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秋伶

作品数:20 被引量:116H指数:7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主题

  • 9篇棉花
  • 9篇基因
  • 3篇杂交
  • 3篇杂交棉
  • 3篇种子
  • 3篇转基因
  • 3篇胁迫
  • 3篇草甘膦
  • 2篇植物修复
  • 2篇石蒜
  • 2篇农杆菌
  • 2篇农杆菌介导
  • 2篇农杆菌介导转...
  • 2篇胚珠
  • 2篇谱图
  • 2篇种质
  • 2篇种质系
  • 2篇镉胁迫
  • 2篇相关系数
  • 2篇离体培养

机构

  • 16篇浙江大学
  • 4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作者

  • 20篇何秋伶
  • 16篇祝水金
  • 16篇陈进红
  • 3篇孙英超
  • 3篇余恩
  • 3篇刘天雄
  • 2篇陈英
  • 2篇潘晶晶
  • 2篇梅磊
  • 2篇黄敏仁
  • 2篇王安可
  • 2篇欧婷
  • 2篇蔡芸菲
  • 2篇李玲
  • 2篇叶春燕
  • 2篇陈悦
  • 1篇王明庥
  • 1篇戴咏梅
  • 1篇黄洁琼
  • 1篇杨春霞

传媒

  • 8篇棉花学报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科技通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基于转基因抗草甘膦杂交棉花的化学杀雄制种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转基因抗草甘膦杂交棉花的新型化学杀雄制种方法。本方法适合于以转EPSPS-G6基因的转基因抗甘膦除草剂陆地棉种质系为母本,另一陆地棉品种或种质系为父本配制的杂交棉组合。选择隔离条件良好的适合于棉花生长...
祝水金梅磊陈进红何秋伶刘天雄叶春燕
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以中棉所49、珂字棉201和YZ—1为受体材料,通过对培养基草甘膦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和浓度、共培养时间以及恢复培养条件等因素的优化,建立了基于抗草甘膦基因的棉花茎尖农杆菌转化技术体系,并将抗草甘膦基因(EPSPS-G6)导入3个受体材料,获得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植株。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于棉花茎尖农杆菌介导的草甘膦筛选浓度为10mg·L^-1;茎尖转化体系为农杆菌菌液0D。为0.9~1.0,侵染时间为20min,共培养时闻为48h,选用SH培养基并加入适量活性炭(0.5g·L^-1)作为恢复培养基。用本研究创制的转化技术体系,转化处理3个陆地棉受体360个茎尖,共获得60株抗性再生植株,经PCR检测,获得阳性抗性植株26株,移栽成活23株。以茎尖外植体数计算,本体系的转化成功率6.4%。该转化体系适合于转化抗草甘膦基因或以抗草甘膦基因为筛选基因的外源基因,具有转化频率高、嵌合体少、转化周期短等优点。
欧婷何秋伶陈进红祝水金
关键词:农杆菌棉花茎尖草甘膦
棉酚旋光体柱前衍生化-HPLC分析与4个栽培棉种之间棉酚含量比较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2%D-氨基丙醇+10%冰醋酸+88%乙腈作为棉酚提取和衍生化试剂对消旋棉酚和棉花样品进行热衍生化处理,用C18色谱柱和乙腈流动相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该方法色谱结果表现为主峰清晰而杂峰少,左右旋棉酚出峰时间相差7 min,实验精度良好。用该方法对4个栽培种的25份材料的种仁和幼苗的根、茎、叶的左右旋棉酚含量进行了系统的检测。结果表明,海岛棉的种子和根系的总棉酚含量最高,其次是陆地棉;2个二倍体栽培棉种的种子和根系的总棉酚显著低于四倍体棉种,而2个二倍体栽培棉种的叶片总棉酚含量显著高于四倍体棉种。大多参试材料的种子和幼苗各部位的左右旋棉酚含量均有差异,其中海岛棉的左旋棉酚含量略高于右旋棉酚,陆地棉的右旋棉酚含量略高于左旋棉酚,而2个二倍体棉种的左旋棉酚只占总棉酚的1/3。无色素腺体棉的种仁和叶片中总棉酚含量极低,并以左旋棉酚为主,其种仁中只有左旋棉酚而无右旋棉酚;茎秆中总棉酚含量以及左右旋棉酚比例与一般有色素腺体常规棉相似,但根系中的总棉酚含量显著高于对应的有色素腺体棉,却以右旋棉酚为主。
刘慧季灵艳陈悦何秋伶陈进红祝水金
关键词:左旋棉酚
3个陆地棉种质(系)重金属镉的积累、转运和富集特性分析被引量:37
2012年
以2个转基因陆地棉种质系(ZD-90和SGK3)和陆地棉标准系TM-1为材料,于2009-2010年进行盆栽试验,对镉胁迫下棉花植株不同器官镉的累积、转运和富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棉花种质(系)不同器官镉的累积量随镉胁迫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纤维中镉累积量最低,叶柄中镉累积量最高;营养器官镉累积量远高于种子和纤维。各器官累积镉能力的顺序为:纤维<种仁<棉子壳<根<叶片<茎秆<铃壳<叶柄。3个棉花种质(系)各器官的镉转运能力和富集系数与镉累积能力顺序一致,但品种间有显著差异,SGK3和ZD-90的镉累积能力和镉富集系数高于TM-1。棉花具有较强的吸收、转运和聚集重金属镉的能力,体内存在较好的镉运输机制,具备作为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可以作为超富集植物来治理土壤镉污染。
李玲陈进红何秋伶祝水金
关键词:棉花镉胁迫植物修复
