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骥良

作品数:25 被引量:151H指数:9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细胞
  • 11篇白血
  • 11篇白血病
  • 8篇凋亡
  • 8篇淋巴
  • 7篇增殖
  • 6篇淋巴瘤
  • 6篇基因
  • 5篇苦参
  • 5篇苦参碱
  • 4篇蛋白
  • 4篇人巨细胞病毒
  • 4篇细胞分化
  • 4篇细胞增殖
  • 4篇巨细胞
  • 4篇分化
  • 4篇白血病细胞
  • 4篇K562细胞
  • 4篇病毒
  • 3篇蛋白酶

机构

  • 20篇第四军医大学
  • 9篇第四军医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25篇王哲
  • 25篇冯骥良
  • 21篇郭英
  • 16篇梁蓉
  • 14篇黄高昇
  • 13篇杨国嵘
  • 11篇王娟红
  • 9篇黄高升
  • 8篇张永清
  • 5篇闫庆国
  • 5篇张伟平
  • 3篇张晓晖
  • 3篇王爱勤
  • 3篇陈协群
  • 3篇乔岩
  • 3篇杨国嵘
  • 2篇杨国荣
  • 1篇王伯澐
  • 1篇阎庆国
  • 1篇叶菁

传媒

  • 6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药理学通...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解放军医学杂...
  • 2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肿瘤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第10届全国...
  • 1篇第九届全国实...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13篇2003
  • 3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探讨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特征和组织学分型;研究其肿瘤细胞来源及其与EB病毒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以往根据临床和形态学特征诊断的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1)根据组织学特征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可分为三型:中-小淋巴样细胞型7例;异型组织细胞型5例;霍奇金样型1例。2)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中,9例T细胞性淋巴瘤(CD45RO阳性),2例组织细胞性肿瘤(CD68阳性),1例杂合表达(CD45RO和CD68同时阳性),1例T细胞源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CD45RO、EMA和CD30阳性),无一例B细胞性或NK细胞性肿瘤(CD20和CD56全部阴性)。3)13例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中,LMP-1阳性者共7例(7/13),其中T细胞源性5例(5/9),组织细胞源性1例(1/2),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1例(1/1)。结论:1)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的组织形态学分型对判断其细胞来源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意义。2)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实为异源性恶性肿瘤,来源于组织细胞的恶性肿瘤极少,诊断应严格掌握标准。3)部分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例的发生与EB病毒感染有关。
王娟红黄高昇杨国嵘郭英冯骥良王哲梁蓉
关键词: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淋巴瘤T细胞EBV感染
Cathepsin D及Fas ligand在苦参碱诱导急性T淋巴母细胞白血病JM细胞株凋亡中的表达研究被引量:12
2003年
为了检测苦参碱诱导JM细胞发生凋亡过程中Cathepsin D、Fas-L的表达情况,应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加药及未加药组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Cathepsin D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半定量PCR检测Cathepsin D mRNA在转录水平的变化并用Western Blot检测Cathepsin D、Fas-L蛋白表达。结果显示0.6mg/ml加药组细胞培养72h,出现凋亡形态学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染色CathepsinD阳性信号主要位于呈凋亡形态学改变的胞浆和胞核内。其阳性细胞率在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处理组Cathepsin D的mRNA转录上调。处理组前体Cathepsin D(52kD)的条带亮度较对照组强,而切割后产物(32kD)亮度较对照组弱;Fas-L在处理组表达上调。提示:苦参碱诱导JM细胞的凋亡伴随Cathepsin D及Fas-L的表达改变。
