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全华
- 作品数:69 被引量:113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策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扩大,加之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校园招聘方式等影响,在就业市场上处于弱势的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基于社会认知职业发展理论,通过对上海市H大学2018年至2022年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展开调研,分析就业状况,总结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就业弱势成因,并从筑牢经济基础、强化就业引导、加强就业帮扶、提升自我效能等方面提出建议,落实“一生一策”“全程帮扶”,从而推动低收入家庭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 李娜盖钧超周全华
- 关键词:高质量就业
- 制度性执政能力与执政方式被引量:1
- 2007年
- 执政能力可以分为制度性的能力与个人性的能力两种。四中全会决议所列五种执政能力,是按权力作用的客体、对象与范围来划分的,是指某种具体的专业的执政能力,而党作为执政主体自身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也可以用抽象程度更高、因而涵盖性更广的概念来划分。即可分为制度性的体制功能性的能力与个人性的素质能力两种。前一种是组织机构的机制和专业化水平、各种政治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各种政治运行机制的制度化水平等等制度性的功能的能力,后一种是党的各级领导人员及普通党员的个人素质的能力。执政方式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其中制度性的能力与执政方式有直接关系。
- 周全华
- 关键词:执政理念执政方式
- 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手段
- 2013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运动,这个理论运动含有六个结构要素,即:主体、目标动力、客体、介体、手段、结果效用。以上六个要素的互动,展开了"化"的过程。其中主体、客体、目标动力、介体四个要素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而只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相对自由的,是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是主观条件和主观努力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效用施加影响的真正舞台,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主要就是主体选择和运用手段的经验得失。主体所采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手段主要有三条。
- 周全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述略被引量:4
- 2009年
- 国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苏联模式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三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周全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 浅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无产阶级民主的设计
- 2004年
- 本文概括了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经验对未来无产阶级国家民主制度的若干设想。同时概括了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对未 来无产阶级国家民主制度的具体规划。从中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的一般理论。
- 周全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无产阶级民主
- “以人为本”论争若干问题回顾
- 2017年
- 学界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讨论,从2003年到2012年发表相关文章、著作有八万余篇、部,集中在"以人为本"的核心问题上。近10年来主要争论:"人"是什么?"本"是什么?"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学界不同观点是:"人"是个人?人民?人类?"本"是世界观之本?历史观之本?价值观之本?"以人为本"是非马克思主义的?是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是全部马克思主义的?
- 马爱云周全华
-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 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问题的分析研究
- 2020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是中华民族,而民族文化也是一个隐性而强大的主体,型塑、影响所有的亚民族的主体。在中华民族大主体之下包含有各种不同态度的亚主体,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不同需要的主体,其中主要有信仰需要层面的,意识形态需要层面的,科学应用需要层面的。与此同时,在其态度上有积极的、受动的、主导的、追随的,在其运用上又有实事求是的、教条的、经验的、实用主义的、修正主义的等等。
- 周全华周全华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1950年代毛泽东防范官僚主义的思路——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
- 2013年
- 建国之初毛泽东就警惕官僚主义。毛泽东反思斯大林事件的结论是:官僚主义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后来又将官僚阶层问题上升为体制问题,但是他的解决方案不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政治革命"。
- 郭万敏周全华
- 关键词:毛泽东反官僚主义
- 试论政治权威与法治权威的正向关系——夹议亨廷顿关于政治权威合法性转型的思想被引量:6
- 2016年
- 西方法治主义坚信权力须由法治来制约,法治权威与政治权威是相互对冲、零和博弈的反向关系。从理论辩证看,两者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它们之间还有相互促进、非零和博弈的正向关系。从实践经验看,法治先发国家的法治建设都由政治权威主导和推动,其过程表现为政治权威的量减和法治权威的量增直至完全确立的过程,同时也表现为政治权威自身从传统的人治型权威转型为现代的法理型权威的过程。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但政党并非天然就是法理型的。适应法治化的发展趋势,具有历史主动性的政党,应以传统合法性的量减换取现代合法性的量增而转变为法理型政治权威。
- 周全华彭先兵
- 关键词:政治权威法治权威政党合法性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的哲学追问被引量:1
- 2019年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拷问,包含三个可能性前提: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是何”,即中国化所指“是什么”?实质问的是“被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本真”的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差异属于什么性质?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何可能”,即中国化“为什么”可以成立?实质问的是马克思主义可能移植中国吗?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可能”,即中国化“应当怎么化”才是有效的?实质问的是中国人如何解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本文就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哲学追问,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 周全华黄晓通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