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耀明

作品数:15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陆面
  • 5篇陆面过程
  • 4篇土壤
  • 4篇陆面过程模式
  • 3篇生态系统
  • 3篇气相互作用
  • 3篇气象
  • 3篇热通量
  • 3篇旱区
  • 3篇干旱
  • 3篇干旱区
  • 3篇半干旱
  • 3篇半干旱区
  • 2篇元数据
  • 2篇再分析资料
  • 2篇森林生态
  • 2篇森林生态系统
  • 2篇水热通量
  • 2篇土壤湿度
  • 2篇气象站

机构

  • 10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教育部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气象局广...
  • 1篇常州市气象局

作者

  • 15篇宋耀明
  • 5篇郭维栋
  • 4篇张耀存
  • 3篇游庆龙
  • 3篇周北平
  • 3篇邱章强
  • 3篇吴鹏飞
  • 2篇陈挺
  • 2篇王志福
  • 2篇黄立伟
  • 2篇胡亚男
  • 2篇王学梅
  • 1篇周顺武
  • 1篇蒋德海
  • 1篇刘辉志
  • 1篇路屹雄
  • 1篇刘野
  • 1篇赵勇
  • 1篇陈子通
  • 1篇高婷亭

传媒

  • 3篇气候与环境研...
  • 3篇大气科学学报
  • 2篇高原气象
  • 1篇资源科学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oLM模式在中国温带混交林和亚热带人工针叶林的水热通量模拟性能评估被引量:9
2008年
利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FLUX)在长白山温带混交林观测站点和千烟洲亚热带人工针叶林观测站点的强化观测资料,考察了一个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Common LandModel,CoLM)在这两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垫面的模拟性能,特别是其对潜热通量的模拟。模拟结果与强化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CoLM能较好地模拟出实验站点地表能量平衡的基本特征以及潜热通量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其中长白山站和千烟洲站潜热通量日平均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4和0.692,均通过了0.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总体而言,CoLM在长白山站的模拟效果更好一些,模式对不同植被覆盖类型的土壤—植被—大气间水热传输过程的处理可能是造成差别的原因。
宋耀明郭维栋张耀存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水热通量
一种自动气象站质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气象站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对多种质量控制算法的组合,更加准确的实现质量控制;而且通过增加算法元数据的更新功能使得气象自动站的质量控制算法更加符合本地化的需要。与传统的质量控制算法相比,本发明大大减少了预...
周北平陈挺游庆龙宋耀明吴鹏飞邱章强胡亚男王学梅黄立伟
GRAPES模式在华南沿海风电场精细风场预报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5年
将GRAPES模式通过嵌套降尺度、垂直网格加密等精细化处理手段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优选,为华南沿海风电场提供精细风场预报。气象模式分别采用6km×6km和1km×1km水平分辨率,并配置不同分辨率的地形和下垫面资料。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分别采用GRAPES自带的MRF方案和MYJ方案针对不同天气类型进行预报。将预报结果与测风塔同期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并结合较精细的地形和下垫面资料,能有效提高风速的预报精度;通过精细化处理,GRAPES模式对风力发电的各风速段预报效果都有明显改善;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与地形、主导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配置密切相关,通过对天气形势的预判断和集合预报结果的后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风速的预报精度。
蒋德海宋耀明陈子通
关键词:风电场GRAPES模式精细化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华南沿海
《天气学诊断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尝试
2011年
《天气学诊断分析》是大气科学专业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课程。对该课程的特点及近年来该门课程在我校的教学及实习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从培养创新型实用性人才的角度出发,对该课程教学和实习中存在的不足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教学实习的尝试进行了讨论。
高庆宋耀明周顺武
关键词:案例教学
一种自动气象站质量控制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气象站质量控制方法,通过对多种质量控制算法的组合,更加准确的实现质量控制;而且通过增加算法元数据的更新功能使得自动气象站的质量控制算法更加符合本地化的需要。与传统的质量控制算法相比,本发明大大减少了预...
周北平陈挺游庆龙宋耀明吴鹏飞邱章强胡亚男王学梅黄立伟
半干旱区关键地表参数的估算及其对地气通量模拟的改进被引量:2
2015年
