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建伟
- 作品数:95 被引量:383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测试孔径对多孔炭吸附有机物分子效能影响的方法和模型
- 本发明主要关于测试孔径对多孔炭吸附有机物分子效能影响的方法和模型,方法包括:取不同孔径的多孔炭清洗并干燥后密封保存;配制待吸附有机物的超纯水均匀溶液;以多孔炭对有机物溶液进行充分吸附;将吸附后的多孔炭抽滤并干燥后密封保存...
- 高迎新刘芷源于建伟杨敏
- 滤池过滤周期显著缩短原因解析与控制对策被引量:1
- 2010年
- 针对某水厂频繁出现的滤池过滤周期缩短、反冲洗效果变差、正常生产运行受到严重影响等问题,从水源、堵塞物成分以及水厂工艺运行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初步探明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水厂工艺进行了调整混凝剂种类和投加量、投加高岭土增加原水浊度以改善滤池运行效果的试验,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今后水厂的运行以及此类问题的应对提供依据。
- 张冰心徐小兰张君枝于建伟
- 关键词:滤池高分子聚合物藻类
- 某水源水库嗅味来源及潜在产嗅藻分布特征解析被引量:1
- 2020年
- 华东地区某水源水库近年来出现季节性嗅味问题。为解析嗅味产生来源及其成因,于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对该水库上游以及库内水体进行长期监测。监测结果表明,2-甲基异莰醇(2-MIB)是主要的土霉味致嗅物质,伪鱼腥藻是该水库潜在产嗅藻种,且其主要为外源输入。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伪鱼腥藻的生长与水温及水下光照(透明度、浊度)等有关。为进一步解析水下光照因素驱动下伪鱼腥藻在水库水体中的分布特征,在水库高嗅期间开展了72 h连续监测,重点分析了伪鱼腥藻昼夜与垂向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08:00,伪鱼腥藻往表层迁移,在10:00—14:00,表层密度达到最高值,白天在水体中呈现明显的垂向迁移特征,而夜晚在水体中各层的分布无明显变化,这进一步说明水下光照对伪鱼腥藻生长的重要性。以上结果进一步提升了对实际水体中伪鱼腥藻分布规律的认识,可为水源地中伪鱼腥藻导致的嗅味问题提供借鉴。
- 陈志文徐亚楠苏命侯伟昳徐晓庆于建伟贾泽宇杨敏
- 关键词:2-甲基异莰醇垂向分布饮用水
- HS-SPME-GC-MS/MS测定16种硫醚类嗅味物质被引量:5
- 2022年
- 针对可导致饮用水中腥臭味/沼泽味/腐败味的硫醚类物质,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联用,建立了可同时快速分析水中16种硫醚类嗅味物质的方法。对萃取纤维类型、盐浓度、萃取温度、萃取和解吸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的最佳顶空固相微萃取条件为:水样加入20%NaCl,采用DVB/PDMS/Carbon WR萃取纤维于45℃条件下萃取30 min,在250℃条件下解吸180 s。16种硫醚的标准曲线具有较好的线性(R2>0.99),检出限为0.2~2.9 ng/L,超纯水和原水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0.4%~105.4%和78.3%~108.2%,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7%~13.4%和1.6%~14.1%,可满足饮用水及水源中硫醚类嗅味物质的快速检测。采用该方法对三个水厂的原水进行了分析,有二甲基二硫醚(4.2~45.3 ng/L)、二甲基三硫醚(1.9~6.1 ng/L)和二乙基二硫醚(N.D.~1.5 ng/L)检出,值得关注。
- 郭巧媛王春苗孙道林郭庆园苏命杨敏杨敏
- 关键词:嗅味物质硫醚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 饮用水中典型致臭物质的检测及其应急控制研究
-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D)对水中典型土霉味物质MIB和Geosmin进行了检测,优化了分析条件.同时对预氯化和不同粉末活性炭(PAC)对原水中MIB和Geosmin的去除情况进行了...
