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瑗

作品数:13 被引量:8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老年
  • 6篇高龄
  • 5篇综合征
  • 5篇抗磷脂
  • 5篇抗磷脂综合征
  • 3篇心力衰竭
  • 3篇衰竭
  • 3篇慢性
  • 3篇慢性心力衰竭
  • 3篇高龄老年
  • 2篇多奈哌齐
  • 2篇多奈哌齐治疗
  • 2篇心力衰竭患者
  • 2篇盐酸
  • 2篇盐酸多奈哌齐
  • 2篇缺血
  • 2篇缺血事件
  • 2篇疗效
  • 2篇临床疗效
  • 2篇慢性心力衰竭...

机构

  • 13篇南京军区南京...

作者

  • 13篇张瑗
  • 8篇钱晓明
  • 7篇万文辉
  • 5篇杨翔
  • 4篇吴宁
  • 4篇刘永华
  • 4篇黄方
  • 3篇张兴虎
  • 2篇龙丹
  • 2篇陈阳希
  • 1篇王璇
  • 1篇葛才荣
  • 1篇刘瑜
  • 1篇吴楠
  • 1篇周晓军
  • 1篇潘士勇
  • 1篇史兆荣
  • 1篇鲁刚
  • 1篇方放

传媒

  • 3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医学研究生学...
  • 2篇中华保健医学...
  • 1篇实用老年医学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东南国防医药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2007全国...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4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4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龄男性抗磷脂综合征19例临床特点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高龄男性抗磷脂综合征(APS)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以期提高对高龄APS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高龄男性(82~95岁)AP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9例高龄男性APS患者均为原发性APS;反复发生心脑血管缺血事件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以脑缺血事件最多(72.73%);误诊时间长(6~15个月);实验室检查均有抗心磷脂抗体(aCL)IgM型阳性、IgG型阳性或两者均阳性,且滴度大于正常人群水平的第99百分位以上;血小板正常或者偏高;抗凝加他汀类药物治疗能使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显著降低(P<0.001)。结论高龄男性患者APS以原发性为多,好发部位以心脑血管为主,aCL-IgM、aCL-IgG或两者阳性均是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长期抗凝治疗和服他汀类药物,能显著减少高龄男性APS患者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再发率。
黄方张瑗刘永华万文辉钱晓明
关键词:抗磷脂综合征高龄
反复缺血事件发作抗磷脂综合征1例分析
2007年
钱晓明张瑗
高龄老年患者不合理用药情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0
2018年
目的高龄老年患者(≥80岁)多重用药比例及不合理用药问题明显。文中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高龄老年患者潜在不适当用药(PIM)的发生情况,探讨影响高龄老年患者发生PIM的可能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一科高龄老年患者918例。依据2015年版Beers标准,对老年患者与疾病状态无关的PIM、老年患者与疾病状态相关的PIM、应慎用的PIM、应避免的非抗感染药物联合使用等情况进行评价,并对PIM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高龄老年患者与疾病无关的PIM共521例次(56.75%),最易发生PIM前3位的药物为短效和中效作用苯二氮艹卓、质子泵抑制剂、长效作用苯二氮艹卓;与疾病状态相关的PIM共206例次(22.4%),最易发生PIM前2位的药物为与失眠相关的口服减充血剂、兴奋剂、茶碱、咖啡因及与痴呆或认知障碍相关的抗胆碱能药物、H2受体拮抗剂等;应慎用的PIM共834例次(90.85%);应避免的非抗感染药物的联合使用共45例次(4.90%);基于肾功能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剂量的非抗感染药物共45例次(4.90%)。联合用药数(OR=5.331,95%CI:3.549~8.009)、年龄(OR=1.171,95%CI:1.093~1.249)、查尔森合并症指数评分(OR=1.964,95%CI:1.477~2.450)是PIM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龄老年患者PIM发生率较高,减少联合用药数是避免高龄老年患者不合理用药发生的重要措施。
杨翔张瑗陈阳希贡哥吴宁万文辉史兆荣
关键词:高龄老年患者
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痴呆的临床疗效分析
发生于老年人的痴呆主要有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AD)、血管性痴呆(VD)以及混合性痴呆(AD合并VD)。本文对68例连续服用盐酸多奈哌齐2个月的老年痴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日常生活...
龙丹张瑗
关键词:盐酸多奈哌齐老年痴呆临床疗效阿尔茨海默病
文献传递
益生菌治疗改善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益生菌改善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50名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安慰剂对照组。均在接受常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益生菌组加用益生菌4个月,安慰剂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4个月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并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等。结果接受益生菌治疗的患者,和基线值相比,试验终点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增加,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生活质量评分增加值显著提高。结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药物的基础上,口服益生菌可以明显改善高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和生活质量。
张瑗杨翔吴宁张兴虎贡歌钱晓明万文辉
关键词:益生菌菌群失调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高龄老年
高龄抗磷脂综合征误诊15例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对高龄抗磷脂综合征(APS)的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15例高龄男性A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12个月,缺血事件复发9例次,复发率明显下降,无一例死亡,预后良好。结论高龄APS者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等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原因。
