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卫红

作品数:73 被引量:63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2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7篇天文地球
  • 22篇生物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7篇地层
  • 16篇二叠纪
  • 13篇放射虫
  • 12篇地层学
  • 11篇动物群
  • 11篇盆地
  • 9篇腕足
  • 8篇三叠
  • 8篇二叠纪末
  • 7篇地质
  • 7篇深水相
  • 7篇生物地层
  • 7篇中生代
  • 7篇腕足类
  • 6篇剖面
  • 6篇陆块
  • 6篇二叠统
  • 6篇二叠系-三叠...
  • 5篇三叠纪
  • 5篇上二叠统

机构

  • 67篇中国地质大学
  • 15篇中国地质调查...
  • 8篇南京地质矿产...
  • 5篇成都地质矿产...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江西师范大学
  • 2篇宜昌地质矿产...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科学院南...
  • 2篇西安地质矿产...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 1篇东华理工大学
  • 1篇天津地质矿产...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沈阳地质矿产...
  • 1篇广西区域地质...

作者

  • 73篇何卫红
  • 32篇张克信
  • 19篇徐亚东
  • 11篇寇晓虎
  • 11篇宋博文
  • 9篇骆满生
  • 9篇顾松竹
  • 9篇冯庆来
  • 8篇张宗言
  • 8篇张阳
  • 8篇吴顺宝
  • 8篇于洋
  • 7篇杨廷禄
  • 6篇潘桂棠
  • 6篇童金南
  • 6篇卜建军
  • 5篇乐明亮
  • 5篇蒙有言
  • 5篇邢光福
  • 5篇张智勇

