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素珍
- 作品数:57 被引量:328H指数:12
- 供职机构: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产沙机制初步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西北部,是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之一。通过实地调查,结合下垫面、降雨和水文实测数据,本文分析了该区泥沙来源、产沙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该区的产沙机制。实地调查表明,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大体是黄土丘陵和黄土台塬的结合产物,地表光滑的黄土丘陵群包围着一片黄土盆地或阶地是其地形特点,土壤疏松、植被稀疏是其地貌特点,雨量和雨强小、蒸发强是其气候特点。该区泥沙不仅产自周边丘陵,且相当部分来自中部盆地的河(沟)岸崩塌或滑坡,是黄土高原河沟侵蚀最剧烈的地方,有些河流的河沟产沙占比甚至高达2/3;从支毛沟,到干沟和河道,随着汇入水量的增加,产沙强度逐级增大。周边丘陵所产洪水是河(沟)岸崩塌或滑坡的主要动力,其植被覆盖或梯田规模是影响产洪的关键因素。该区产洪能力偏低,但洪水的含沙量高、且很难显著降低。
- 刘晓燕董国涛高云飞夏润亮孙一党素珍
- 关键词:泥沙来源产沙
- 黑河上游地区基流分割及其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33
- 2011年
- 基流是枯水期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径流组成部分,对于干旱内流河流域水文模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1979年-2008年莺落峡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采用数字滤波法中的单参数数字滤波法和递归数字滤波法对内陆河流域黑河上游的流量过程进行了基流分割研究。探讨了黑河上游年基流量和基流指数BFI的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水平年基流指数BFI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黑河上游基流量年内变化为先增后减,峰值出现在8月份,基流指数则是先减后增,6月份最小。受气温升高和融雪径流影响,黑河上游基流量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而基流指数呈减少趋势。在不同水平年,枯水年份的平均基流指数BFI为0.577,平水年为0.551,丰水年为0.521。
- 党素珍王中根刘昌明
- 关键词:基流分割
- 黄河流域近百年产沙情势变化被引量:11
- 2017年
- 基于实测降雨、水文、坝库拦沙、灌溉引沙和河道冲淤等数据,分析了1919-2016年黄河潼关以上流域实际产沙量、产沙强度和不同时期下垫面在多年平均降雨情况下的产沙能力变化。结果表明,20世纪30年代以后,流域产沙能力逐渐增大,至50~70年代达到顶峰;80~90年代以后,流域产沙逐渐减少,其中2010-2016年流域产沙强度只有1919-1939年的23%。1919-2016年流域年均产沙量为13.7亿t。在多年平均降雨和1919-1953年下垫面情况下,潼关年均来沙量应约为14.6亿t;至1956-1975年,该值达到16.6亿t。
- 刘晓燕马思远党素珍
- 关键词:黄河流域产沙情势
- 近10年黑河流域上游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被引量:14
- 2012年
- 基于黑河流域上游1960年-2011年降水、气温数据及2000年-2011年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积雪产品,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和累积距平曲线,研究了降水、气温序列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点,分析了黑河流域上游积雪面积的年内分布过程和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近10a来降水、气温变化对积雪覆盖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黑河流域上游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也呈微弱增加趋势;②黑河流域上游积雪面积年内分布呈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秋季和春季,夏季积雪面积最小;③2000年-2011年积雪面积呈微弱上升趋势,但各季变化不同。春、秋季积雪面积呈上升趋势,夏季为减少趋势,冬季没有明显的变化;④积雪频率有3个高值区,分布在黑河流域上游西岔札马什克水文站周围及以上区域。积雪频率与流域内高程存在显著的相关性;⑤各个季节积雪面积与气温呈负相关的关系;除秋季外,与降水呈正相关的关系。也即较大的降水在较低的气温条件下,有利于积雪的增加,温度的升高则使积雪面积减少。
- 党素珍刘昌明王中根吴梦莹
- 关键词:黑河流域
- 融合ArcGIS与熵权法的地面沉陷程度测算方法
- 本发明属于地面沉陷程度测算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融合ArcGIS与熵权法的地面沉陷程度测算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开采前、后地面高程数据导入ArcGIS软件,插值处理获得地面高程完整数据;选择开采前、后地面高程区域生成面文件...
- 张楠江红殷会娟张攀郭欣伟苏晓慧章博党素珍董国涛韩金旭
- 一种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污染化雨水处理系统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黄土高原地区高速公路污染化雨水处理系统,在高速公路边坡的坡体内设置若干根坡面雨水收集管,每根坡面雨水收集管的下端口与雨水导流管相连通;在高速公路边坡的坡体下设置污染物预处理器区,污染物预处理器区自上而...
