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冯瑞权

作品数:59 被引量:892H指数:19
供职机构: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6篇天文地球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数值模拟
  • 19篇气候
  • 19篇值模拟
  • 12篇气候特征
  • 10篇暴雨
  • 7篇中尺度
  • 6篇中尺度对流
  • 6篇中尺度对流系...
  • 6篇年代际
  • 6篇年代际变化
  • 6篇气象
  • 6篇海陆
  • 5篇地形
  • 5篇台风
  • 5篇夏季
  • 5篇夏季风
  • 5篇陆风
  • 5篇季风
  • 5篇降水
  • 5篇海陆风

机构

  • 51篇中山大学
  • 44篇澳门地球物理...
  • 7篇澳门地球物理...
  • 6篇中国气象局广...
  • 5篇广西气象减灾...
  • 4篇澳门科技大学
  • 3篇广州市气象局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广东省环境监...
  • 2篇广东省气象局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中国科学院国...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广东省气候中...
  • 1篇广东省气象台

作者

  • 59篇冯瑞权
  • 42篇王安宇
  • 24篇李江南
  • 17篇吴池胜
  • 11篇范绍佳
  • 10篇樊琦
  • 10篇林建恒
  • 10篇林文实
  • 9篇陈训来
  • 9篇侯尔滨
  • 8篇刘吉
  • 8篇古志明
  • 6篇蒙伟光
  • 6篇梁嘉静
  • 4篇梁建茵
  • 4篇朱建华
  • 4篇冯业荣
  • 4篇魏晓琳
  • 4篇唐天毅
  • 4篇郑玉臣