传媒

  • 14篇地球科学(中...
  • 8篇地质科技情报
  • 7篇地球科学
  • 4篇地层学杂志
  • 3篇微体古生物学...
  • 2篇地质通报
  • 2篇华南地质
  • 2篇第四届全国地...
  • 2篇中国古生物学...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古生物学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与资源
  • 1篇江苏地质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华南地质与矿...
  • 1篇中国地质教育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9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4篇2015
  • 8篇2014
  • 7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7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7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古生物学教学和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学科。它是一门传统的理科基础学科,是地质学的基础支柱学科之一,也为包括生物学在内的其他涉及地球和生命历史的学科提供知识基础和信息参考。正是由于古生物学的这种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在...
童金南何卫红林启祥
关键词:古生物学教学改革
扬子海盆中部晚奥陶世五峰期海平面变化被引量:12
2003年
通过稀土元素和稳定同位素变化分析以及生物的丰度、分异度变化、生态位更替的讨论 ,认为三峡地区 (扬子海盆中部 )晚奥陶世五峰期海平面由上升到下降 ,其中经历了 5次海平面波动。
何卫红汪啸风卜建军
关键词:晚奥陶世海平面变化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五峰期碳同位素
地质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方法改革和完善——以2010年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为例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类专业学生一年级学期末进行的野外地质入门实践教学。长期以来我校的野外实践教学成绩评定体系十分强调最终实习报告的编写,注重学生综合分析地质现象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然而,由于一年级学...
王家生龚一鸣顾松竹何卫红
华南乐平统放射虫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
以Albaillella分子的地层分布为基础,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地层中已经建立5个放射虫化石带,自下而上分别为:Albaillella cavitata带、Albaillella levis带、Albaillella ex...
冯庆来吴俊张磊张宁顾松竹何卫红
关键词:生物地层学上二叠统
江苏省江都市大桥镇ZKA4钻孔第四纪孢粉组合及其环境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本文依据江苏省江都市大桥镇第四系钻孔(ZKA4)中孢粉的分布,自下至上划分了11个孢粉组合:1.Betula-Ulmus-Artemisia,2.Ulmus-Chenopodiaceae-Quercus,3.Artemisia-Gramineae-Quercus,4.Liquidambar-Polypodiaceae-Ulmus,5.Pinus-Quercus-Betula-Juglans,6.Quercus-Juglans-Artemisia,7.Quercus-Polygonum-JuglansCarya,8.Betula-Gramineae-Artemisia,9.Quercus-Polypodiaceae,10.Podocarpus-Triorites-Polypodiaceae,11.Pinus-Podocarpus-Juglans-Pterocarya。依据孢粉组合,识别出更新世以来七个气候冷暖变化阶段。孢粉组合1为常绿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气候以冷干为主,向上气候回暖;孢粉组合2为高寒灌丛—落叶针阔叶混交林,以冷干为主;孢粉组合3为草本—落叶针阔叶混交林,较前一阶段气候变暖,偏暖干;孢粉组合4-5以落叶阔叶为主,整体上以变暖为主;孢粉组合6-7为落叶针阔叶混交林,整体气候为暖湿,早期略干;孢粉组合8-9为以针叶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气候温凉偏湿;孢粉组合10-11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以湿暖为主。
张宗言于俊杰蒋仁韩芳柯学徐亚东何卫红
关键词:孢粉组合第四纪气候变化
前中生代海南岛与华夏、扬子陆块的关系——来自海南岛下二叠统峨查组碎屑锆石年龄的信息被引量:1
2019年
海南地块的亲缘性质归属一直存在分歧。选择海南东方市江边乡白查村峨查组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获得年龄为635~1814Ma,具4个年龄峰值,分别为1700Ma、1580Ma、1073Ma和680Ma,记录了哥伦比亚(1700Ma和1580Ma)、罗迪尼亚(1073Ma)和泛非(680Ma)三大地质事件。1700Ma、1580Ma和1073Ma三个峰值可与南极洲、越南SongHien、华夏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东南缘同期的碎屑锆石U-Pb年龄峰值对比,说明海南地块在中元古代与南极洲、越南、华夏和扬子陆块东南缘共同经历了哥伦比亚和格林威尔(罗迪尼亚)造山事件。1700Ma和1580Ma的峰值虽然在扬子陆块东南缘有弱的显示,但在扬子陆块内部基本没有该年龄峰值的报道,680Ma峰值在扬子陆块未出现,说明中—新元古代海南地块与扬子陆块之间相距较远,而与华夏、越南和南极洲较近。
张宗言柯学卜建军周进波何卫红
关键词:碎屑锆石U-PB年龄下二叠统扬子陆块
腕足类新戟贝(Neochonetes)属与特提斯戟贝(Tethyochonetes)属的鉴定特征及其比较
2013年
Neochonetes(新戟贝)和Tethyochonetes(特提斯戟贝)是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剖面常见的腕足类化石,对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一重大地质历史转折期的古生态和古环境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它们在外部形态上十分相似,给鉴定工作带来难度。通过对中寨剖面所产该2属化石的详细观察、度量、描述、鉴定、统计与对比,从壳形、壳饰、外部和内部构造等几个方面阐述了Neochonetes和Tethyochonetes的异同。此外,在对所采标本进行分类整理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这2个属较多地出现在长兴阶粉砂质泥岩和硅质泥岩相中,且其时代与岩相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吴会婷胡飞何卫红杨廷禄李省晔滕霏乐明亮
关键词:腕足类
华南二叠纪腕足长身贝类的形态演化规律被引量:3
2008年
通过对华南二叠纪腕足类壳饰的研究和个体大小的统计分析表明,长身贝类的形态演化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规律:从乌拉尔世(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同心饰或放射饰较强的种(类型3)所占的百分比呈现先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与此同时,同心饰或放射饰较弱的种(类型2)所占的百分比呈现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从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到长兴期,同心饰或放射饰较强以及较弱的种所占的百分比均呈增加的趋势.从乌拉尔世到晚二叠世长兴期壳刺发育的种(类型4)所占的百分比一直保持减小的趋势.从吴家坪期到长兴期(包括过渡层)部分种表现出壳体小型化的趋势.二叠纪长身贝类壳饰和个体大小的演化规律与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前以及绝灭过程中的贫氧、食物短缺、海平面变化以及底质的变化相关.
张阳何卫红
关键词:腕足类二叠纪
青藏高原冈底斯带中部朱诺地区林子宗群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55
2010年
林子宗火山岩是发育在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带的古近纪火山岩,被认为代表了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结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的产物,其确切的时代对于限制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对冈底斯带中部朱诺地区的林子宗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和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获得的林子宗火山岩的典中组、年波组和帕那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64.8±1.6Ma、59.7±1.8Ma和48.9±0.8Ma.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结果表明,朱诺地区各组特征与区域上特征相似,其中典中组和年波组火山岩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岛弧火山岩特点;帕那组出现大量的钾玄岩,属于同碰撞火山岩.证明前人提出的雅鲁藏布江地区洋盆闭合和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时间为50Ma左右的观点.
梁银平朱杰次邛何卫红张克信
关键词:地球化学
洋板块地层在造山带构造-地层区划中的应用被引量:14
2020年
自元古宙以来地球表面洋陆位置不断变化,洋的面积总比陆地面积大.分布于大陆造山带区的古缝合带是古大洋或古大陆边缘小洋盆消亡的残迹,是洋板块地层研究的主要对象.针对占中国陆域3/5面积的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分布区,提出一级(称"构造-地层大区")和二级(称"构造-地层区")构造-地层的区划准则.将洋板块地层分为对接带型和叠接带型两大类,分别对应于构造-地层大区和构造地层区.对接带型以含N-MORB型蛇绿岩为标志,是古大洋消亡的残迹;叠接带型以含SSZ型蛇绿岩为标志,是古大陆边缘小洋盆消亡的残迹.对接带内的洋脊(蛇绿岩)、洋岛海山、洋内弧等亚型建造因卷入俯冲带内被肢解,多数呈残缺不全的岩块包裹在强烈构造剪切形变的远洋细碎屑和海沟浊积岩建造(称为基质)之中,呈俯冲增生杂岩带展布,对应于构造-地层区;对某些形体巨大的亚类(巨大的洋岛海山、裂离地块、大面积的深海平原硅质岩等建造),进入海沟俯冲带内很难被完全肢解,呈逆(仰)冲地质体大面积分布,可归为构造-地层区.叠接带型可进一步划分出与弧前盆地、火山弧(含弧间和弧背盆地建造)和弧后盆地等二级构造-地层区划单元.
张克信何卫红J.S Jin.王嘉轩徐亚东张雄华于洋林启祥骆满生季军良宋博文寇晓虎韩风禄
关键词:构造地质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