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念祖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瘤
  • 3篇蛋白
  • 3篇蛋白酶
  • 3篇入路
  • 3篇组织蛋白
  • 3篇组织蛋白酶
  • 3篇组织蛋白酶B
  • 3篇外科
  • 3篇颅内
  • 3篇颅内动脉
  • 3篇颅内动脉瘤
  • 2篇凋亡
  • 2篇翼点
  • 2篇翼点入路
  • 2篇中动脉
  • 2篇手术
  • 2篇外科解剖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凋亡
  • 2篇显微外科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 3篇江西省儿童医...
  • 2篇常州市武进中...

作者

  • 10篇余念祖
  • 8篇吴瑜
  • 8篇赵宏祥
  • 6篇王中
  • 2篇周鹏
  • 2篇王中
  • 1篇杨明
  • 1篇邱文琪
  • 1篇李先文

传媒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实用临床医学...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中华中青年神...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影响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影响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冈素。方法回顾性研究51例破裂大脑中动脉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颅内血肿、动脉瘤破裂次数等可能影响预后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和颅内血肿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瘤的手术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和是否伴有颅内血肿可以粗略估预后。
赵宏祥王中吴瑜余念祖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瘤预后
组织蛋白酶B在人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B(CatB)在颅内动瘤内的表达情况,评估其对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以此揭示颅内动脉瘤可能形成的机制。方法以2006年11月至2009年2月的20例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内动脉瘤标本为研究对象,取脑外伤后内减压术切除的正常脑皮层动脉血管6例作为对照,通过透射电镜了解其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标本中CatB、仪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A)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表达,并对染色强度进行分级;通过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标本内的CatBmRNA表达。结果(1)免疫组化结果:动脉瘤组CatB、Caspase-3表达指数高于对照组,而动脉瘤组α-SMA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CatB与Caspase-3、α-SMA及动脉瘤的大小具有相关性(P〈0.01)。(2)Real—timePCR:CatBmRNA在颅内动脉瘤的表达为对照组的3.8倍(P〈0.01)。(3)透射电镜的观察:动脉瘤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明显减少,基质纤维断裂消失;部分血管平滑肌细胞核内见染色体边聚,核固缩,并有胞浆或胞核部分脱落或裂解成碎片,还有部分瘤壁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结论CatB可能参与了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生长。
余念祖王中赵宏祥吴瑜周鹏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组织蛋白酶B细胞凋亡
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1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测量第三间隙的数据,并探讨在不同角度下对基地动脉顶端分叉的暴露情况,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经翼点入路第三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基底动脉顶端等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经翼点入路第三间隙在一定的角度下,可以清晰暴露基底动脉顶端,但需要保护好穿动脉。
吴瑜王中赵宏祥余念祖
关键词:翼点入路显微外科解剖基底动脉
超早期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被引量:10
2009年
对62例高血压壳核出血患者超早期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术后24—48h复查CT示44例患者血肿清除量〉90%,18例患者血肿清除量〈70%。随访6—12个月,按照ADL分级评估预后,存活58例,其中Ⅰ级9例(15.5%),Ⅱ级22例(37.9%),Ⅲ级18例(31.0%),Ⅳ级6例(10.3%),Ⅴ级3例(5.2%)。死亡4例(6.5%)。Ⅰ-Ⅲ级为预后良好共49例,占79.03%。认为超早期经外侧裂入路显微手术能更好的保护脑组织和血管,减少神经功能缺失,是治疗高血压壳核出血行之有效的方法。
赵宏祥王中吴瑜余念祖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外侧裂入路外科手术
大脑中动脉M1段分叉部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分叉部的体表投影及不同头位下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的关系,为经侧裂入路手术提供空间量化参考数据。方法:在30侧(15例)用甲醛溶液固定的湿性成人头颅标本上,用红色乳胶灌注双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分别从左右翼点入路开颅,在标本上确定坐标轴,测量M1分叉部在此坐标系投影的数值。观测不同头位下M1分叉部和侧裂浅表静脉的关系,并测量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结果:M1分叉部投影左侧x值为(26.56±3.03)mm,y值为(46.71±4.24)mm;右侧x值为(27.03±2.92)mm,y值为(45.48±4.20)mm。在以x=25.0 mm、y=45.0 mm为圆心,10 mm为半径画成圆的范围内共有M1分叉部的投影27侧,占90.00%。尸头向对侧旋转30°时,M1分叉部均在侧裂浅表静脉的额侧,旋转60°时左侧4例、右侧5例M1分叉部位于侧裂浅表静脉的额侧,其余均在侧裂浅表静脉的下方。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垂直距离左侧为(14.60±2.27)mm,右侧为(15.03±2.36)mm。结论:M1段真正分叉总在岛阈的最高处,M1分叉部与侧裂浅表静脉之间的关系和头位密切相关。
赵宏祥王中吴瑜余念祖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显微解剖体表投影头位
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及并发症的防治
2009年
目的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疗经验及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对我科2005年12月至2008年10月间收治的158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行钻孔引流术,4例行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例因全身情况差而行保守治疗。共发生并发症22例,经积极处理均痊愈。结论简单的手术是治疗慢性硬膜血肿可靠、有效的手段。重视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余念祖王中赵宏祥吴瑜
关键词: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并发症
组织蛋白酶B在人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意义
王中余念祖赵宏祥吴瑜周鹏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2011年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脊髓栓系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的声像图进行总结分析,记录圆锥中心部位血流速度,对术前、术后脊髓末端血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15例患儿超声脊髓均显示低位,14例与MRI低位圆锥的定位及手术发现基本一致,超声显示低位圆锥位置符合率为93.3%。脊髓远端搏动消失,术前脊髓末端圆锥中心呈点状血流信号,流速为0.02~0.07m.s-1,术中解除栓系后,圆锥位置上升,术后脊髓末端圆锥中心呈短条状血流信号,流速为0.12~0.27m.s-1。手术前、后脊髓末端血流速度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在脊髓栓系综合征的诊断中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杨明李先文邱文琪余念祖
关键词:脊髓栓系综合征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
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目的:掌握经翼点入路1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在10例(2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测量第三间隙的数据,并探讨在不同角度下对基地动脉顶端分叉的暴露情况,进行显微解剖.结果:经...
吴瑜王中赵宏祥余念祖
关键词:显微外科解剖翼点入路基底动脉
文献传递
组织蛋白酶B在颅内动脉瘤瘤壁的表达及其对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IA)瘤壁的病理变化,检测组织蛋白酶B(CathepinBCatB)在颅内动瘤内的表达及其对瘤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揭示颅内动脉瘤可能形成的机制。 方法:以20例显微手术切除的颅内动...
余念祖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