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九焕
- 作品数:34 被引量:35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广东省植物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霍英东教育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水稻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机理--IR36和不育系培矮64S的比较研究
- 该研究采用新鲜花药活体观察、免疫荧光标记、半薄切片以及超薄切片等技术,系统地观察了水稻正常品种IR36和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的花粉形成与发育过程.通过比较分析,初步探讨了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败育的细胞学机理.
- 冯九焕
- 关键词:水稻IR36培矮64S花粉发育细胞学
-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胚囊的形成与发育被引量:43
- 2003年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是研究植物胚囊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以及胚囊变异的理想工具。同源四倍体水稻是二倍体水稻染色体加倍形成的。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经透明处理的水稻子房,研究加倍的基因剂量对于四倍体水稻的胚囊形成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广陆矮4号四倍体大部分的胚囊形成与发育的过程基本是正常的,一部分胚囊出现异常现象,在成熟胚囊时期异常频率为10 61%;L202四倍体的异常频率较高,成熟胚囊时期异常频率达到45 65%。
- 张华华冯九焕卢永根杨秉耀刘向东
- 关键词:胚囊水稻同源四倍体发育染色体加倍囊变
- 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杂种F1的生殖特性研究
- 利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结合花粉育性观察,分别对粳稻台中65×普通野生稻的杂种F1以及籼稻广陆矮4号×普通野生稻的杂种F1的花粉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籼野杂种F1或粳野杂种F1的大部分花粉均能正常发育,形成正常...
- 黄益峰王仲平冯九焕李金泉卢永根
- 关键词:花粉发育显微技术普通野生稻生殖特性
- 文献传递
- 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及其保持系核基因组的SSR分析被引量:8
- 2007年
- 以4套共15份同核异质水稻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为试验材料,应用随机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2对SSR引物,分析其核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在15份材料间共检测到6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40.48%,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1.5个,平均基因多样性为0.18。4套同核异质不育系的平均相同位点为54.5个,占总等位基因数的86.51%,差异位点为8.5个,占13.49%。同核异质的不育系与保持系间具有平均77.78%的相同位点和22.22%的差异位点。同质异核不育系中则具有平均53.97%的相同位点和46.03%的差异位点。同时,获得了一些不育系和保持系的指纹图谱。根据不育系和保持系聚类分析图,在遗传距离为0.22处划分为3群,第1群包括华农A和华育A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共8份材料,第2群包括N9A、N10A和N11A等3份科珍2A材料,第3群包括N12A、N13A、N14A和N12-16B等4份珍汕97A同核异质系。同一套同核异质系基本上都优先聚类在一起,与其选育系谱一致。
- 李金泉李伟程桂平蔡善信冯九焕
- 关键词:水稻同核异质不育系保持系微卫星标记
- 水稻花粉发育过程及其分期被引量:95
- 2001年
- 以籼稻品种 IR36为材料 ,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新鲜花药整体观察及游离的雄性细胞观察方法 ,对水稻花粉发育全过程及其药壁组织的情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初步将这一过程划分为 8个时期 ,即小孢子母细胞形成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小孢子早期、小孢子中期、小孢子晚期、二胞花粉早期、二胞花粉晚期和成熟花粉期。并证实了花粉自然发育过程中不存在收缩期。在这一发育过程中 ,绒毡层出现 3种明显不同的发育形态 。
- 冯九焕卢永根刘向东徐雪宾
- 关键词:水稻花粉发育阶段细胞学
- 同源四倍体水稻成熟胚囊的结构及异常现象被引量:16
- 2006年
- 应用整体染色透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术(WCLSM),对包括籼稻、粳稻及爪哇稻在内的13份同源四倍体水稻的成熟胚囊结构进行了观察。同源四倍体水稻多数子房(平均62·90%)胚囊结构正常,与二倍体的正常蓼型的相似,一些子房(平均37·10%)胚囊结构出现异常,异常包括雌性生殖单位退化、极核异常、胚囊退化、卵器退化、异常小胚囊和“双套结构”胚囊等6类。这些异常胚囊都可能影响受精,从而导致结实率降低。不同类型的同源四倍体水稻间异常结构胚囊的频率差异极显著。籼稻与粳稻比较,总的趋势是粳稻异常胚囊的频率高于籼稻,其中粳稻平均为25·66%,籼稻平均为19·34%。同一品种内异常类型的频率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显示异常结构胚囊的形成可能与品种的基因型有密切关系。
- 郭海滨刘向东卢永根冯九焕
- 关键词:同源四倍体水稻胚囊结实率
- 利用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BC_2F_2群体对分蘖数QTLs的动态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以广陆矮4号Oryza sativassp.indica为母本,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Griff.为父本杂交和回交构建了1个含122个单株的BC2F2群体,通过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分蘖数及其增量的QTL定位分析,确定了与水稻分蘖数有关的QTL数量及其表达时期.结果表明,共有9个QTLs与水稻分蘖数有关,它们分布在第1、2、5、8、9和11号染色体的相应标记区间内.各个QTL对分蘖数均表现出加性和显性作用,且多数位点的显性作用强于加性作用.QTL的表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5个QTLs主要集中在一定时段内表达.研究结果不仅提供了水稻分蘖数QTLs在某个时期的"静态"信息,而且提供了它们在整个发育期的"动态"信息,为有效发掘利用普通野生稻资源中蕴藏的有利分蘖数基因提供了依据.
