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蔚 作品数:39 被引量:146 H指数:8 供职机构: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妊娠急性脂肪肝的营养护理对策 妊娠急性脂肪肝(AFLP)是发生于妊娠晚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AFLP起病急、发展快、病情重、预后差。营养不良普遍存在,为了进一步分析影响AFLP患者营养状况的因素,制定相关的护理对策,探讨AFLP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措施,... 卢芳 吴金华 孙蔚 甘建和关键词:妊娠急性脂肪肝 营养不良 营养护理 文献传递 一种新型抗HIV-1药物筛选方法的建立 2014年 目的用细胞共培养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建立新型抗HIV-1药物筛选方法,并判断这种方法在筛选抗HIV-1药物中的应用前景。方法把JLTRG细胞和H9/HTLV-ⅢB细胞按照不同比例共培养24,48,72和96h。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绿色荧光强度和密度,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绿色荧光的表达,并确定培养体系中最佳细胞比例和培养时间。通过选出的最佳条件结合药物半衰期检测恩夫韦肽(T20)和依非韦伦(EFV)的有效性及药物半数抑制量(IC50)。采用HIV-1P24抗原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病毒载量,并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法判断其与药物浓度及平均荧光强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结果显示,JLTRG细胞与H9/HTLV—ⅢB细胞按照10:1的细胞数量比例共培养72h为最佳培养比例和时间。以T20和EFV对共培养体系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随着T20和EFV浓度的改变,共培养体系中JLTRG细胞感染HIV-1的程度不同,其IC50分别为10nmol/L和5nmol/L。T20和EFV药物浓度与平均荧光强度以及病毒载量呈负相关(r=-1,-0.986和-1,-l,P〈0.01);平均荧光强度与病毒载量呈正相关(r=0.986和l,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新型抗HIV一1药物筛选方法具有耗时短、操作方便等优点,可为抗HIV-1药物的筛选提供新的选择。 冯婷婷 胡华 秦爱兰 孙蔚 吴南屏 甘建和关键词:抗HIV药 药物筛选试验 流式细胞术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半数抑制浓度 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在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含量的测定及其免疫调节意义 目的 观察巨噬细胞刺激蛋白MSP在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在重型肝炎/肝衰竭进展过程中的临床意义及与疾病相关免疫调节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原夹心法检测45例诊断为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和32例慢性乙型... 冯婷婷 阚延婷 邹婷 黄小平 孙蔚 甘建和关键词:肝衰竭 巨噬细胞刺激蛋白 酪氨酸激酶受体 细胞免疫 凝血异常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观察传统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相关指标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血栓形成事件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HBV-ACLF患者56例,分为发生血栓组(n=24)与未发生血栓组(n=3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观察入院后第1~7天的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功能相关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变化。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比较组内及组间不同时间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HBV-ACLF患者在入院时,发生血栓组年龄31.5(29.0~34.0)岁,较未发生血栓组年龄48.5(36.0~50.7)岁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7,P=0.008);在入院当天,MPV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入院后第2~7天,MPV值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96、-2.742、-2.894、-4.174、-3.945、-4.716,P值均<0.01)。发生血栓组MPV的峰值为入院第5天,均值为(13.90±1.12)fl,高于正常值范围。所有纳入患者在入院时,PT均值为(28.8±7.2)s、APTT均值(50.5±8.7)s、INR均值(2.6±0.7),均高于正常值;Fb均值为(1.16±0.3)g/L、血小板计数均值为(107.7±26.5)×109/L,均低于正常值。而PT、APTT、Fbg、INR及血小板计数在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肝衰竭患者凝血功能障碍,更多是一种低平衡状态,是复杂与异质性的,需要个体化处理。HBV-ACLF患者中,易发生血栓事件者可能与血小板的功能有关,而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常规指标关系不大。 徐英 黄小平 陈丽 孙蔚 王艳 甘建和关键词:平均血小板体积 血栓形成 二代测序快速诊断上肢创伤弧菌感染一例 被引量:5 2019年 创伤弧菌是一种嗜盐嗜温的革兰阴性弧菌,患者感染后病死率极高,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本例患者洗虾时被刺伤,左手掌及左前臂肿胀伴疼痛2 d,通过二代测序技术快速明确诊断为上肢创伤弧菌感染,由于创面恶化严重,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上臂截肢术,经抗感染、保肝、营养支持等治疗后好转出院。 顾静 孙蔚 甘建和关键词:创伤弧菌感染 上肢 测序 前臂肿胀 全身麻醉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γ-谷氨酰胺转移酶与前白蛋白的动态变化及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γ-GT的水平及评估其对预后的指导意义。
方法检测89例肝功能衰竭患者、30例肝硬化患者以及30名健康人外周血γ-GT的水平。研究肝功能衰竭存活亚组与死亡亚组患者入院时γ-GT水平和入院后动态变化的差异,研究肝功能衰竭患者入院后γ-GT上升亚组与γ-GT下降亚组存活率的差异,研究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γ-GT与终末期肝病评分模型(model for end stage live disease, MELD)评分及前白蛋白的相关性。
结果入院时,肝功能衰竭组、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γ-GT水平分别为(149.61±69.86)、(123.96±59.52)和(48.28±10.25) U/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150,P〈0.05)。肝功能衰竭存活亚组入院后1周γ-GT上升值明显高于肝功能衰竭死亡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27±10.34)比(29.47±5.05) U/L,t=5.40,P〈0.05]。入院后γ-GT上升亚组存活率明显高于γ-GT下降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6.19%(48/63)比23.08%(6/26),χ2=21.76,P〈0.05]。肝功能衰竭组患者γ-GT与前白蛋白呈正相关性,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分别为0.709、-0.627,均P〈0.05)。