陆面过程模式中有关土壤水热传输、植被冠层和空气动力学等过程的关键参数的不确定性严重制约着地表-大气相互作用模拟能力的提高.本文利用架设在我国吉林通榆和甘肃榆中典型半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试验站的观测资料,结合大气边界层理论,利用多种方法系统估算了上述试验站地表空气动力学粗糙度(z0m)以及热传输附加阻尼(?B?1)的量值.结果表明,z0m在半干旱区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且在植被低矮的下垫面与现行通用的陆面模式中的默认值相差较大;而?B?1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将修正后的z0m和?B?1参数化方案引入陆面过程模式,发现能够明显改善模式对于半干旱区地表感热通量的模拟能力.这些结果说明有必要进一步结合半干旱区的野外观测试验对陆面模式在该地区的缺省参数设置进行更广泛的评估,而基于外场观测试验和大气边界层理论估算的关键地表参数对于改进陆气相互作用的模拟体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
刘野郭维栋郭维栋
关键词:半干旱区湍流输送地表粗糙度
陆面过程模式CLM4.5在半干旱区退化草原站的模拟性能评估被引量:9
2014年
利用国际协同强化观测期(CEOP)在中国半干旱区退化草地站——通榆站的观测资料,对一个较为完善的陆面过程模式NCAR_CLM4.5(Community Land Model 4.5)的模拟性能进行检验。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的对比表明,CLM4.5能很好地模拟出观测站点的辐射通量、水热交换、土壤温湿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但地表吸收的辐射模拟值略低,土壤湿度偏低,地表吸收的辐射及土壤温度等日变化略大;大气强迫变量处于某些特定的形势下时,模拟存在较大误差,如8月底的模拟。此外,冬季辐射通量、水热交换以及土壤温湿的模拟均存在较大误差,说明CLM4.5模式在冬季地表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上需要进一步改进。
宋耀明范轶马天娇
关键词:辐射通量水热通量
典型复杂地形风能预报的精细化研究被引量:19
2015年
选取江苏和内蒙古分别作为中国沿海滩涂与内陆复杂高原山地的典型地形代表,通过中尺度模式WRF V3.3.1两种不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YSU/MRF)的对比检验,选择WRF/Noah/YSU作为典型地形的风场预报系统,并利用该预报系统对2010年研究区域分别进行了1 km水平分辨率、10 min时间分辨率的48 h风场滚动预报,进一步通过功率谱检验、风向风速玫瑰图检验、季节变化检验,以及日变化检验表明,WRF/Noah/YSU的风场预报方案能够较准确地预报出测风塔的风场特征和风场的能量频谱分布,风场的日变化与季节变化的预报特征基本与测风塔观测结果一致。预报系统对春、秋季的预报效果优于夏季,日变化的预报效果因地形而异,无统一变化规律。
李艳成培培路屹雄宋耀明
关键词:WRF模式
四套土壤湿度再分析数据在中国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地区的适用性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基于1992~2010年全国778个农业气象站土壤湿度观测资料、ERA-Interim、JRA55、NCEP-DOE R2和20CR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通过平均差值、相关系数、差值标准差、标准差比四个参数,利用Brunke排名方法和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分析,对四套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在中国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区域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如下:不同季节的平均偏差空间分布上,JRA55资料同观测数据的平均偏差在±0.08m^3 m^(-3)之间,春、夏季西北东部JRA55土壤湿度偏小,ERA-Interim、NCEP-DOE R2、20CR资料较观测数据偏湿,华北南部、江淮地区平均偏差小于西北东部、华北北部。在年际变化上,各个季节ERA-Interim资料同观测资料最为接近,能稳定地再现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地区土壤湿度干湿变化趋势,反映出重要的旱涝年。整体而言,四套再分析资料中ERA-Interim资料同观测资料接近,JRA55、NCEP-DOE R2资料次之,20CR资料最差。
邹永成宋耀明王志福
关键词: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
再分析资料中土壤温度记忆的对比及观测数据的差异
2025年
土壤温度异常的记忆建立了前期土壤温度异常与后续土壤温度及大气异常的联系,因而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的大量使用使得土壤温度异常的记忆在再分析数据中的评估尤其重要。本研究利用1979—2019年ERA-Interim、ERA5和GLDAS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及中国区域土壤温度观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比了我国土壤温度异常在月尺度上的记忆特征。结果显示,ERA-Interim、ERA5和GLDAS数据对浅层土壤温度气候态的空间分布均有很好的再现能力,对表层土壤温度在表层的持续特征也有很好的再现。在土壤温度记忆的空间分布上,ERA5和ERA-Interim在整个土壤层土壤温度的记忆高值区主要位于400~800 mm的多年平均降水区,约为8~10 mon;GLDAS的空间分布同ERA5、ERA-Interim明显不同,西部显著高于东部。在月际变化上,再分析数据土壤温度记忆在不同月份间的空间分布均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此外,土壤温度异常存在明显的随时间向土壤深层传播的特征。ERA-Interim和ERA5的前期整个土壤层的土壤温度异常信号在浅层土壤持续较长的区域主要位于山西、陕西及河南,而GLDAS主要在西部地区。同观测数据的对比显示,GLDAS、ERA5能较好地表达出观测数据中表层土壤温度异常在土壤表层持续的特征,但3种再分析数据对整层土壤温度异常在整个土壤层的持续特征不能很好地体现。再分析数据对土壤温度异常持续时间的表达能力具有很大的月份及地区差异,因此在统计分析及数值模拟中使用土壤温度再分析数据研究土壤温度异常对后续气候的影响时,应对再分析数据中土壤温度异常的持续性进行评估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宋耀明赵勇
关键词:土壤温度记忆持续性陆面过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