- 董国涛刘晓燕郭欣伟党素珍殷会娟韩金旭谷晓伟程春晓刘姝芳张凤燃苏晓慧杜凯李昭悦章博张丹刘启兴贾培培
- 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1
- 2012年
- 以黑河流域上游莺落峡水文站和札马什克水文站1959-2008年及祁连水文站1967-2008年的天然径流序列为基础数据,通过计算水文站的流量质心时间来表示融雪径流时间,研究了黑河流域上游融雪径流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莺落峡站和札马什克站自20世纪70年代起,融雪径流时间表现为提前的趋势,祁连站自20世纪80年代起融雪径流时间提前.野牛沟站和祁连站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增加或4-7月气温升高,会使得莺落峡站融雪径流时间提前,札马什克站融雪径流时间的提前与野牛沟站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的增加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祁连站融雪径流的提前与祁连气象站4-7月气温升高的相关性较强.通过分析莺落峡站融雪径流时间与年径流及各季节径流的相关性,可知如果融雪径流时间提前,莺落峡站观测到的年径流量和夏秋季的径流量均会减少,而同时冬春季的径流量会增加,这对合理安排流域水资源配置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党素珍刘昌明王中根吴梦莹
- 关键词:径流量
- 黄土丘陵沟壑区林草变化对流域产沙影响的规律及阈值被引量:13
- 2020年
- 围绕植被变化与土壤侵蚀的关系,已有海量研究成果,但提出的植被盖度~土壤侵蚀量响应规律多是基于坡面小区上的观测成果,反映的是植被变化在"本地"的水沙响应,不能反映植被变化对小区下游的坡面、沟谷和河道的"异地"效应。在近20年黄河来沙锐减的背景下,如何在较大的流域尺度上,评价林草植被变化对流域产沙量的影响,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在对黄土丘陵区地貌和产沙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易侵蚀区、林草有效覆盖率(Ve)和产沙指数(Si)等新概念,利用黄土丘陵区流域实测的林草、降雨和水沙数据,分析了林草植被变化与流域产沙能力之间的响应规律及其机制,提出了可基本遏制流域产沙的林草阈值。研究结果表明,流域的产沙指数均随林草有效覆盖率Ve的增大而减小,二者呈指数关系;当Ve≤40%~45%时,产沙指数随Ve增大而迅速降低,不过在Ve<20%时改善植被的减沙作用不太稳定;Ve>40%~45%后,改善植被导致的产沙指数递减速率越来越小。流域的林草植被覆盖程度越差,产沙强度对雨强越敏感;当Ve>50%~60%后,决定流域产沙量的首要因素是有效雨量,雨强次之。林草植被改善是通过对流域产洪量和含沙量的共同减少、以及地表径流输移阻力的增大,实现对流域产沙量的削减;削减洪水和增大阻力均将导致黄丘区地表的水蚀动力降低,含沙量降低则是地表物质补给困难的直接反映。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第1~4副区,要实现流域产沙模数≤1000 t/(km^2·a)的目标,林草有效覆盖率应达55%~65%以上,该阈值自东向西递增。对于黄土丘陵区的第5副区,当林草有效覆盖率Ve>45%~50%后,流域产沙量也趋于稳定,但因产沙机制特殊,即使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达到60%以上,仍难以基本遏制流域的产沙;而且,河(沟)床产沙占比越高,依靠林草植被改善而削减产沙的难度越大。该�
- 刘晓燕党素珍高云飞杨胜天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阈值
- 一种城市雨水除污集蓄系统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城市雨水除污集蓄系统,包括主渠道、集蓄渠道、分流渠道、闸门、闸门启闭桶、水窖和拦污栅,所述拦污栅设置在所述主渠道的进口端,所述主渠道在所述拦污栅的后面分为所述分流渠道和所述集蓄渠道,所述集蓄渠道上依次设...
- 张文鸽齐青青韩金旭杜凯蔡大应付新峰党素珍
- 文献传递
- 基于HIMS的黑河上游山区径流模拟与分析被引量:14
- 2012年
- 基于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构建了黑河上游山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取得了较高的模拟与验证精度,并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模拟分析黑河上游山区莺落峡水文站径流,结果表明:①HIMS在黑河上游山区具有适应性,日过程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Nash-Suttcliffe效率系数均达0.80,月过程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均高达0.97;②莺落峡站年径流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减少年径流量;③降水不变情景下,气温对不同月份径流量影响不同,气温降低2℃时会加剧径流年内分配不均的程度;而在气温不变的情景下,月径流量均随降水增加而增加,但径流量年内分配格局未受到降水变化的显著影响;④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年径流量差异明显,对年径流量最不利的气候变化情景是气温升高2℃,降水减少20%;最有利的情景是气温降低1℃,降水增加20%。
- 吴梦莹王中根党素珍
- 关键词:径流模拟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