冯骥良黄高昇郭英梁蓉王哲王娟红张晓晖杨国荣闫庆国
关键词:CATHEPSIND苦参碱程序性细胞死亡
HCMV的IE2介导野生型p53基因促凋亡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2002年
选择野生型P5 3缺失型的Jurkat细胞系 ,首先将wt p5 3 pLXSN稳定转染入Jurkat细胞 (Jurkat wt p5 3) ,再分别或联合转染IE1、IE2基因 ,并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 ,转染了IE2基因的Jurkat wt p5 3细胞在瞬时转染 2 4h后出现光镜下可见的细胞凋亡改变 ,此时取样进行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分布状况 ,可见转染了IE2基因的Jurkat wt p5 3细胞周期分布较其他各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G1期和S期细胞分布减少 ,而G2 期细胞增多 ,细胞阻滞于G2 /M期 ,并且出现了细胞凋亡亚二倍体峰 ,引起细胞凋亡。研究表明 ,在Jurkat细胞中HCMV的IE2基因可介导野生型p5 3基因的促凋亡作用。
阎庆国黄高昇王哲郭英冯骥良杨国嵘
关键词:人巨细胞病毒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JURKAT细胞野生型P53基因
鼻NK/T细胞淋巴瘤中组织蛋白酶D和E-选择素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组织蛋白酶D(CD)和E-选择素(E-selectin)在鼻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1例鼻部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CD45RO,CD3ε,CD20,CD79α,CD56和TIA-1的表达;EBER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感染情况,根据最新WHO分类及诊断标准诊断鼻NK/T细胞淋巴瘤;对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21例鼻NK/T细胞淋巴瘤和10例鼻咽增生淋巴组织活检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和E-选择素的表达.结果:鼻NK/T细胞淋巴瘤间质中组织细胞CD阳性信号的表达明显高于增生淋巴组织组(t=39.12,P=0.000);E-选择素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鼻NK/T细胞淋巴瘤与鼻咽增生淋巴组织中E-选择素平均血管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8,P=0.497).结论:鼻NK/T细胞淋巴瘤间质中CD的表达明显增高,与该肿瘤高度侵袭性相关;E-选择素与鼻NK/T细胞淋巴瘤恶性生物学行为无直接相关性.
王娟红黄高昇王哲冯骥良杨国嵘郭英
关键词:鼻肿瘤原位杂交组织蛋白酶DE-选择素
正常人骨髓成纤维样基质细胞对HL-60/VCR耐药细胞增殖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观察正常人骨髓成纤维样细胞系HFCL对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HL-60/VCR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四唑氮蓝(MTT)法进行HL-60/VCR细胞药物敏感实验。建立HL-60/VCR细胞和HFCL细胞共培养体系,苔盼蓝拒染法测定生长曲线;硝基四氮唑蓝(NBT)确定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CD11b、CD13、CD14、CD33细胞表面抗原进一步鉴定细胞分化;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和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结果 HL-60/VCR细胞对多种药物耐药。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HL-60/VCR细胞生长受抑,且与HFCL细胞直接接触组的抑制作用>用transwell组。同时发现HL-60/VCR细胞与HFCL细胞共培养后,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同时CD11b和CD14表达增高,CD13和CD33变化不大;且NBT阳性细胞轻度增多。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CNA表达下调,以直接接触组为甚。但是P-gp表达无变化。结论 正常人骨髓成纤维样细胞HFCL能抑制白血病MDR细胞HL-60/VCR的增殖,抑制PCNA的表达,出现G1期阻滞,并部分向单核细胞分化。
梁蓉黄高昇王哲冯骥良张伟平杨国嵘郭英王娟红
关键词:多药耐药细胞增殖细胞分化
氨基葡糖及其盐酸盐诱导白血病细胞K562向巨噬细胞样分化被引量:33
2003年
目的 研究氨基葡萄糖及其盐酸盐对白血病细胞K5 6 2的诱导分化效果。方法 利用hexamethylenebisac etamide (HMBA)、氨基葡萄糖及其盐酸盐 ,分别用不同浓度对白血病K5 6 2细胞进行诱导分化实验 ,通过联苯胺、萘酚AS D氯醋酸酯酶及吉姆萨 瑞氏染色、电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证实其分化方向。结果 氨基葡萄糖及其盐酸盐对K5 6 2细胞在 0 5mmol·L-1浓度作用 2d后有良好的诱导分化效果 ,诱导K5 6 2向巨噬细胞分化并能使K5 6 2细胞周期阻滞于G0 /G1期 ,与HMBA相比 ,氨基葡萄糖和盐酸盐在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上都有明显优势。结论 氨基葡萄糖及其盐酸盐都可能成为新的高效。
