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宾
- 作品数:41 被引量:328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北京市教委课题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 椎间孔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探讨椎间孔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2012年9月~2014年5月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实施诊治的84例椎间孔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实施椎间孔减压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疼痛评分及ODI评分。结果 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0.3±25.4)min,住院时间为(9.3±3.4)d,术中出血量为(200.3±20.4)m L,切口疼痛评分为(7.41±1.47)分,术前ODI评分为(31.68±9.26)分,术后ODI评分为(19.44±2.61)分;研究组手术时间为(60.3±15.4)min,住院时间为(4.3±1.4)d,术中出血量为(12.6±5.6)m L,切口疼痛评分为(2.08±1.03)分,术前ODI评分为(29.34±11.56)分,术后ODI评分为(11.05±3.59)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疼痛评分和术后ODI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椎间孔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于脊柱稳定结构所产生的破坏小,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 袁鑫王彦辉陈学明于振山崔利宾许崧杰刘亚东祁文龙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疼痛
- 外伤致大多角骨脱位1例被引量:1
- 2010年
- 崔利宾
- 关键词:大多角骨脱位腕损伤
-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形成团块样骨水泥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形成团块样骨水泥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6采用PVP治疗的87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13例术后出现团块样骨水泥(团块样组),662例术后出现非团块样骨水泥(非团块样组)。比较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是否有外伤史、骨折部位、是否合并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形态、骨折程度、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方面的差异。结果 87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团块样组与非团块样组在年龄、病程、是否合并骨皮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类型、骨折程度、是否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较长、骨折程度重、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较多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合并团块样骨水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病程较长、骨折程度重、合并椎体裂隙征、骨水泥注入量较多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PVP术后出现团块样骨水泥的危险因素。
- 唐本强陈学明崔利宾王彦辉许崧杰袁鑫刘亚东祁文龙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 关节突植骨联合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观察后路单纯关节突融合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手术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选择胸腰段外伤性爆裂性骨折病例共68例,男47例,女21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组(N=36例);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单纯关节突融合组(N=32例);伤椎临近上下节段椎弓根螺钉置入复位内固定。[结果]本组病例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1.8±5.8)个月〕,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前后及随访时伤椎术后矫正率、随访的远期丢失率、融合率,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通过对比研究分析可见单纯关节突融合组在术后伤椎矫正率、随访的远期丢失率和融合率方面与传统后外侧融合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疼痛方面优于传统后外侧融合组。[结论]后路单纯小关节突融合在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对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可以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达到较好的脊柱稳定及脊柱融合的效果。
- 陈学明冯世庆许崧杰袁鑫刘亚东崔利宾赵鹏于振山
-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关节突植骨融合
- JZ052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观察
- 崧杰陈学明刘亚东崔利宾袁鑫王德成于振山
-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 虚拟现实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4
- 2021年
- 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计算机模拟呈现出一个非实体的虚幻世界。对于医学生、住院医师、专科医生而言,无论他们处于何种级别,无论他们以前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都可以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培训。虚拟现实等教学模式正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及教育水平。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概述,就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予以探讨。
- 王永杰崔利宾袁鑫陈学明
- 关键词:虚拟现实仿真技术医学教育
- miR-20a-3p靶向STAT3调控大鼠脊髓损伤轴突修复
- 2019年