传媒

  • 16篇热带气象学报
  • 6篇大气科学
  • 5篇中山大学学报...
  • 3篇热带地理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知识
  • 1篇海洋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广东气象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时间频率学报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中国科协20...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8
  • 7篇2007
  • 10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2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珠江三角洲一次灰霾过程的数值模拟
本文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对2004年9月26~30日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灰霾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的温度、风速和风向与站点的观测值比较一致,大...
陈训来冯业荣王安宇李江南林建恒冯瑞权
关键词:灰霾数值模拟PM10
文献传递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位置的气候特征被引量:22
2003年
利用45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个特征指数的月平均资料,对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化的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副高的强度在一年中出现两次峰值,第一次出现在6月,第二次在9月。在45年里,副高强度有明显加强,副高位置有南落西移的趋势。副高强度存在3~4年、10~13年的振荡周期,10~13年的周期振荡在1950、1960、1970年代占主要地位,3~4年的周期振荡在1980、1990年代占主要地位。副高在1978年附近发生气候突变,副高强度由负距平为主转为正距平为主,而脊线位置正好相反。
李江南蒙伟光王安宇刘黎明冯瑞权侯尔滨
关键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气候特征气候突变振荡周期年代际变化
台风Maggie(9903)的数值预报试验被引量:3
2003年
台风Maggie(9903)的移动路径属于历史上罕见的疑难路径之一,在1999年6月6日0时(UTC,下同),台风位于22.3°N,119.8°E附近,它向西北方向移动,于6月6日12时抵达广东汕尾附近海面,然后沿海岸线折向西南行,于6月7日下午到达阳江附近海面,经历一次360°的打转后再折向北行在阳江登陆,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以MM5为基础的台风数值预报试验系统在6月6日0时相当准确地报出Maggie的未来48h移动路径和降水,敏感性试验说明,华南大陆的海岸线走向和地形对Maggie的移动路径无明显的影响,它之所以沿海岸线折向西南行应是其环境场改变的结果,把华南陆地变为海洋后,Maggie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继续发展,这说明,当台风接近陆地或登陆后,陆面摩擦和下垫面水气供应的减少是引起台风减弱的主要因子。
冯瑞权吴池胜侯尔滨古志明王安宇林文实
关键词:台风移动数值预报试验海陆分布
南海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被引量:42
2001年
使用NCEP 1958~1997年40年逐日12层再分析的格点气象资料,对南海地区(105~120°E,5~20°N)夏季风建立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的时间尺度为5天(候)。将南海上空850hPa上暖湿的西南风定义为它的夏季风,这暖湿的西南风之θse必须大于335°K,风速须大于2m/s。南海夏季风的建立被定义为南海海域一半以上面积为夏季风所控制的初始时刻。分析结果发现:(1)南海夏季风的建立具有爆发性,爆发时间是5月第4候。(2)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与孟加拉湾东部西南季风有密切关系,它是孟加拉湾西南季风爆发性的发展和东移的结果。(3)南海夏季风雨季是随着夏季风建立而建立的。(4) 在南海夏季风建立期间,南海及其邻近地区高低空环流都有急速的变化,在对流层低层表现为印度低槽的南扩和加深,在对流层中层表现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东移撤出南海地区,在对流层高层最明显的变化是东风带迅速从南海中部向北扩展到整个南海地区。
冯瑞权王安宇吴池胜林文实林建恒古志明谭志文
关键词:夏季风气候特征气象资料
使用单色仪分光的高精度的水汽拉曼系统及定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单色仪分光的高精度的水汽拉曼系统,其通过在原水汽拉曼系统上增设定标样品单元,利用定标样品单元的已知的拉曼信号作为标准为单色仪进行定标,更巧妙的加入可三维移动的支架,通过电脑的控制,通过三维支架的移动使得...
郑玉臣刘巧君冯瑞权谭建成朱建华罗时荣冼保生
文献传递
南海夏季风的建立、维持和撤退
南海季风十分重要.南海夏季风是亚洲夏季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华南地区的降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风的推进以及洪涝的预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SCSMEX对东亚季风的爆发及其影响问题,特别是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问题进行了...
冯瑞权
关键词:撤退年代际变化
文献传递
天气系统对珠江三角洲大气边界层影响及其模拟
珠江三角洲大气边界层主要受来自海洋的偏南暖湿气流、来自北方的偏北干冷空气和珠江三角洲上空的下沉气流控制。MM5模拟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受东南风影响时混合层高度较高,受西南风影响时混合层高度变低;翻越南岭的冷空气入侵可使珠...
范绍佳王安宇樊琦魏晓琳刘吉冯瑞权侯尔滨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MM5模拟珠江三角洲
文献传递
一次华南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被引量:22
2000年
利用非静力平衡的中尺度模式(MM5)对1994年5月初华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MM5相当准确地模拟出此次暴雨过程以及有关的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过程。(2)在弱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边界层的中尺度辐合对暴雨的产生起了触发作用。暴雨强度一般随对流层上下部的辐散差值的增大而增大,最大的降水强度对最大的辐散差值的滞后时间不超过一小时。(3)降水的潜热加热作用对此次暖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有决定性的作用。凝结加热引起的次级环流使暴雨区附近的中尺度急流和切变线扰动得到发展和维持,从而使辐合上升和降水得以进一步加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与CISK机制相似。
古志明冯瑞权吴池胜王安宇林文实杨艳
关键词:暴雨数值模拟低空急流行星边界层
南海台风Vongfong(2002)登陆前后内核结构和近海加强原因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利用6km细网格区域的显式模拟结果分析了Vongfong(2002)的内核结构;对Vongfong近海加强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轴对称性结构中,Vongfong最大风速半径(RMW)在强盛期随高度递减。Vongfong在近海时,低层最强的流入在其移行的前方,而流出区在其后方。这些特征与大西洋飓风和西太平洋台风相反。(2)动力场和热力场都有明显的不对称结构。在强盛期,对流西北强、东南弱;强对流云带与最大风速区的位置一致。在加强期,低层西冷东暖、中高层西暖东冷;到强盛期,低层和中高层都有明显的暖心结构。(3)中纬度中上层冷低压系统和台风的相互作用是Vongfong近海加强的重要原因。①由于冷低压系统外围的冷空气从西北侧进入台风的中层,低层有暖湿空气配合,使得位势不稳定能量增加,对流发展。②因为冷低压中心的下沉气流正是二级环流的下沉支,冷低压南移填塞,台风近海加强。两个方面最终通过CISK(第二类条件不稳定)机制来实现。
李江南吴国强王刚冯瑞权王安宇
关键词:南海台风内核结构近海加强
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Ⅱ——年代际变化被引量:6
2010年
南海地区夏季风撤退期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南海夏季风维持期相类似,在1970年代末期有明显的突变。所以分析工作以1978年为界,主要是将前20年情况与后20年进行对比。前20年夏季风撤退较早,撤退期降水较少,对流活动较弱;后20年则与此相反,夏季风撤退较晚,撤退期降水较多,对流活动较强。南海地区夏季风撤退期的年代际变化与PDO和太阳磁循环的气候变化比较一致。
王安宇梁建茵冯瑞权林建恒吴池胜
关键词:气候学撤退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