结论γ-GT的逐步升高是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之一。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γ-GT与前白蛋白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可共同反映肝细胞的再生。 陈丽 黄小平 王艳 徐英 孙蔚 朱海超 甘建和关键词:肝功能衰竭 前白蛋白 Γ-谷氨酰转肽酶 妊娠期肝脏损害的易患因素及病因 2016年 妊娠期间的肝脏损害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指与妊娠有关的而且仅在妊娠期间发生的,妊娠期特有的肝脏损害,如妊娠剧吐、子痫前期、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下降综合征、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其二是指原有肝脏疾病在妊娠期间持续存在或加重,如患者有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豆状核变性、免疫性肝病等病史。 孙蔚关键词:妊娠期间 肝脏损害 易患因素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慢性病毒性肝炎 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外周血Th17、Treg、Th17/Treg比值的变化及与MELD评分的相关性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功能衰竭(SACLF)患者外周血Th17、Treg、Th17/Treg比值变化及评估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42例SACLF患者(SACLF组)、2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CHB组)以及2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h17、Treg、Th17/Treg的比值。研究SACLF组Th17/Treg与终末期肝病评分(MELD)的相关性。结果 SACLF组及CHB组Th17频数分别为(2.51±0.57)%、(0.96±0.35)%,均较健康对照组(0.34±0.22)%明显升高(P<0.05);SACLF组与CH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LF组Treg频数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CHB组Treg频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CLF组与CH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LF组及CHB组患者Th17/Treg比值分别为(0.43±0.16)、(0.23±0.18),均较健康对照组(0.07±0.15)明显升高(P<0.05),且SACLF组与CH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CLF患者MELD评分与Th17、Th17/Treg与呈正相关(r=0.647、0.566,P<0.05),与Treg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Th17/Treg失衡可能是乙型肝炎重症化的机制之一,SACLF组免疫失衡程度尤其是Th17的升高均与预后呈正相关。 陈丽 黄小平 黄燕 孙蔚 朱海超 甘建和关键词:肝功能衰竭 AIDS患者HAART治疗免疫重建过程中检测CD4^+CD45RO^+/CD45RA^+CD127^+T细胞的意义及其相关免疫调节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CD4^+CD45RO^+/CD45RA^+CD127^+T细胞在AIDS病程中的评价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AIDS的CD4^+以及CD8^+T细胞表面CD127分子的表达,以CD4^+T细胞绝对数分为三组:A组,<350个/mm^3;B组,350~800个/mm^3;C组,>800个/mm^3。同时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AIDS患者血浆中HIV(病毒载量小于50 copies/ml,病情稳定者),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上述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表面分子CD19、CD8/38和CD56的表达,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在经HAART有效的39例AIDS中,其CD4^+CD45 RO^+CD127^+T细胞数与患者CD4^+、CD4^+CD45 RA^+和CD4^+CD45RO^+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9、0.539和0.977,P<0.05);CD4^+CD45RA^+CD127^+与患者CD4^+、CD4^+CD45RO^+和CD4^+CD45RA^+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497和0.992,p<0.05)。CD4^+CD45RA^+、CD4^+CD45RO^+、CD4^+CD45RA^+CD127^+和CD4^+CD45RO^+CD127^+标记CD19分子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AIDS免疫重建过程中,CD4^+T细胞亚群在对抗病毒的复制起了主要作用,CD4^+CD45RO^+CD127^+T调节细胞群对于AIDS患者的免疫重建作用比较重要。 冯婷婷 甘建和 吴南屏 孙蔚 Armin Bader关键词: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Th17/Treg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急性戊型肝炎患者(AHE)和戊型肝炎病毒相关肝衰竭患者(HEV-LF)外周血中T辅助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其比值(Thl7/Treg)的变化,并探讨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0名健康对照(对照组)、25例AHE患者(AHE组)和14例HEV-LF患者(HEV-LF组)外周血中Th17、Treg细胞百分率,计算Th17/Treg,同时检测总胆红素(TBi 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等指标。结果外周血Th17、Treg细胞百分率和Th17/Treg由高到低依次为HEV-LF组、AHE组和对照组,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EV-LF组,Th17细胞百分率与ALT、TBi L呈正相关(r=0.591、0.539;P<0.05),与PTA呈负相关性(r=-0.565,P<0.05);Th17/Treg与ALT呈正相关(r=0.777,P<0.05),与PTA呈负相关(r=-0.653,P<0.05),其余均无相关性(P>0.05)。HEV-LF组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升高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OR=4.301,P<0.05)。结论戊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导致不同临床经过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紊乱。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Th17/Treg均与肝脏炎症坏死相关;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升高可能与戊型肝炎重症化有关,可作为HEV-LF患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孙蔚 朱海超 甘建和 吴云辉 徐英 陈丽关键词:戊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