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宫承波

作品数:128 被引量:54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2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9篇文化科学
  • 7篇艺术
  • 5篇经济管理
  • 5篇政治法律
  • 3篇哲学宗教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6篇媒体
  • 17篇新闻
  • 15篇媒介
  • 15篇广播
  • 12篇文化
  • 10篇春晚
  • 9篇传媒
  • 8篇用户
  • 7篇电视
  • 7篇新媒体
  • 7篇用户体验
  • 7篇审视
  • 7篇广播媒体
  • 6篇动画
  • 6篇舆论
  • 5篇音频
  • 5篇直播
  • 5篇网络舆论
  • 5篇教育
  • 4篇视频

机构

  • 120篇中国传媒大学
  • 6篇北京广播学院
  • 6篇中央人民广播...
  • 5篇中央广播电视...
  • 4篇山东大学
  • 4篇山东省政法管...
  • 3篇中央民族大学
  • 2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上海理工大学
  • 2篇山东劳动职业...
  • 2篇山东师范大学
  • 2篇中央文史研究...
  • 2篇大理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山东政法学院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128篇宫承波
  • 19篇田园
  • 6篇陈曦
  • 4篇翁立伟
  • 4篇闫玉刚
  • 4篇栗献忠
  • 4篇王凡
  • 4篇王玉风
  • 3篇范松楠
  • 3篇李珊珊
  • 2篇艾红红
  • 2篇卢维林
  • 2篇黄灿灿
  • 2篇朱逸伦
  • 1篇王欢
  • 1篇陈平原
  • 1篇段然
  • 1篇王维砚
  • 1篇李哲
  • 1篇孙宇

传媒

  • 26篇当代传播
  • 15篇新闻论坛
  • 8篇当代电视
  • 8篇中国广播电视...
  • 8篇新闻研究导刊
  • 7篇青年记者
  • 6篇山东社会科学
  • 6篇中国广播
  • 4篇山东行政学院...
  • 4篇新闻界
  • 4篇电视研究
  • 3篇出版广角
  • 3篇视听
  • 2篇中国电视
  • 2篇新闻爱好者
  • 2篇山东教育学院...
  • 2篇中国出版
  • 2篇艺术传播研究
  • 1篇国际新闻界
  • 1篇学术界