- 程桂平冯九焕刘向东刘桂富李金泉
- 关键词:栽培稻普通野生稻分蘖数QTL
- SSR标记鉴定栽培稻杂种F_1花粉愈伤组织基因型的偏态分离被引量:1
- 2003年
- 分别对栽培稻F1花粉不育基因S a、S b和S c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1进行离体花药培养 ,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了花粉愈伤组织的基因型。结果表明 ,不同座位F1产生的携带花粉育性基因Si 或Sj 的花粉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偏离 1∶1的分离比 ,与自然条件下F2 群体偏离方向不一致。携带不同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的F1产生花粉愈伤组织基因型的偏离方向有差异 ,表现为S a和S c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1的花粉愈伤组织偏向Sj,Si∶Sj 比例分别为 1∶4.81和 1∶1.96;S b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1花粉愈伤组织偏向Si,Si∶Sj 比例为 1∶0 .3 5。研究培养条件对偏态分离的影响 ,发现预冷处理可明显提高偏态分离的程度 。
- 姚焱卢永根刘向东冯九焕张桂权
- 关键词:SSR标记栽培技术杂种F1代基因型
- 水稻多卵突变体APIV胚囊发育过程中细胞核的异常行为和微管骨架组织变化被引量:1
- 2004年
- APIV是一份多卵水稻突变体。多卵是由“5-2-1”型、“5-3-0”型和“6-2-0”型等蓼型变异型发育途径发育而来的。多卵都能分别受精,因而使APIV出现多胚现象。本结果表明,APIV中约有一半胚囊的发育属于蓼型变异型,变异型胚囊发育过程中存在多种异常的核行为,这些核行为受着微管骨架组织变化的影响,显示微管骨架组织在胚囊核行为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文中观察到的较为明显的异常情况有:“5-2-1”型四核胚囊存在特殊的核运动,四核胚囊刚形成时,珠孔和合点两端各有2个核,但不久合点端有1个核移向珠孔端,形成珠孔端有3个核、合点端只有1个核的特殊四核胚囊。这种四核胚囊在合点端的1个核移向珠孔端期间,合点端2个姐妹核之间存在特殊的长条状微管束,这种微管可能是促进二核有效分开的重要组成部分。“5-3-0”型和“6-2-0”型各个时期胚囊内的核行为和核周围的微管组织骨架与同期正常蓼型的胚囊均存在着差异。“5-3-0”型二核胚囊1个核位于珠孔端,另1个核近珠孔端,二核呈纵向排列与胚囊纵轴平行,核之间存在随机排列的微管束,因此可能导致二核无法像正常二核胚囊的核一样移向两端。“6-2-0”型功能大孢子、二核胚囊和四核胚囊等时期胚囊核均位于珠孔端或近珠孔端,而在核周则存在复杂的网络状微管。“6-2-0”型八核胚囊早期除2个近胚囊中央的核存在朝向合点极的长微管(可能有助于推动核向胚囊中央移动)外,其他核周围的微管组织都呈复杂的网络状。
- 刘向东卢永根朱洪亮徐雪宾冯九焕徐是雄
- 关键词:水稻胚囊突变体多胚现象
- 栽培稻与普通野稻杂交杂种优势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3
- 2004年
- 按不完全双列杂交方式组配了12个栽培稻与普通野稻种间杂交组合,定量分析其杂种优势和利用加性-显性模型对11项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12个栽野交组合的平均杂种优势为-0.608~3.031,穗数和籽粒长宽比表现强优势是其主要特征.栽野交的穗数、籽粒长宽比、结实率和抽穗期的优势显著高于籼粳交.各性状具有较高的广义遗传力(0.50~0.92);狭义遗传力为0.24~0.84,籽粒长宽比和抽穗期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其它性状中等偏低.各项农艺性状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可作为育种间接选择时的有效参考指标.
- 李金泉卢永根冯九焕赵杏娟刘向东
- 关键词:栽培稻农艺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