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清 作品数:14 被引量:105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更多>>
1980~2017年四川盆地寒潮及其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8 2020年 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V3.0)"1980~2017年的地面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按照四川盆地寒潮业务标准统计分析了38年四川盆地出现的77次区域寒潮特征及其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近38年四川盆地区域寒潮频次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增速为0.18次/10a,而强度呈显著增强趋势,增速为1.14℃/10a;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表现为弱的升高趋势,且冬季比春、秋季升温趋势显著。寒潮天气过程中24h内主要表现为最高气温的下降,最低气温普遍下降不明显且近50%的站点趋于上升;最高气温累计降幅,春、秋季明显大于冬季,而最低气温累计降幅季节差异不大。给出72h气温累计变化趋势,类同24h。 肖红茹 龙柯吉 伍清 蒋兴文关键词:四川盆地 寒潮 频次 气温变化 基于CMIP5资料的西南地区2020—2050年气温多模式集合预估 被引量:13 2018年 利用1961—2005年西南地区2 m气温的观测资料及同期CMIP5的11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的历史模拟数据,对比分析模式模拟、统计降尺度方法模拟、多模式集合模拟、统计降尺度和多模式集合相结合方法模拟的西南地区及不同分区气温误差。结果表明统计降尺度方法和多模式集合方法都能有效降低模拟误差,多模式集合的模拟误差相对较小。选取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RCP4. 5中等偏低辐射强迫情景下2020—2050年西南地区2 m气温的变化,发现2020—2050年西南地区年平均及四季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冬季气温增幅相对较高,夏季相对较低;气温增幅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102°E以西,较低的区域位于四川西南部和云南西北部交界处。 伍清 蒋兴文 谢洁 朱桦CMIP5模式对西南地区气温的模拟能力评估 被引量:22 2017年 利用1961—2005年西南地区(四川、贵州、云南、重庆)115个站点的地表气温观测资料以及国际耦合模式比较第五阶段(CMIP5)的历史模拟试验数据,从气温增暖强度、年代际变化和突变三个角度,评估了40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西南地区地表气温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大部分模式能模拟出近45年来西南地区不同分区年平均气温的显著升高趋势,但仅6个模式能较好的模拟出地表气温增温幅度的海拔依赖性特征。海拔较低的四川盆地、重庆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后期呈降温趋势,80年代末开始升温,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一个相对较冷的时期,10个模式能模拟出这种降温趋势,其中3个模式模拟降温趋势、年代际偏冷时间与观测结果最为接近,模拟效果较好。所有模式均不能模拟出气温的突变特征。总体来说,对西南地区气温变化模拟相对较好的模式有ACCESS1.0、CESM 1-WACCM、CM CC-CM S、GFDL-CM 2.1、GISS-E2-R-CC、M RI-ESM 1、Nor ESM 1-M E,其中,模拟效果最好的模式为ACCESS1.0。 伍清 蒋兴文 谢洁关键词:地表气温 中国西南夏季降水预测的统计降尺度建模分析 被引量:14 2019年 利用BP-CCA方法并结合当前国际先进气候预测模式结果,探讨了如何建立对西南夏季降水具有较高预测技巧的统计降尺度模型及其可预报性来源。结果表明,将热带区域海表温度作为预测因子的降尺度模型的预测能力优于亚洲区域和热带区域500 h Pa位势高度作为预测因子的模型。对模型可预报性来源的分析表明,热带区域海表温度作为预测因子的降尺度模型的预测能力年与年之间的差异主要受热带海表温度EOF第二模态的影响。该模态表现为在热带东南印度洋及西太平洋区域有正载荷值,而在热带中东太平洋区域有负载荷中心,其与影响西南夏季降水的菲律宾和海洋大陆西部对流有较好的相关,并且ECMWF和NCEP业务气候预测模式对其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舒建川 蒋兴文 黄小梅 伍清关键词:热带海温 气候模式 基于TIGGE资料的四川盆地暴雨中期预报性能评估 2024年 选取2007—2019年6—8月四川盆地气象观测站点逐时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ECMWF模式00时起报1~10 d累计降水预报资料,在评估ECMWF模式对四川盆地总降水量、暴雨累计降水量、暴雨日数、暴雨强度预报能力的基础上,基于降水观测资料挑选出170个四川盆地暴雨个例,采用K-means均值聚类法对其500 hPa位势高度场进行客观分型,将四川盆地暴雨分为3型并计算其TS评分,初步分析了造成各类暴雨可预报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1)ECMWF模式预报的四川盆地总降水量偏多,暴雨累计降水量和暴雨日数偏少,暴雨强度偏弱;随预报时效增加,总降水量、暴雨累计降水量、暴雨日数逐渐增多,暴雨强度无明显的变化趋势。