年份

  • 1篇2024
  • 8篇2023
  • 10篇2022
  • 11篇2021
  • 10篇2020
  • 9篇2019
  • 12篇2018
  • 7篇2017
  • 9篇2016
  • 7篇2015
  • 11篇2014
  • 5篇2013
  • 7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1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历史科普与影视美学间达成平衡——纪录片《中国》第二季述评
2023年
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在历史学者和影视工作者的默契配合下,带着历史独有的厚重感,以富有意味的叙事和电影般的精致画面,实现了历史科普和展示影视美学之间的平衡。戏剧化、艺术化的情景再现、构思精妙的暗喻镜头、兼具学术性和文学性的解说词以及严谨工巧的各处细节,是本片的四大亮点。
马晓丹宫承波
关键词:纪录片隐喻解说词情景再现
智能新闻的喜忧与前景被引量:3
2018年
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优化了新闻的采集、编写和分发环节,但由算法本身、生产方式转变、相关伦理道德规范欠缺造成的发展问题突出。本文分析了智能新闻的特点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智能新闻在算法升级、规范管理与技术融合方面的发展策略。
宫承波王凡
春晚的“新主流”叙事——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特色评述被引量:1
2023年
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以人民为本,以时代为笔,以文化破圈,以技术革新,整体呈现出“新主流”的叙事面向。叙事母体基于人本性理念,强化春晚联欢底色,彰显春晚温暖格局,实现春晚思想内涵的价值共创和情感共振;叙事符码深耕民族认同的传播效力,借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隐喻性的叙事表达中贯联起整台晚会,完成新时代中国精神气象的文化赋能;叙事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多元数字化传播场域,在观看维度、观看向度的拓展中丰富受众文本,在技术与艺术的融合中升级晚会的视听效果、传播范式和功能效益。
王琳宫承波
走下殿堂的学术——《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评介被引量:1
2009年
一代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先生说过一段话,其大意是:由于知识分子们的脑子里常常不能摆脱一套旧观念,所以大都喜欢做所谓的"象牙塔"学术,也就导致知识、学术与普通民众之间有一条鸿沟。
宫承波
关键词:心理效应学术知识分子平民教育家普通民众
拓展生存空间的新广播
2016年
无论从媒介发展的历史还是从曾经的影响力来看,陪伴人们近一个世纪的广播媒体都可谓媒介中的'老字号'了。传播速度快、感染力强、覆盖面广等优势使它一度成为大众媒介的首选,构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但是,电视的诞生给予了广播沉重的一击。而就在其未得有喘息之机时,互联网又迅速崛起,以其高互动性、实时点播等特性横扫了广播的受众市场,使其陷入新的危局。广播被推向变革的风口浪尖。
张海霞宫承波
关键词:受众市场媒介发展方言节目新媒体平台媒介形态
间性论视野下智能传播的算法审视被引量:4
2019年
算法的间性特征不仅体现在它的非实体性质,更体现在它构成了一种开放、联动并促成发展的智能传播环境。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算法沟通了智能机器的个体认知与人的社会认知,并在形式逻辑、价值逻辑与内涵逻辑之间寻求内在统一。间性的理想状态是'通',在智能传播语境下,'通'代表人对世界有启发性的认知。求'通'是算法的发展方向,其有赖于技术本身对其技艺源头的复归。
卢维林卢维林
多重美学奏和弦 国风国潮领风骚——2022年总台春晚整体审美被引量:2
2022年
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以新时代、新征程为历史坐标,聚焦思想、艺术与技术的最新进展,贯通民族美学的审美心态、人民美学的审美追求、技术美学的审美体验,呈现出多重美学的和弦共奏。其中,国风国潮类节目,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多重美学“意”的表达融入其中,通过展现中华文明历史沉淀之美、锦绣山河之美、风土人情之美、人文景观之美等美学要素,传达出文化自信照亮新征程、走向全世界的价值意蕴,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与喜爱,成为整台晚会艺术展演的亮点和高潮。
宫承波王琳
关键词:审美
全媒体热潮之冷思考被引量:5
2012年
近年来,对于全媒体的讨论与实践正在成为一股席卷传媒学界和业界的热潮,与此同时,在这一热潮下也出现了诸多乱象。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部分媒体盲目跟风,将全媒体改造视作传媒发展的灵丹妙药,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二是有些媒体在进行全媒体转型或实验时急功近利,忽视媒体发展规律,反而导致自身发展受限。笔者认为,在这些乱象的背后,隐藏的是对全媒体从概念、定位到实现路径的理解偏差甚至误解。因此,有必要冷静下来,对其做一番理性梳理和思考。
宫承波翁立伟
关键词:全媒体冷思考传媒发展急功近利媒体发展
构建统一管理、分类规范的视听传播新秩序
2021年
我国媒介融合进入关键期,传统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传播在"十四五"开局之际面临机遇和挑战,如何构建适应现实变化的视听传播新秩序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产业发展和监管模式维度提出"统一管理""分类规范"的指导思路,试图找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实施抓手,提高视听传播的质量和效率,推动传媒行业良性发展。
吴迪宫承波
关键词:视听传播统一管理
融合传播时代广播媒体的角色更新路径探析
2014年
近一年来,媒介领域几乎经历了过去5到10年都不曾发生的变化:《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斥资2.5亿美元收购;《纽约时报》掌门人苏兹贝格表示该报将在2015年停止出印刷版而转为网络发行;解放报业集团与文新集团整合为上海报业集团;工信部正式向三大运营商发布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牌照;
宫承波田园
关键词:角色更新广播媒体《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移动通信技术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