黄方潘士勇张瑗刘永华钱晓明
关键词:误诊
Charlson共病指数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1
2020年
目的探讨Charlson共病指数(CCI)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及老年病研究中心因CHF住院的240例患者临床资料,计算CCI,以CCI≤2分定义为低共病组,CCI>2分定义为高共病组。随访至2017年12月,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CCI对CHF预后的独立预测作用。结果 240例患者中,164例患者有1种或1种以上的共病,其中低共病组171例、高共病组69例。高共病组较低共病组全因病死率[33.85%vs 13.07%,P<0.001]、心源性病死率[15.38%vs 6.54%,P=0.035]、心衰再住院率[47.69%vs 29.41%,P=0.008]高。与低共病组患者相比,高共病组患者2年累积生存率低(log-rank检验χ^2=10.547,P<0.05),心源性病死率高(logrank检验χ^2=4.972,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CCI评分是CHF患者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R(95%CI)分别是1.301(1.132~1.494)、1.363(1.118~1.662)。结论 CCI评分是CHF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
陈阳希张兴虎杨翔张瑗贡歌万文辉
关键词:慢性病慢性心力衰竭预后
特利加压素治疗超高龄患者感染性休克:3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特利加压素治疗超高龄(≥80岁)患者感染性休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干部病房二科住院的超高龄(≥80岁)感染性休克患者36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8例患者使用多巴胺,其中经多巴胺治疗无效的患者改用特利加压素,B组18例患者直接使用特利加压素,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h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尿量、休克指数和治疗3d后血尿素氮、肌酐等,观察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结果经过治疗后,多巴胺组10例有效,8例多巴胺无效患者改用特利加压素后平均动脉压较前明显升高、休克指数明显下降,心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18例直接使用特利加压素组平均动脉压明显升高、休克指数明显下降,对心率没有影响,与多巴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多巴胺和特利加压素对患者尿量的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3d后肾功能变化不明显,2例直接使用特利加压素患者出现压疮,其他患者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特利加压素治疗超高龄(≥80岁)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优于多巴胺,在超高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方放黄方张瑗钱晓明
关键词:特利加压素感染性休克
滤泡型小裂细胞性淋巴瘤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转变为CD20阴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B细胞恶性肿瘤美罗华(rituximab)治疗后复发伴CD20抗原表达丢失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学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滤泡型小裂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经美罗华治疗后转变为CD20阴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于1987年以左侧腮腺区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1988年行左侧腮腺区淋巴结活检诊断为滤泡型小裂细胞性淋巴瘤,先后进行了50个疗程的"COP、OP"方案化疗及短期局部放疗。1998年出现白细胞升高及淋巴细胞百分数升高,骨髓穿刺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因白细胞急剧增高多次使用"美罗华"治疗,2014年3月患者出现咽喉部不适,行会厌部取检,诊断为右侧舌根部CD20阴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过3个疗程的"mini-CHOP"治疗及2次"美罗华"治疗后右侧会厌部肿块消失,2015年5月再次出现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经活检诊断为CD20阳性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美罗华治疗恶性B细胞淋巴瘤后CD20抗原表达丢失在临床中并非罕见,建议临床中对于美罗华治疗复发或不敏感的病例重新取组织活检进行病理诊断、免疫标记,必要时进行分子遗传学检测,以免误诊,并可对复发病因的药物调整起到的积极指导作用。
杨翔张瑗吴宁刘瑜王璇吴楠周晓军万文辉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80岁以上抗磷脂综合征患者缺血事件的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80岁患者抗磷脂综合征(APS)的临床特点,探讨他汀类药物防治APS患者反复发生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作用。方法回顾我院老年科收治的15例>80岁患者反复出现心脑血管缺血事件的临床资料,在常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基础上每晚加服阿托伐他汀钙20mg,观察抗心磷脂抗体(aCL)滴度、氧化修饰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血脂、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及随访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的情况。结果 >80岁APS患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正常或偏低;但Ox-LDL偏高;治疗后aCL滴度下降或降至阴性,Ox-LDL降至正常,颈部动脉斑块稳定。随访12月,心脑血管缺血事件发生显著降低(P=0.0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通过降低aCL和Ox-LDL的表达,抑制氧化应激效应等,稳定了血管内皮功能及斑块而发挥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黄方张瑗刘永华万文辉钱晓明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抗磷脂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