- 目的探索Wistar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微环境发生改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寻找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微RNA。方法 1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3)和脊髓损伤组(n=12)。脊髓损伤组根据取材时间分为4 h、3d、7 d、14 d四个组,每组3只。使用Microarray 3.0芯片检测脊髓损伤大鼠损伤局部发生改变的微RNA,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论证发挥关键调控作用的微RNA,进行靶基因预测。运用逆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检测miR-20a-3p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信号传导子和转录激活子(STAT)3表达量,并分析各组中靶蛋白与目标微RNA表达变化趋势相关性。在神经元中抑制关键候选微RNA,并使用免疫荧光观察靶蛋白表达与轴突生长的关系。结果脊髓损伤标本中miR-20a-3p特征性上调明显。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STAT3可为miR-20a-3p的靶基因,与其趋势相反。细胞实验结果显示,miR-20a-3p抑制组与对照组相比轴突延长。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miR-20a-3p抑制组STAT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结论脊髓损伤后miR-20a-3p通过调节其序列互补靶基因STAT3表达量来影响神经元轴突的生长。miR-20a-3p上调导致STAT3下调,抑制miR-20a-3p,可促进神经元轴突的再生。
- 张衍军王志杰王天仪陈学明崔利宾许崧杰袁鑫刘亚东赵鹏吴启超
-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元微RNA治疗靶点
- 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下植入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精准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研究3D打印技术制备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导板并辅助置钉,评价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正常成人上胸椎(T1~T4)尸体标本,行CT扫描获取相关数据后以DICOM格式存储,将相关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构建三维模型并通过逆向工程原理设计理想的椎弓根螺钉进针点及钉道方向,根据胸椎附件的解剖形态设计与之契合的反向模块,然后结合进针点与最佳钉道设计导板,最终3D打印成型,利用该导板辅助完成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对实际进针点和理想进针点的位置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Kawaguchi等级评价螺钉置入的准确性。结果每具上胸椎标本左右侧各置入4枚椎弓根螺钉,6具标本共置入48枚椎弓根螺钉。48枚螺钉中有1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壁,优良率为95%。椎弓根螺钉实际进针点与理想进针点位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导板辅助上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能获得满意的置钉精准度,操作简便可行,能够实现置钉的个体化。
- 崔利宾袁鑫许崧杰张衍军张志鹏陈学明
- 关键词:3D打印导航模板上胸椎椎弓根螺钉
- 骨折程度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骨折程度对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渗漏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6月1015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程度分为:轻度783例,中度164例,重度68例。三组基线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渗漏后果分为:经椎基底静脉型(B型)、经节段静脉型(S型)、经骨皮质型(C型)、椎间盘内渗漏型(D型)。根据渗漏机制分为:静脉渗漏(B型和/或S型)、皮质渗漏(C型和/或D型)。比较三组各类渗漏率、总渗漏率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三组的渗漏类型及渗漏率分别为:B型34.7%、25.6%、11.8%,S型47.9%、34.1%、19.1%,C型12.5%、20.7%、30.9%,D型8.3%、17.1%、29.4%;静脉渗漏61.4%、45.7%、25.0%;皮质渗漏19.4%、35.4%、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总渗漏率分别为74.3%、68.9%、6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程度越重,骨水泥经血管途径渗漏风险越低,经皮质途径渗漏风险越高。骨折程度对总渗漏率无显著影响。
- 唐本强崔利宾陈学明王彦辉张衍军
- 关键词: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骨质疏松椎体骨折
-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10年以上随诊观察被引量:23
- 2011年
- 目的:观察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1990~1998年我院经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0例,对其中术后10年以上来门诊随访且资料完整的3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10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25例。随访内容包括:询问病史、骨科查体、摄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行腰椎MRI检查及ODI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5例无腰腿疼痛症状,26例偶有腰痛及下肢酸痛,4例有明显腰腿痛。X线检查手术节段椎间隙变窄22例,占62.9%,手术节段残存活动度5.0°±3.2°,均未显示脊柱不稳定,依据U-CLA标准8例(22.9%)手术节段头侧相邻节段存在退变。MRI检查6例患者原手术节段可见椎间盘突出(占17.1%),其中4例有明显腰腿痛症状;依据改良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头侧椎间盘1~5级27例,6级及以上8例;12例手术节段存在终板信号改变,占34.3%,其中ModicⅠ型4例,Ⅱ型8例。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狭窄与无狭窄患者的OD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术式患者ODI、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和手术节段活动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10年以上手术节段能保留一定活动度,无脊柱不稳发生,但手术椎间隙变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高,其与腰部功能障碍相关。
- 陈学明刘亚东许崧杰崔利宾朱旭于振山沈秀芝关骅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远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