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梓谕
- 作品数:21 被引量:28H指数:3
-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联合应用抗原递呈分子HSP70C基因的汉滩病毒嵌合基因GnS0.7、GcS0.7重组腺病毒的构建及鉴定
- 2014年
- 目的构建含有抗原加工递呈分子基因HSP70C的HTNV嵌合基因GnS0.7、GcS0.7重组腺病毒。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HSP70C基因,分别克隆入本室已构建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pShuttle-pCAG-GnS0.7及pShuttle-pCAGGcS0.7中,进而构建新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pShuttle-pCAG-GnS0.7-HSP70C及pShuttle-pCAG-GcS0.7-HSP70C。进一步通过双酶切将转移载体中的目的嵌合基因再分别克隆入腺病毒载体,得到重组腺病毒载体rAd-pCAG-GnS0.7-HSP70C、rAd-pCAG-GcS0.7-HSP70C,使用Pac I线性化后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后获得重组腺病毒,感染HEK293细胞后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表达产物。结果经过酶切、PCR扩增和测序结果显示,各重组腺病毒转移载体及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正确。免疫荧光实验检测到各重组腺病毒中目的蛋白的表达。结论成功制备了含抗原递呈分子HSP70C基因的汉滩病毒嵌合基因GnS0.7、GcS0.7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构建的汉滩病毒重组腺病毒的免疫学特性奠定了实验基础。
- 张亮程林峰于澜刘梓谕李璞媛徐志凯张芳琳
- 关键词:汉滩病毒腺病毒热休克蛋白70
- 抗汉滩病毒鼠/人嵌合抗体工程细胞的驯化、抗体表达及鉴定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稳定表达抗汉滩病毒鼠/人嵌合抗体的CHO细胞进行驯化,检测其抗体的表达情况,并对所表达抗体的生物学活性进行初步鉴定。方法:将本课题组前期筛选得到的稳定高表达细胞株1-D9进行无血清驯化,使其适合悬浮培养后接种到摇瓶,通过调整不同的培养条件,每天检测细胞的活率和抗体表达量,并对表达的抗体进行生物学活性鉴定。结果:通过驯化得到了适合悬浮培养的CHO细胞株,其抗体表达量高,生产周期短;并优化了其悬浮培养条件,表达的抗体经鉴定其生物学活性稳定。结论:优化了抗汉滩病毒鼠/人嵌合抗体表达条件,为下一步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 张晓晓冯伟张尧程林峰应旗康马瑞雪马铁军刘梓谕刘蓉蓉王芳张亮叶伟张芳琳徐志凯吴兴安
- 关键词:汉滩病毒CHO细胞嵌合抗体
- 汉滩病毒核蛋白CTL表位肽联合不同免疫佐剂的免疫学特性研究
- 2016年
- 目的:研究汉滩病毒(HTNV)核蛋白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表位肽联合不同免疫佐剂免疫C57BL/6小鼠后的免疫学特性,确立一种免疫效果良好的多肽免疫C57BL/6小鼠方案。方法:分别用氢氧化铝、弗氏佐剂和脂质体作为免疫佐剂与汉滩病毒核衣壳蛋白上的CTL表位肽段混合,经皮下注射免疫C57BL/6小鼠,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免疫结束后分离小鼠脾细胞,并分别采用ELISPOT和CTL杀伤试验进行检测。结果:HTNV核蛋白CTL表位肽联合弗氏佐剂加脂质体组小鼠脾细胞分泌IFN-γ能力和CTL杀伤能力优于其他各实验组(P<0.01)。结论:HTNVCTL表位肽联合弗氏佐剂加脂质体免疫C57BL/6小鼠效果最佳,可为HTNV多肽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参考。
- 马瑞雪程林峰马铁军王敬增应旗康张晓晓刘蓉蓉王芳刘梓谕张亮叶伟张芳琳徐志凯吴兴安
- 关键词:免疫佐剂汉滩病毒表位肽C57BL/6小鼠
- 含汉滩病毒囊膜糖蛋白的重组假病毒免疫小鼠可诱导产生免疫保护作用
- 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HTNV)主要引起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其囊膜糖蛋白(GP)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对感染动物和人体...