王哲乔岩黄高升王爱勤张永清冯骥良杨国嵘郭英梁蓉
关键词:K562细胞细胞分化氨基葡萄糖氨基葡萄糖盐酸盐
苦参碱抑制JM细胞株增殖和诱导凋亡的研究被引量:28
2003年
目的 :观察苦参碱对T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M的作用。方法 :Wright Giemsa染色及Hoechst 332 5 8荧光染色观察苦参碱作用JM细胞株前后形态学变化 ,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 ;流式细胞仪分析不同剂量加药组第4天及 0 .8g·L-1加药组 1~ 4d细胞周期的改变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梯状”DNA。结果 :第 3天起各加药组细胞形态学观察见典型凋亡特征改变 ,随时间延长更加明显 ;流式细胞仪检测第 4天各组均可见亚二倍体峰。0 .1,0 .2 ,0 .4 ,0 .6 ,0 .8g·L-1各处理组凋亡细胞比率分别为 3.1% ,2 .5 % ,13.3% ,4 0 .4 % ,4 8.6 % ,对照组为1.4 % ;各处理组S期细胞比率分别为 2 8.9% ,2 6 .1% ,2 7.7% ,2 0 .9% ,14 .2 % ,对照组为 30 .4 % ;各处理组G1期细胞比率分别为 6 3.2 % ,6 7.5 % ,6 8.1% ,75 .2 % ,83.6 % ,对照组为 4 1.8%。 0 .8g·L-1加药组 1~ 4d ,G1期细胞比率分别为 4 5 .5 % ,77.3% ,77.2 % ,83.6 % ;S期细胞比率分别为 2 8.6 % ,17.5 % ,19.1% ,14 .2 % ;凋亡细胞比率分别为 3.0 % ,3.7% ,9.1% ,4 8.6 %。DNA电泳 :0 .4 ,0 .6 ,0 .8g·L-1组见DNA“梯形”图谱 ,0 .1,0 .2g·L-1及对照组未见。结论 :苦参碱可以抑制JM细胞的DNA合成 ,造成G1期阻滞 ,从而抑制了细胞的增殖。同时 。
冯骥良黄高昇张永清王哲张晓晖郭英闫庆国
关键词:白血病苦参碱药理学实验
组织蛋白酶D在霍奇金淋巴瘤组织的表达及意义
2004年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D (CathepsinD ,CathD)在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lymphoma ,HL)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霍奇金淋巴瘤进行CathD、CD34、CD4 5RO、CD2 0染色。探讨组织蛋白酶D在霍奇金淋巴瘤发病中的作用。结果 :CathD主要表达于HL组织中的组织细胞和树突状细胞 ,其表达明显多于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 ;CathD不表达于RS/Vari ants (RS/V )细胞 ;其表达与血管生成无相关性 ;HL中主要的反应性增生淋巴细胞为T细胞。结论 :CathD的表达与HL中微血管生成无相关性 ,可能与局部细胞免疫增强有关。
郭英黄高升冯骥良王娟红杨国嵘梁蓉王哲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血管生成组织蛋白酶D细胞免疫
白血病分化相关基因dif14的原核表达
2003年
目的 :构建 pGEX dif14原核表达载体 ,在大肠杆菌中表达dif14蛋白片段以获得其抗原 .方法 :采用N末端融合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GST)的 pGEX 4T 1载体 ,根据dif14基因开放读框N端 5 2氨基酸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并购建原核表达载体 ,测序证实 .在大肠杆菌DH5α中进行表达 .结果 :测序证实dif14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正确 ,含 pGEX dif14表达质粒的大肠杆菌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 (IPTG)诱导后能够表达约Mr35× 10 3 的融合蛋白 .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 pGEX dif14 ,并在大肠杆菌得到表达 。
王哲黄高升叶菁陈广生张永清冯骥良
关键词:原核表达白血病大肠杆菌细胞分化
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病毒核酸和特异阶段表达抗原的产物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的组成及意义。方法 采用显微切割技术结合PCR和Southern杂交及免疫组织化学的催化信号扩增法 ,检测人巨细胞病毒的核酸和 3种不同阶段表达的抗原。结果 通过液压显微切割系统将组织中巨细胞病毒包涵体游离出来 ,PCR扩增出预期长度的DNA片段 ,Southern杂交证实为HCMV的核酸片段 ,催化信号扩增法检测结果显示包涵体主要表达立即早期和早期抗原DDG9/CCH2 ,而基质蛋白AAC10则为阴性。
闫庆国黄高昇郭英王哲冯骥良杨国嵘
关键词:包涵体抗原SOUTHERN杂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