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氮平与利培酮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疗效及血清β-淀粉样蛋白、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效果及对血清β-淀粉样蛋白(A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选择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2月诊治的158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奥氮平组和利培酮组,各79例,前者接受奥氮平联合茴拉西坦治疗,后者接受利培酮联合茴拉西坦治疗。采用痴呆病理行为评定量表(BEHAve-AD)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精神行为症状,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并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Aβ和BDNF水平。根据BEHAve-AD量表的减分率评估疗效,药物副反应量表(TESS)评估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EHAve-AD评分和PAN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但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各项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SOD、MDA、BDNF和A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奥氮平组血清SOD和BDNF水平高于利培酮组,MDA和Aβ水平低于利培酮组(P<0.05);奥氮平组患者锥体外系反应和失眠发生率低于利培酮组(P<0.05),其余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与利培酮分别联合茴拉西坦治疗AD患者均可改善其精神行为症状和认知功能,疗效相当,但奥氮平对血清SOD、MDA、BDNF和Aβ水平改善程度更大,且安全性更高。 崔炜 屈永才关键词:奥氮平 利培酮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 血清COX-2、LPA、VEGF水平在偏头痛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探析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血清环氧合酶(COX-2)、溶血磷脂酸(L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在偏头痛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48例偏头痛患者与6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偏头痛患者纳入偏头痛组,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COX-2、LPA、VEGF水平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描述上述指标单纯或联合应用于偏头痛患者的预测效能。结果偏头痛组患者COX-2、LPA、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OX-2检测偏头痛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8.4%、66.7%;血清LPA检测偏头痛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6.77%、83.33%;血清VEGF检测偏头痛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91.94%、85.42%。结论血清COX-2、LPA、VEGF水平对偏头痛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依据。 崔炜 屈永才关键词:血清 环氧合酶 溶血磷脂酸 偏头痛 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2013年 目的观察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分成两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依达拉奉联用前列地尔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 崔炜关键词:依达拉奉 前列地尔 脑梗死 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并找出影响CRP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总结10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体重指数、血清CRP、血清白蛋白浓度等临床资料,并按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以CRP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相关分析;以恶性心脏事件的发生与否为因变量,进行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在性别、年龄构成比、有无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百分比及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心血管事件发生的A组的血清CRP浓度远高于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B组(36.01±5.02与8.54±1.16mg/L,P<0.001),而A组的白蛋白则明显低于B组(31.98±0.96与36.92±0.47 g/L,P<0.05),经过Logisitic回归分析后发现,心脏恶性事件的发生与CRP有关,而相关分析则表明CRP的浓度则受到血清白蛋白的影响。结论:血清CRP浓度与AMI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CRP浓度越高,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CRP对AMI患者发病初期预后的判断有着重要的预测意义,而CRP浓度和血清白蛋白浓度呈负相关。 刘志强 崔炜关键词:心肌梗死 C-反应蛋白 心血管事件 血清白蛋白 血塞通联合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中风的NIHSS及QLI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探究血塞通联合补阳还五汤对缺血性脑中风的NIHSS及QLI的影响。方法将8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血塞通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水煎服补阳还五汤,两组治疗4周,观察两组1,2,3,4周的NIHSS及QLI指标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χ2=8.15,P=0.043<0.05);两组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治疗两周以后,治疗组的下降趋势明显大于对照组的(t=4.47,8.13,5.35,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QLI评分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治疗两周以后,治疗组的下降趋势明显大于对照组的(t=4.44,4.50,4.48,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补阳还五汤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中风的神经功能的缺失,临床治疗上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很有意义。 江利敏 嵇朋 崔炜关键词:缺血性脑中风 生活质量指数 血塞通 补阳还五汤 阿替普酶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循环灌注凋亡因子及TLR4/NF-κB信号通路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法舒地尔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循环灌注、凋亡因子、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的调节效应。方法将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47例,两组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法舒地尔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末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脑血流灌注指标(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凋亡相关因子(抗细胞凋亡因子、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水平、Toll样受体4及核因子-κB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末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1)。治疗2周末两组大脑前动脉、后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中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1)。治疗2周末两组血清抗细胞凋亡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配体、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显著(P<0.01)。治疗2周末两组血清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法舒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脑微循环灌注、凋亡因子水平、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安全性高。 崔炜 王智勇 高永强 孙倩 李建设关键词:阿替普酶 法舒地尔 静脉溶栓 脑血流灌注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利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主要采用红外线辐照、面肌训练的方法治疗对照组患者。在红外线辐照、面肌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39/40)]较对照组[82.5%(33/40)]高(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House-Brackmann分级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House-Brackmann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红外线辐照和面肌训练的基础上,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的效果显著,有助于促进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崔炜 屈永才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疗效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预后研究 2009年 王丽华 崔炜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 氯吡格雷 出血事件 预后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TIA患者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安全性和疗效及其对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的73例TI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7例,给予氯吡格雷及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疗程3个月,应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的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37例T1A发作在10d内完全控制无复发34例,有效率91.89%(34/37),无1例发展为脑梗死,无出血并发症。对照组36例TIA发作完全控制19例,有效率52.78%(19/36),有11例发展为脑梗死。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hs-CRP水平在梗死后1周达到最高,而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血清的hs-CRP水平与对照组患者比较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1周治疗组血清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TIA安全有效,不易复发,无严重不良反应,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的hs-CRP水平,提高脑梗死部位缺损神经功能和抗缺氧缺血能力,有利于减轻炎性反应。 崔炜 朱亚琴关键词:短暂脑缺血发作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奥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研究奥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0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患者分为替格瑞洛联合胞磷胆碱组(对照组)和奥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组(治疗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胞磷胆碱注射液,0.5 g加入到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同时口服替格瑞洛片,90 mg/次,2次/d。治疗组患者静脉滴注胞磷胆碱注射液,0.5 g加入到10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同时静脉滴注奥拉西坦注射液,5 g加入到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1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MoCA评分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SE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NS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TNF-α、IL-6水平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拉西坦联合胞磷胆碱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改善认知功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具有一定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崔炜 屈永才关键词:奥拉西坦注射液 胞磷胆碱钠注射液 急性脑梗死 NIHS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