- 于澜张亮张蕾王芳刘梓谕张芳琳徐志凯
- 带有小鼠CD40L基因的汉滩病毒糖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
- 2017年
- 目的:构建汉滩病毒包膜糖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加入可增强免疫应答效应的细胞因子CD40L基因,检测其可否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与结果:参照GenBank中汉滩病毒M基因和小鼠CD40L的全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M和CD40L基因片段,将其与pCI-neo载体相连,测序证实该载体构建成功后,将此真核表达载体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至哺乳动物细胞CHO-K1中,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发现M基因和CD40L基因可以同时表达于CHO-K1细胞中。结论:构建了带有CD40L基因的汉滩病毒包膜糖蛋白重组质粒并获得表达,为深入研究汉滩病毒感染后包膜糖蛋白引起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规律奠定了实验基础。
- 冯伟张尧张晓晓应旗康刘梓谕吴兴安王芳
- 关键词:汉滩病毒包膜糖蛋白CD40L
- 汉滩病毒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模型的建立
- 2017年
- 目的:建立汉滩病毒感染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模型。方法:PBS灌洗6~8周龄C57BL/6小鼠腹腔,分离获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后,以100 TCID50汉滩病毒76-118株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通过间接免疫荧光、ELISA和Realtime PCR检测病毒感染情况。结果:病毒感染3 d后,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检测到病毒核衣壳蛋白的表达,Realtime PCR检测到病毒核酸的表达。结论:建立了汉滩病毒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模型,为进一步阐明汉滩病毒的发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张尧冯伟张晓晓应旗康刘梓谕吴兴安王芳
- 关键词:汉滩病毒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 HTNV嵌合VLP促进小鼠骨髓细胞活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嵌合有免疫刺激分子CD40配体(CD40L)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汉滩病毒(HTNV)样颗粒(VLP)对小鼠骨髓细胞活化的影响,以确定嵌合汉滩病毒样颗粒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利用真核细胞瞬时表达VLP、VLP-CD40L、VLP-GM-CSF,纯化后与小鼠骨髓细胞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骨髓细胞活化情况。结果三种汉滩病毒VLP均能促进小鼠骨髓细胞活化(P<0.05),其中嵌合有GM-CSF因子的VLP促进小鼠骨髓细胞活化更为明显(P<0.01)。结论真核细胞表达的三种汉滩病毒VLP均有一定的生物学活性,为进一步研究汉滩病毒VLP疫苗奠定基础。
- 马铁军张晓晓刘蓉蓉应旗康马瑞雪王敬增程林峰刘梓谕王芳吴兴安
- 关键词:汉滩病毒CD40LGM-CSF
- 两种方法检测汉坦病毒滴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比较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与直接免疫荧光(DFA)法在检测汉坦病毒灵敏度方面的差别。用汉坦病毒76—118株感染Vero—E6细胞,取不同时间点的病毒感染细胞制备细胞爬片或细胞培养物冻融上清,分别用本室制备的抗汉坦病毒单克隆抗体标记荧光素或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建立直接免疫荧光法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上述细胞中的病毒抗原,并比较两者的检测灵敏度。用空斑形成实验结果作为金标准,以评价两种方法在检测病毒抗原灵敏度方面的差异。结果:用两种检测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的汉坦病毒培养物抗原,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不仅检出的时间早,而且其病毒滴度均较IFA法高(P<0.01)。说明ELISA法检测汉坦病毒滴度的灵敏度较IFA法更高,并且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便于大批量规模化检测,因此更适用于汉坦病毒的检测。
- 白露叶伟于蒙蒙张亮于澜刘梓谕吴兴安徐志凯张芳琳
- 关键词:汉滩病毒病毒滴度双抗体夹心ELISA直接免疫荧光
- qRT-PCR快速检测汉滩病毒抗体中和活性实验方法的建立
- 2017年
-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qRT-PCR的微量细胞中和实验改良法,快速、定量检测汉滩病毒感染中的中和抗体活性。方法:将本室前期制备的抗汉滩病毒高中和活性鼠源性单抗3G1、鼠/人嵌合单抗1D9和感染剂量为100 TCID50的病毒混合液于37℃孵育1 h后感染Vero-E6细胞,提取细胞总RNA。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汉滩病毒76-118株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在上述实验基础上以细胞总RNA为检测样品,建立qRT-PCR快速、定量检测汉滩病毒感染中中和抗体活性的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qRT-PCR的微量细胞中和实验改良法,可定量测定汉滩病毒感染中的中和抗体活性,该法具有快速、灵敏、特异和重复性好等优点。
- 张晓晓张尧冯伟程林峰王芳应旗康马瑞雪马铁军刘梓谕刘蓉蓉张亮叶伟张芳琳徐志凯吴兴安
- 关键词:汉滩病毒QRT-PCR中和抗体肾综合征出血热
- 乙型脑炎疫苗研究进展
- 2012年
- 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在我国又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JE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惊厥、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为主,病死率可达10%,幸存者约15%有后遗症。2010年我国卫生部公布的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及死亡数排序中,乙脑分别位于第15位和第7位[1],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
- 时莹魏金花王媛刘梓谕徐志凯丁天兵
- 关键词:日本脑炎病毒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