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俐俐
- 作品数:137 被引量:42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百余年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导向的历史演变分析及启示
- 2017年
- 纵观百余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发展历程,无论是从获奖作家的身份及其所使用的文体,还是从瑞典学院所给出的获奖评语,都能看到其背后的价值导向以及对主流文学观念与文化环境的双向互动,有必要从第一手数据资料对其进行学理分析与深度解析。对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导向的历史演变进行把握,同样能够为当下我国文学批评界乃至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建设带来有益的启示。
- 刘俐俐翟洋洋
-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文学领域
- 我读《中国古代公文选注》
- 1990年
- 毋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与各种公文直接打交道,担负拟文、收文以及对公文从事研究工作的毕竟是少数人,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公文选注》不仅对上述的那些经常使用公文的文书、秘书以及研究公文的人们有意义,而且对从事其他工作的人们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
- 刘俐俐
- 关键词:古代公文公文写作公文种类文秘工作辞采
- '故事'问题与文学理论的反思
- 文学批评与故事的关系是目的论的,着眼于标举人文精神的大旗。引领人们从“是什么”进而走向“为什么”和“应如何”的思考。文学批评就承担了如何引导读者从故事提升的任务。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阅读越来越成为人们满足对故事需...
- 刘俐俐
- 关键词:文学理论叙述话语文化水平
-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基于张爱玲与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科夫的比较被引量:8
- 2014年
-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具有适应人类需求、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籍此,论文提出应建立人类学大视野的故事概念。论文选取本雅明认定的"讲故事的人"的俄国作家列斯科夫,以之与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比较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列斯科夫的故事是传统故事,传递经验以让人知道;张爱玲的故事是现代故事,传递体验以让人感悟,颠覆了本雅明所说的讲故事的人离我们远去了的断言。籍此就故事的变异与永恒问题形成如下基本看法:故事概念很大,小说概念应置于故事概念之下;故事给了小说各种故事讲法和风格以可能和机会,故事由此而变异;故事满足人类对意义需求的基本功能则永远不会变化;故事的人类学特质给予小说研究以新思路;呼吁关注和思考人类学大视野中故事的形而上思考与故事问题。
- 刘俐俐
- 关键词:人类学故事小说
- 鲁迅《故事新编》故事与小说的人类学思考被引量:14
- 2013年
- 本文旨在从跨学科视野出发,就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故事与小说做人类学思考。首先,指出鲁迅看重故事,且看重古代典籍中的老故事,并创造性地将典籍故事放入新编故事中以获得作者所要的意义。其次,鲁迅既借用典籍又突破典籍的束缚,将若干个典籍材料相互组合使用以"新编"故事,且具小说艺术特性。再其次,从中国小说发展的虚拟一脉来看,《故事新编》是我国从神话到传说,经先秦寓言,再经唐宋传奇和明清《西游记》、《聊斋志异》等至现代的代表,可用传奇文体概括之。为了实现传奇体小说的奇幻特性,鲁迅在小说人物、情节、古今语汇夹杂、时空倒错等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最后,从《故事新编》意义发生方式考察,得出此作的特殊文本程式,导致文本没有阐释边界、属各时代读者、意义多向等特性,这正是后现代意义发生的方式。鲁迅《故事新编》凭借如上艺术的创造性,显示出讲述和倾听(书写和阅读)故事,是人类的本能性现象,故事始终蔓延和传递于口头与作家文学中,人类借对意义的需求与故事始终相伴。
- 刘俐俐
- 关键词:《故事新编》小说人类学后现代
- 叙事性文本批评:层次递进现象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04年
- 以展示艺术价值为目的的文本分析是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应该是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项任务。文学批评的多维视角和方法对于文学作品经典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文本之内的形式性质的因素入手进行分析 ,进而转换到文本之外的批评 ,是在经典作品的张力容纳进批评家的发现和解释的有效途径。批评者作为“有血有肉的读者”的性质 ,决定了对作品中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发现将会是个开放、持续的过程 ,发现于是具有了“发明”的性质 。
- 刘俐俐
- 关键词:文本批评马克·吐温
- 走向自觉:90年代中国小说的可能与必然
- 1998年
- 走向自觉:90年代中国小说的可能与必然●刘俐俐一文学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它时而受时代和社会历史的紧密制约,成为全社会人们心理和情绪的喷发口,新时期之初众口相谈同一部作品的情景是最典型的例证。时而文学对形式和艺术技巧的探索成为主旋律,它的进一步发展在很...
- 刘俐俐
- 关键词:中国小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对独立性艺术技巧艺术本性
- 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民族文学价值观念及其文学批评意义被引量:6
- 2022年
-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中国民族文学价值观念区别于“民族的民族文学”。作为应然价值观念,它的基本涵义为:“中国民族文学”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并得到规定,是56个民族文学组成的整体性概念,中国民族文学是多民族一体的文学。本研究从历史与现实的合理依据、审美情感与艺术选择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中国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合理性与可能性等三方面论证了该价值观念之成立,尤其提出和论证了“微”“独”“同”互相制约综合的思维方式怎样实在地落到批评的操作层面:通过“微”对象所获“独”的批评结果,由“独”所属的“同”一点点潜移默化地铸牢使命,依赖“同”的理念又落实到“微”的客观准确选择,以“同”体现其“整体性”,以“微”所获之“独”体现其“差异性”,明确与清晰了向世界展示整体性与差异性兼容的中国民族文学的批评任务。
- 刘俐俐
-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基于张爱玲与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科夫的比较
- 思考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来自阅读本雅明论文《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产生的疑问。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纵向地看,语言是故事发生和依赖的基本条件,有了语言就有故事;横向地看,任何历史阶段和...
- 刘俐俐
- 关键词:文学理论作品主题
- 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被引量:1
- 2009年
- 我国是多民族为一体的国度,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各有自己的特点,在中华文化整体中的位置也有所区别,因此普适性文学理论不能充分表述和解释多民族文学共存的现象。在我国有必要建设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所谓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是指区别于一般普适性文学理论与方法,区别于民族作家作品研究,区别于少数民族文学史,区别于区域性民族文学研究,而是体现出与民族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史、与区域性民族文学的深刻联系,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的创作、艺术追求、文本特性及特征的理论及批评方法。我国民族文学理论与方法的历史、现状与前瞻问题,就是基于上述理论设想。拟讨论三个问题。
- 刘俐俐
- 关键词:文学民族少数民族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