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萍 作品数:24 被引量:92 H指数:4 供职机构: 北京协和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C/EBPα可能导致Hepcidin升高 被引量:4 2014年 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表达升高的可能机制。收集符合条件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采集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浓度,CD14+磁珠分选外周血单核细胞,实时定量PCR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IL-6和C/EBPαmRNA。结果显示,入选17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降低(97.8±27.5 g/L),呈现慢性病贫血特点,与对照者相比其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和C/EBPα表达明显升高(分别为P=0.0002,P=0.001),血清IL-6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003)。初始患者血清IL-6水平与单核细胞hepcidin,C/EBPα表达呈正相关(P<0.05),单核细胞C/EBPα表达与单核细胞hepcidin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体内升高的IL-6可能通过上调C/EBPα诱导hepcidin表达。 韩潇 周道斌 段明辉 华宝来 汪玄 张洁萍 赵永强 沈悌 武永吉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外周血单核细胞 白介素-6 HEPCIDIN C/EBPΑ 自体纯化CD_(34)^+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2003年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CD34+ 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干细胞动员、细胞采集和分选、预处理和并发症处理等问题。方法 10例重度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CD34+细胞移植治疗。采用环磷酰胺 (CTX) +rhG CSF方案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并以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CD34+ 细胞 ,适时用CTX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7例 )或CTX +全身照射 (3例 )两种预处理方案后 ,进行CD34+ 细胞回输的方法治疗。结果 经CTX +rhG CSF方案动员并以CliniMACS细胞分选仪分选后 ,可获得 (1.98± 0 .95 )× 10 8的CD34+ 细胞 ,其纯度为 (91.4± 10 .6 ) % ,回收率为 (6 0 .5± 19.8) %。在回输(2 .14± 1.0 5 )× 10 6 kg的CD34+ 细胞后 ,ANC≥ 0 .5× 10 9 L的时间为 (8.6± 2 .5 )d ,血小板升至 2 0× 10 9 L的时间为 (9.0± 5 .2 )d。在造血恢复后 ,所有CD3+ 细胞、CD1 9+ 细胞和CD1 6+ CD56+ 细胞均未恢复至移植前状态。在造血和免疫抑制时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2例患者死于移植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近期疗效满意 ,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DAI评分由移植前的平均 17分降为移植后的 4分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DAS2 8评分由 6 .4分降至 1.8分 ;干燥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均明显缓解。结论 对常规治疗无效的严? 周道斌 赵岩 王书杰 李太生 张洁萍 赵永强 段云 张奉春 唐福林 白连钧 崔巍 吴蓓 张福全 沈悌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CD34^+细胞 干细胞动员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8例长期生存分析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价影响疗效的有关因素。方法:Auto-PBSCT治疗AML18例,中位年龄32(15~61)岁,M2例,M12例,M2例,M和M各1例... 段明辉 周道斌 段云 焦力 张洁萍 王晓英 沈悌等文献传递 17α-羟化酶缺陷症的诊断和治疗──13例临床经验 被引量:12 1994年 在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CAH)中,17α-羟化酶缺陷症(17α-HD)很少见。截至1991年,在国外文献中只收集到120例,至今国内文献能查到的仅有8例报告。作者总结了自1978年至1992年期间收治的13例17α的临床资料,对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讨论。 陆召磷 宋文英 张平 郭爱丽 张洁萍关键词:羟化酶缺陷症 肾上腺皮质增生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铁调节蛋白Hepcidin 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11年 本研究探讨人多发性骨髓瘤血清对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铁调节蛋白hepcidin表达的影响,及白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或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其的抑制作用。在Hep-3b细胞培养液中按10%终浓度加入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共培养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半定量方法检测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表达水平。在上述培养体系中,加入人IL-6单克隆抗体或rhEPO观察hepcidin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未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组hepcidin mRNA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及缺铁性贫血组,这种升高作用能被IL-6单克隆抗体或rhEPO完全抑制。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短期随访中,规律治疗能稳定血红蛋白,降低患者血清对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影响。