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时小军

作品数:19 被引量:200H指数:9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4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海平
  • 5篇海平面
  • 3篇低云
  • 3篇低云量
  • 3篇云量
  • 3篇日照时数
  • 3篇气温
  • 3篇全球变暖
  • 3篇全新世
  • 3篇晚全新世
  • 3篇海平面变化
  • 3篇海洋站
  • 3篇高海平面
  • 3篇变暖
  • 2篇珊瑚
  • 2篇珊瑚礁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学
  • 2篇全球气候
  • 2篇全球气候变暖

机构

  • 11篇中国科学院
  • 9篇国家海洋局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广西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9篇时小军
  • 7篇陈特固
  • 6篇余克服
  • 4篇张敬怀
  • 4篇吕向立
  • 3篇黄珍珠
  • 3篇郑兆勇
  • 3篇周雄
  • 3篇李海涛
  • 3篇高阳
  • 2篇周鹏
  • 2篇汤超莲
  • 2篇吴鹏
  • 2篇李鸣
  • 1篇方宏达
  • 1篇姜重臣
  • 1篇李秀芹
  • 1篇陈慧华
  • 1篇姜广甲
  • 1篇赵建新

传媒

  • 6篇热带地理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2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海洋科学
  • 1篇广东气象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 1篇第26届中国...
  • 1篇第26届中国...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7篇2008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通量测序分析涠洲油气田开发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16S r RNA基因,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和比较了涠洲油气田开发区表层海水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结构。Shannon多样性指数表明涠洲油气田微生物多样性较高,并且表层海水的微生物多样性要高于沉积物。表层海水中微生物以芽孢杆菌Bacilli居多,其次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α变形菌Alphaproteobacteria和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而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主要类群为γ变形菌。维恩图表明涠洲油气田表层海水的微生物组成或沉积物的微生物组成各自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热图和主成分分析则发现该两类环境介质之间的微生物结构差异较大。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还发现涠洲油气田存在潜在石油类降解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红球菌属Rhodococcus和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并且沉积物中该四类微生物相对比例要高于表层海水,这一现象可能由环境中石油类含量决定。研究将为评价油气开发活动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提供依据,并为海洋环境中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提供基础数据。
吴鹏连忠廉姜重臣邓伟熊小飞时小军张敬怀娄全胜方宏达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微生物多样性
涠洲岛海洋站1960―2010年DHW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5
2011年
根据涠洲岛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和该岛珊瑚礁普查(Reef Cheek)历史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对比分析法探讨该站SST变化中夏季DHW(Degree Heating Weeks)的变化趋势及珊瑚白化的海洋站DHW临界值,结果表明:(1)1960―2010年涠洲岛DHW有轻微的上升趋势,与气候全球变暖统计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2)涠洲岛出现珊瑚白化的海洋站DHW指标为6.0(℃.周);(3)预估2030年前全球气候变暖不会对涠洲岛珊瑚礁造成致命的影响。
郑兆勇汤超莲陈天然莫少华周雄时小军陈特固
全球变暖与广东气候带变化
根据广东省各气候带13个代表站1960~2007年的温度、云量、日照以及全球地面温度(GST)的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各气候带的温度、云量和日照的变化特征以及与GST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气候带温度变化与G...
黄珍珠张锦华时小军何健陈慧华
关键词:全球变暖低云量日照时数
文献传递
中-晚全新世高海平面的琼海珊瑚礁记录被引量:23
2008年
