块大小分为小、中和大。使用各种后处理技术,以确定钙化斑块引起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无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并与CAG比较。结果:DSCTA显示小钙化斑块122处,中44处,大86处。122处小钙化斑块,5%CAG显示有梗阻;44处中钙化斑块,14%梗阻;86大钙化斑块,42%有梗阻。DSCTA与CAG一致95%(116/122)小钙化斑块、91%(40/44)中钙化斑块、67%(58/86)大钙化斑块。DSCTA低估2例小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高估4例小钙化斑块、4例中钙化斑块、28例大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86处大钙化斑块引起的血管腔梗阻,DSCTA敏感性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值56%、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67%。结论 DSCTA准确显示90%以上小和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正确诊断约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判断错误通常是高估狭窄程度。 王安明 赵汉青 史跃 朱丽丽 李皖陇 陈凯 王中勋 权影双源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血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62例患者DSCTA显示冠状动脉一处或多处钙化斑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钙化斑块大小分为小、中和大。使用各种后处理技术,以确定钙化斑块引起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无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并与CAG比较。结果 DSCTA显示小钙化斑块122处,中钙化斑块44处,大钙化斑块86处。122处小钙化斑块,5%CAG显示有梗阻。44处中钙化斑块,14%梗阻,86处大钙化斑块,42%有梗阻。DSCTA与CAG一致95%(116/122)小钙化斑块、91%(40/44)中钙化斑块、67%(58/86)大钙化斑块。DSCTA低估2例小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高估4例小钙化斑块、4例中钙化斑块、28例大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86处大钙化斑块引起的血管腔梗阻,DSCTA敏感性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值56%,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67%。结论 DSCTA准确显示90%以上小和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正确诊断约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判断错误通常是高估狭窄程度。 王安明 赵汉青 史跃 朱丽丽 李皖陇 陈凯 王中勋 权影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 五种双源CT图像重建方法在腰椎弓峡部裂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双源CT五种图像重建方法在腰椎弓峡部裂(L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60例LS患者行双源CT检查,扫描数据分别采用五种方法进行图像重建,观察LS诊断率。结果60例患者共检出峡部裂114处,LS诊断率椎间盘横断面多平面重组(MPR)为0,椎弓反角度MPR为86.0%(98/114),矢状位MPR为100.0(114/114),斜横断位曲面重建(CPR)为100.0(114/114),容积再现(VR)为80.7%(92/114)。矢状位MPR及斜横断位CPR诊断率显著高于椎弓反角度MPR及VR,P均<0.01。结论采用腰椎矢状位MPR和斜横断位CPR重建双源CT图像诊断LS更准确、直观。 赵汉青 邱志强 朱丽丽 徐朋 侯利军 侯羽宇 李宛龙 程国勤关键词:椎弓峡部裂 图像重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