- 于建伟杨敏张昱王东升裴义山郭召海张春雷顾军农
- 关键词:饮用水预氯化粉末活性炭
- 文献传递
- 长距离调水水源中溶解性有机物特征及消毒副产物生成势的变化解析
- 2024年
- 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是消毒副产物的重要前体物,本研究考察了季节变化对长距离输水干渠中DOM特征及消毒副产物生成势(disinfection by-products formation potential, DBPsFP)的影响。发现类芳香蛋白和类富里酸是主要荧光类物质,而夏季类可溶性微生物产物组分的比例显著上升,且自生源指标表明夏季样本具有更强的内源特性。体积排阻色谱耦合有机碳检测器(high-performance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an organic carbon detector, HPSEC-OCD)分析显示输水过程中水质稳定,腐殖质(humic substances, HS)组分在总有机碳中所占比例超过60%,而分子质量大于20 kDa的生物大分子聚合体(biopolymers, BP)在夏季有所增加。不同季节DOM的氯反应活性也不同,夏季反应性更强,导致更高的DBPsFP。夏季温度升高,间接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和微生物活动,进而改变了DOM的组成结构和反应性。此外,由于HPSEC-OCD几乎可以表征所有类型的有机碳,因此它所表征的组分与DBPsFP的相关性更好,其中三卤甲烷生成势与BP组分呈高度正相关,卤乙酸生成势则与HS组分关联更紧密。了解DOM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DBPsFP的相互关系,将有助于更好地优化水处理方法以获得更稳定的水质。
- 付蔚梁建奎吴胜念李珏纯季闻翔董慧峪于建伟张洪刚张颖苗钦奎强志民
- 关键词:溶解有机物三维荧光光谱
- 微污染江河原水高效净化关键技术与示范被引量:2
- 2013年
- 以去除水中微量有机物和改善异臭味为目标,通过臭氧—活性炭功能强化和紫外线组合消毒关键技术在水厂的集成应用,保证出厂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同时,开展若干高级氧化技术的中试研究,为其在上海的应用奠定基础,对污染较严重的黄浦江原水提供可供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针对长江陈行水库原水开展若干深度处理的中试对比研究,解决季节性的污染问题,为长江原水提供经济适用的深度处理技术方案;通过粉末活性炭和膜组合工艺的应用,为其推广和水厂技术升级改造提供可供借鉴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 张东戴婕任汉文于建伟童俊陈洪斌
- 关键词:异臭味溴酸盐水专项
- 饮用水处理中臭氧化副产物生成与控制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以含溴黄河水为水源,利用中试连续实验,评价臭氧-生物活性炭(O3-BAC)深度处理工艺对COD(Mn)及嗅味的去除效果,重点研究了臭氧氧化过程中溴酸盐、甲醛等副产物的生成与控制效果。研究发现,O3-BAC工艺能有效降低COD(Mn)和嗅阈值(TON),在不同水质条件下,臭氧量为2.0 mg/L时溴酸盐的生成量存在超标风险(10μg/L),且导致甲醛大量生成,为29.07μg/L。投加过氧化氢能够有效控制溴酸盐,当氧消耗量为3.0 mg/L以下时,H2O2为2.0-3.0 mg/L能将溴酸盐控制在标准内,投加H2O2对甲醛生成产生一定影响,随着H2O2投加量增加,甲醛生成量先增加后又有所降低。
- 王永京杨凯于建伟韩珀沙净李涛
- 关键词:臭氧-生物活性炭溴酸盐甲醛过氧化氢
- 饮用水中典型嗅味问题及其研究进展被引量:18
- 2020年
- 嗅味是评价饮用水水质的最直观指标之一,有效识别饮用水中的嗅味、解析嗅味产生原因以及控制嗅味,对供水行业的水质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饮用水中常见的嗅味类型、产生原因以及针对性的控制技术进行了总结,全面阐述了从源头到龙头过程中土霉味、腥臭味、化学味等嗅味的产生条件以及吸附、氧化、生物降解等去除技术,旨在为供水行业内饮用水嗅味预判、干预和控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郭庆园王春苗于建伟丁成丁成陈天明李朝霞马卫星马卫星
- 关键词:饮用水腥臭味鱼腥味嗅味物质
- 应用感官指数和健康指数评价生活饮用水水质被引量:10
- 2018年
- 生活饮用水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公众对生活饮用水的安全性及品质日益关注。饮用水的感官性状作为公众判定水质安全性的最直观指标,直接影响人们的使用意愿。以北方某城市生活饮用水为例,应用感官指数和健康指数评价其水质。结果表明,该市供水水质能够达到安全饮用标准,但感官品质和健康水平有待提升。适当的硬度和较低的硫酸盐含量是健康、美味饮用水的有益特征。
- 李洁李红岩王新郑蓓于建伟
-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感官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