采用精确的高程测量和高精度的TIMS铀系定年方法,对海南岛东部琼海青葛附近低潮时出露的原生死珊瑚和外礁坪上的活微环礁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青葛附近外礁坪上的微环礁存在狭窄的生长上限(±8cm),位于最低低潮面上,是相当精确的海平面标志物。原生死珊瑚顶面与附近现代活微环礁顶面的高差数据和精确可靠的TIMS铀系年龄数据显示,5500~5200aBP(U/Th年龄,相对于2008年)时海平面至少高出现在(100±8)cm,真实的海平面很可能比现在高2.0~2.2m。总体上,5500~3500aBP期间海平面波动变化,波动幅度约为0.6m,且这种波动与气候波动有较好的对应性。4400~3900aBP期间琼海珊瑚礁的发育缺失很可能与此时的气候干冷有关。
时小军余克服陈特固张江勇赵建新
关键词:珊瑚礁高海平面海平面波动
近40年来珠江口的海平面变化被引量:23
2008年
利用大万山附近1°×1°经纬度网格的卫星高度计资料(1993—2006),计算出珠江口绝对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0·30±0·05cm/a,与由卫星高度计得出的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一致。珠江口各验潮站近40年的潮位变化趋势分析表明,珠江口海平面正加速上升,为全球气候变暖所致;珠江口海平面与全球温度变化和ENSO活动密切相关,一般在ENSO年海平面相对较低。以IPCC有关全球温度上升幅度的预报值和海平面与全球温度变化的关系为依据,预计到2030和2050年珠江口绝对海平面将分别上升6~14和9~21cm,若考虑地面沉降以及波动值,珠江口部分岸段相对海平面将可能分别上升30和50cm。
时小军陈特固余克服
关键词:海平面变化卫星高度计珠江口
全球变暖与广东气候带变化
根据广东省各气候带13个代表站1960~2007年的温度、云量、日照以及全球地面温度(GST)的资料,研究了48年来广东省各气候带的温度、云量和日照的变化特征以及与GST的关系。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气候带温度变化与G...
黄珍珠张锦华时小军何健陈慧华
关键词:气温低云量日照时数
文献传递
近45年涠洲岛5次珊瑚热白化的海洋站SST指标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9
2010年
根据涠洲岛珊瑚礁普查(Reef Check)历史资料和涠洲岛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采用对比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分析1966―2010年该岛珊瑚热白化的SST指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涠洲岛珊瑚热白化的最热周平均SST值为31.6℃或最热日平均SST值为32℃;2)1966―2010年涠洲岛的逐年最热月月均SST、最热日日均SST、年极端最高SST及最热周平均SST呈准同步变化,彼此间的相关系数为0.71~0.89,4种珊瑚热白化SST指标没有显著上升趋势;3)最热月月均SST和最热周平均SST的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在统计上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汤超莲李鸣郑兆勇周雄时小军
近50年涠洲岛5次珊瑚冷白化的海洋站SST指标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8
2010年
根据涠洲岛海洋站实测海表温度(SST)历史资料和涠洲岛珊瑚礁普查历史资料,采用对比分析与相关分析方法,分析1960―2009年冬季珊瑚冷白化4种SST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涠洲岛珊瑚冷白化的该站SST值为极端低海温(SSTMIN)≤13.2℃或最冷周海温(SSTMCW)≤14.0℃;(2)4种珊瑚冷白化SST指标呈准同步变化,无上升趋势,且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变暖无明显对应关系。
周雄李鸣郑兆勇黄红海时小军
近50年全球气候变暖对珠江口海平面变化趋势的影响被引量:30
2008年
根据1957~2006年全球温度和珠江口验潮站平均潮位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与珠江口平均海平面上升的关系,并对2030年珠江口海平面上升幅度作出预测。结果表明,近50年来珠江口海平面的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预测2030年(前后)珠江口平均海平面比1980~1999年高13~17cm。
陈特固时小军余克服
关键词:气候学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珠江口
DNA条形码技术在海洋贝类鉴定中的实践:以大亚湾生态监控区为例被引量:11
2015年
为提高物种鉴定的准确性,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大亚湾生态监控区冬季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26个形态种中,有15个可以通过线粒体COI和16S r 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到种的水平。部分形态上难以鉴定的种类,如线缝摺塔螺(Ptychobela suturalis)和区系螺(Funa sp.)可以通过条形码实现有效鉴定。锯齿巴非蛤(Paphia gallus)、西格织纹螺(Nassarius siquijorensis)、爪哇拟塔螺(Turricula javana)等种类存在相当大的种内遗传距离,有存在隐存种的可能性。尽管基于线粒体COI和16S r RNA基因的种内遗传距离和属内种间的遗传距离发生重合,无明显的条形码间隙,但通过系统树的方法仍能有效鉴定物种。可见,DNA条形码技术能有效提高海洋贝类物种鉴定的准确性并发现隐存种。
李海涛张保学高阳时小军周鹏
关键词:DNA条形码COI基因RRNA基因海洋贝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