结论:未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能促进肝腺瘤细胞系Hep-3b细胞hepcidin表达,这种促进作用可被人IL-6单克隆抗体拮抗,提示IL-6可能导致Hep-3b细胞hepcidin表达量升高,从而造成慢性病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这种促进作用也能被rhEPO抑制,提示rhEPO可能对ACD有治疗作用。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短期随访中,血红蛋白水平稳定,患者血清对Hep-3b细胞hepcidin mRNA的影响减小,这表明治疗使病情稳定,改善了ACD。 王凤丹 周道斌 李淑兰 汪玄 张洁萍 段明辉 沈悌 武永吉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铁代谢 铁调节蛋白 慢性病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与慢性病贫血相关 被引量:2 2013年 Hepcidin异常升高引起铁利用障碍是导致慢性病贫血的主要机制。近年来发现单核细胞也可产生hepcidin,引起铁代谢异常。骨髓瘤患者血清和尿中hepcidin均升高,可能是导致慢性病贫血的病因之一,然而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是否也参与了慢性病贫血的发病,在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在慢性病贫血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收集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及外周静脉血,采用常规临床检验自动化方法检测基础实验室指标(如血红蛋白,血清铁蛋白等),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6和TNF-α浓度,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CD14+磁珠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选单核细胞,用Real time PCR测定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IL-6和TNF-αmRNA。结果表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表达高于正常对照,且与血红蛋白浓度呈负相关,在初治患者中hepcidin表达水平与铁蛋白和血清IL-6浓度正相关,与TNF-α无关。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hepcidin表达升高,可能参与慢性病贫血的发生。 韩潇 周道斌 段明辉 汪玄 张洁萍 赵永强 沈悌 武永吉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单核细胞 HEPCIDIN 白介素-6 慢性病贫血 骨髓基质细胞和黏附分子对骨髓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正>目的建立新鲜骨髓瘤细胞的纯化方法,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基质细胞(BM- SC)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初步评价BMSC和黏附分子对骨髓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抗CD138单抗分离新鲜MM患者骨髓... 庄俊玲 王玄 武永吉 张洁萍文献传递 经蝶窦垂体瘤显微切除术治疗Cushing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996年 总结了自1980年初至1992年底经蝶显微外科手术治疗Cushing病103例的手术疗效。其中41例进行了选择性垂体腺瘤切除术,62例行垂体瘤及瘤周垂体前叶组织大部切除术。结果:近期有效率为83.5%,远期痊愈率为60.2%,复发率为11.4%。术后病理发现肿瘤者痊愈率为63.1%,而未见肿瘤者痊愈率为48.1%。垂体瘤及瘤周垂体前叶组织大部切除术的痊愈率72.6%,明显高于选择性肿瘤切除术的41.5%(P<0.001)。痊愈者术后48小时内血浆皮质醇水平即降至正常或低于正常,术后好转和无效者,其水平一般仍明显高于正常。术后有1.6%的病例(1/60例)出现继发性甲减,62.5%(30/48例)术前月经紊乱者在术后恢复正常。垂体瘤及瘤周垂体前叶组织大部切除术的疗效优于选择性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肿瘤者及术后48小时内血浆皮质醇水平明显下降或低于正常者预后良好。 陆召麟 郭爱丽 曹琰 张洁萍 方京辉 窦平 任祖渊 苏长保 臧旭关键词:CUSHING病 显微手术 垂体瘤 肺癌病人血清N-POMC水平值测定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4 1994年 报告103例肺癌病人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原氨基端肽(以上简称N-POMC)水平,超高限为50.5%,其中鳞癌超高限为52.2%、腺癌50%、小细胞癌47.3%、未能分型的肺癌57.1%。小细胞肺癌Ⅲb、Ⅳ期18例中11例超高限,9例Ⅱ-Ⅲa病人中3例超高限。本组病人无柯兴氏综合征表现。另报告类癌8例、胸腺瘤及神经纤维瘤各1例,血清N-POMC均明显增高,其中6例有柯兴氏综合征表现。综上所述血清N-POMC值测定能否作为肺癌的早期诊断、预后及复发的指标之一值得进一步探讨。 李龙云 罗慰慈 陆召麟 朱元珏 张洁萍 方京微 田惠琴 娄有英关键词:肺肿瘤 血液 ACTH 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免疫表型及白介素6的水平 被引量:1 2006年 为了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及急性白血病(AL)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生长速度、免疫表型及白介素6(IL-6)水平,应用骨髓贴壁细胞培养法培养BMSC观察细胞的生长速度;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表型、细胞周期;用ELISA方法测定BMSC培养体系中IL-6的水平。结果表明,AL患者原代BMSC的生长时间(17.3±7.8天)和传代周期(10.3±3.5天)均显著短于MM患者(分别为26.5±6.3天和16.5±4.1天)和正常人(分别为25.8±6.3天和17.5±2.4天),AL患者BMSC细胞周期S+G2%(17.4±3.6%)显著高于MM患者(8.5±2.2%)和正常人(8.9±2.3%)。3组中CD29、CD44均为100%表达,而CD138、CD34、CD54、CD56均不表达,CD106在3组中均部分阳性。在3组BMSC上清中,IL-6水平在MM组(1288.5±736.7pg/ml)显著高于AL组患者(859.3±203.1pg/ml)和正常人组(850.9±129.5pg/ml)。结论MM、AL患者和正常人BMSC的生长速度、细胞周期中S+G2%和IL-6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所检测的抗原表达无差异。 庄俊玲 汪玄 张洁萍 武永吉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急性白血病 骨髓基质细胞 免疫表型 白介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