培养基、胚龄和激素配比对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纤维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为建立适合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纤维生长发育的实验体系,以中棉所49为材料,比较研究了培养基类型、激素种类和配比、胚龄等因素对棉花胚珠培养纤维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的基因型差异。结果表明:BT基本培养基较适合于棉花胚珠离体培养;液体培养和固体培养均能诱导棉花离体胚珠产生纤维,但液体培养效果优于固体培养;开花前后的胚珠均能诱导离体纤维的生长,但以开花当天的胚珠为外植体的效果最好。外源激素对于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纤维生长是必不可少的,GA3、IAA、NAA、Ethylene和BR均促进离体培养胚珠纤维的生长,且GA3效果最好;2种激素配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激素处理,其中5.0μmol.L-1I-AA+5.0μmol.L-1GA3激素配比效果最佳。棉花胚珠离体培养的纤维生长发育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棉花基因型的最适激素种类及配比具有一定的差异。
叶春燕欧婷陈进红何秋伶祝水金
关键词:棉花胚珠培养激素
一种棉籽粉中铬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棉籽粉中铬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制备在不同地区种植的不同种类的棉籽粉样本,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棉籽粉样本的光谱,在全光谱范围内采用全交叉验证构建PLS模型,再采用八种预处理方法对PLS模型进行分析;以预测相...
祝水金余恩陈进红何秋伶李诚赵茹冰
不同脂肪酸种类及浓度对棉纤维分化发育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以陆地棉标准系TM-1为材料,利用棉花胚珠离体培养技术并结合对纤维分化发育状态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豆蔻酸(C14)、棕榈酸(C16)、硬脂酸(C18)、油酸(C18:1)、亚油酸(C18:2)、花生酸(C20)、山嵛酸(C22)、木蜡酸(C24)等不同链长脂肪酸以及不同浓度棕榈酸对棉纤维分化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离体培养基中添加棕榈酸(C16)对棉纤维的分化发育及伸长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培养基中添加5.0μmol/L棕榈酸纤维的伸长最明显,其纤维平均长度为1.086mm,比对照增加53.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而棕榈酸浓度过高则抑制纤维的伸长;木蜡酸(C24)对纤维伸长也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纤维平均长度比对照增加21.9%(P<0.05);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在5.0μmol/L棕榈酸处理下胚珠表面光滑且突起多、密,分布均匀;添加硬脂酸、油酸或山嵛酸的处理几乎没有出现突起.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棉花胚珠离体培养中促进纤维分化发育的棕榈酸适宜浓度为5.0μmol/L.
孙英超刘伟何秋伶祝水金陈进红
关键词:陆地棉胚珠离体培养脂肪酸棕榈酸
腐胺引发对2个转基因抗虫杂交棉耐盐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以转基因抗虫杂交种慈抗杂3号和浙杂14为材料,研究了棉花种子不同浓度腐胺引发对于转基因抗虫杂交种在0.5%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出苗、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腐胺引发处理可以显著地提高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种子在盐胁迫条件下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田间出苗率,显著降低平均发芽时间。在含有0.5%盐的沿海滩涂地上,腐胺引发处理后的单株铃数、铃重和衣分无显著差异,但最后的皮棉产量却有显著增加,并可提高纤维的马克隆值和比强度。腐胺处理对非盐胁迫条件下的幼苗体内的SOD活力、POD活力和MD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在盐胁迫条件下可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幼苗的体内的SOD与POD活力,显著减少MDA的积累。
刘天雄陈进红何秋伶祝水金
关键词:棉花腐胺盐胁迫发芽
植物I型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4年
综合分析植物Kennedy途径中最后一步的反应酶/限速酶——I型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1亚型)的种类、结构、对底物的亲和性和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特点,重点综述DGAT1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并就深入开展植物DGTA1的研究提出建议。
王安可孙英超何秋伶潘晶晶李书霞祝水金陈进红
关键词:植物生长发育
长筒石蒜花色变异的分子基础
长筒石蒜/(L. longituba/)为我国所特有,长筒石蒜种内花色花型变异最为丰富,这为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奠定了基础。 本研究以长筒石蒜花瓣为材料,对长筒石蒜花色变异的分子基础进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
何秋伶
关键词:长筒石蒜花色苷ESTS甲基化基因组大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