模式对中小雨量级降水空报较多,暴雨量级降水存在漏报,暴雨累计降水量大值中心主要是降水频次较多所致,而非较大降水强度。(2)四川盆地暴雨可分为全盆型、盆东型和盆西型。全盆型和盆东型暴雨最优预报时效为1~4 d,盆西型为1~3 d;1~10 d预报时效内,全盆型和盆东型暴雨TS评分最低时段分别为6~7 d,盆西型为4~5 d;6~8 d预报时效内,盆西型暴雨预报效果最好;全盆型TS评分整体上高于盆东型。(3)四川盆地500 hPa环流形势和850 hPa风场、比湿预报优劣与TS评分高低关系较为密切,可能是影响四川盆地暴雨预报的主要因子。 伍清 李英关键词:四川盆地 暴雨 客观分型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南海冷涌事件影响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2 2017年 利用大气环流模式NCAR CAM3,通过比较敏感性试验与控制试验的结果,讨论青藏高原大地形高度对南海北部冷涌事件及环流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地形的绕流作用对阿留申低压和东亚大槽的产生有着重要作用,当大地形不存在时,两者消失。地形高度变化对大陆冷高压的强度有影响,随着地形高度的降低大陆冷高压强度减弱。即大地形对中高纬行星尺度平均槽脊具有重要作用,地形高度降低会导致中高纬环流经向度减小,不利于冷空气南下,从而影响冷涌事件的强度和发生频率。当地形高度减半时,由于大陆东部地势相对平坦,南海北部北风强度增加,使得南海北部冷涌的出现频率略有增加。当无地形存在时,由于无青藏高原大地形的存在,使得东亚中高纬环流的经向度显著减小,冷空气南下活动明显减弱;同时没有大地形激发冷锋后的Kelvin波向南运动,导致南海北部北风强度减弱,南海北部冷涌的出现频率也显著减少。 张玲 智协飞 伍清关键词:大地形 基于IPCC-AR4模式资料的地面气温超级集合预测 被引量:27 2010年 利用参与IPCC-AR4的8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对20世纪气候模拟情景下地面气温的模拟结果,对其进行多模式集成处理。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全球气候系统模式在各种能源之间的平衡(A1B)情景下2010—2030年的地面气温进行多模式超级集合预测。结果发现,8个全球气候系统模式模拟的地面温度均方根误差都比多模式简单集合平均的大。超级集合相对于各个模式及简单集合平均的模拟效果更好,其均方根误差比最好的模式误差减小了1.3℃。在A1B情景下,超级集合预测未来20 a北半球平均地面气温将普遍升高,大洋上的增温幅度比陆地上小。中国东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新疆大部未来20 a气温将明显升高,内蒙东部和辽宁西部最高升温可达2.0~2.4℃,其余地区升温在2.0℃以内。 智协飞 伍清 白永清 祁海霞关键词:地面气温 SRES 近44年青藏高原东部积雪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雪和气温的关系 被引量:10 2016年 选取青藏高原东部地区1967~2010年61个测站的积雪数据,分析比较了整年和不同季节高原积雪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降雪和气温的关系,结果表明:除了秋季以外,高原东部积雪表现出"少雪-多雪-少雪"的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80年代末发生的由少到多突变仅在冬季积雪中表现显著,20世纪末发生的由多到少突变在冬春两季积雪中均表现显著;降雪和气温的变化是影响高原东部积雪的重要因素,降雪变化的影响更加显著,尤其是秋季降雪;在冬春季降雪偏多时段,降雪的变化主导着积雪的变化;在冬春季降雪偏少时段,气温变化的影响增大,某些时段会超过降雪,甚至达到主导积雪变化的程度。 胡豪然 伍清关键词:青藏高原 积雪 降雪 气温 年代际变化 基于混合学习原理构建的混合培训模式探索 被引量:1 2009年 本文基于混合学习原理,在调研国内外混合培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有机整合传统面授培训和在线培训的优势,从培训前期工作、培训实施、培训结果测评方面构建高效的混合培训模式,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培训绩效的目的,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王勇 智协飞 伍清基于频率匹配法的SWC-WARMS模式降水订正试验 被引量:5 2021年 基于西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SWC-WARMS)2019年5~8月00时起报的24h累计降水预报资料和四川省气象站点降水观测资料,采用频率匹配法对6月1日~8月31日降水预报值进行了偏差订正。结果表明:模式预报的24h累计降水量总体为湿偏差;订正后降水量平均绝对误差减小;大雨和暴雨的偏差评分提高;小雨、中雨、大雨的TS评分提高,暴雨TS评分降低;各量级的空报率均有所降低,小雨和中雨漏报率减小,大雨和暴雨漏报率增大,尤其是暴雨漏报率显著增加;当模式对暴雨降水落区预报较好(差)时,频率匹配订正能提高(降低)TS评分。 伍清 李英关键词:降水 偏差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