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曼
- 作品数:27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JAK2突变的研究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研究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特性,检测其BMSC是否存在JAK2基因突变。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健康志愿者和初诊MPN患者BMSC,光学显微镜下行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鉴定BMSC表面标志;检测BMSC成脂、成骨、成软骨分化能力;检测MPN患者BMSC以及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是否存在JAK2V617F、JAK2基因12号外显子(JAK2exon12)突变。结果MPN患者的BMsc细胞形态、表面标志、分化能力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检测到2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17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及1例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V617F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检测到2例PV和1例ET患者外周血(或骨髓)标本存在JAK2exon12突变,但未发现其BMSC存在该突变。结论MPN患者BMSC与健康志愿者BMSC的生物学特性无明显差异;在外周血或骨髓单个核细胞JAK2基因突变阳性及阴性的MPN患者中,均未检测到其BMSC存在该突变。
- 田竑陈广华徐杨王蓉娴乔曼刘慧文吴德沛
- 关键词:骨髓增殖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DNA突变分析
- 骨髓增殖性肿瘤间充质干细胞JAK2基因突变的研究
- <正>背景:近年来人们发现骨髓增殖性肿瘤(MPN)广泛存在JAK2基因突变。可是,对于作为造血微环境主要成分的间充质干细胞(MSC)与该病的病理生理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MPN患者的MSC是否存在该基因突变仍不得而知。目的...
-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 文献传递
- E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及杀伤效果鉴定
- 目的:研究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EBV-CTL)体外诱导和扩增培养的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杀伤的效果.方法:采集EBV血清抗体阳性的6例正常供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用EBV转化的B淋巴细胞系(BL...
- 陈广华顾斌陈峰乔曼刘慧文冯宇锋戴丽君朱予玲吴德沛
- 关键词: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 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治被引量:4
- 2012年
- 本研究探索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合理化诊治流程及策略。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而后检测其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水平,并评价G-CSFR的突变发生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者进行临床及病因学诊断并实施随访。结果表明,参照诊断标准该患者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非综合征性CN;ELA2、GFI1、HAX1及WASp基因测序分析均无突变发生;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无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本研究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了CN的合理化诊治策略及流程,并证实该患者为无已知致病突变基因存在的散发的非综合征性CN病例。
- 乔曼薛胜利邹晶莹戴兰刘慧文陈艳孙爱宁吴德沛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
- H28.小鼠硬质骨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及多能性研究
- 陈广华吴德沛杨婷乔淑敏田竑刘慧文乔曼顾斌冯宇锋朱子玲
- 文献传递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的研究
- <正>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比较骨髓或外周血嵌合度、GVHD发生与MSC嵌合度的相关性。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正常人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
-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 文献传递
- 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比较无血清及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生物学特性,寻求无血清的UC—MSC培养方法。方法采用胶原酶消化脐带小块。分别采用MesenCult—XF无血清培养基和含胎牛血清的αMEM完全培养基培养UC—MSC。比较两种方法培养的早期UC-MSC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增殖分化潜能、核型及对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差异。结果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26(18—39)μm,含血清完全培养基制备的悬浮UC—MSC平均细胞直径为35(20—61)μm。早期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时连续传代可倍增(5.2±0.2)倍,而采用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培养时传代可倍增(3.5±0.1)倍,UC—MSC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传代倍增数明显高于含胎牛血清的培养体系的传代倍增数(P〈0.05)。UC—MSC表达CD29、CD44、CD90、CD73、CD105、HLA—ABC抗原,不表达CIM5及CD34等造血细胞抗原。无血清培养的UC—MSC按MSC:T细胞比例为1:100、1:10及1:5共培养的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计数(CPM)值分别为(4.57±0.14)×10^4、(2.04±0.16)×10^4和(0.42±0.04)×10^4,含胎牛血清制备的UC—MSC共培养对应的CPM值分别为(5.29±0.18)×10^4、(2.55±0.15)×10^4和(0.52±0.03)×10^4,无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作用较含血清培养的UC—MSC抑制作用更明显(P〈0.05)。结论与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相比无血清培养的人UC—MSC细胞直径小、早期传代增殖潜能增加、无异种蛋白。无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抑制T细胞增殖活性高于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制备的UC—MSC。
- 杨婷陈广华薛胜利乔曼刘慧文田竑乔淑敏陈峰陈志哲孙爱宁吴德沛
-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胎牛血清无血清培养基异种蛋白
- H26.无血清和含胎牛血清培养基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 陈广华孙爱宁吴德沛杨婷乔曼刘慧文田竑乔淑敏陈峰薛胜利陈志哲
- 文献传递
- 双份脐血移植后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情况
- 2012年
- 目的研究双份脐血移植(DCBT)受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嵌合状态。方法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2a型男性患者1例,接受改良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预处理,输注5个抗原(5/6)相合和4个抗原(4/6)相合的非血源脐血各1份,移植后19d粒系造血重建。移植后87d,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DCBT后受者及正常供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培养MSC,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诱导其向成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MSC表面造血及免疫相关分子的表达,短串联重复序列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受者MSC、外周血、骨髓中供者细胞嵌合率。结果移植后受者MSC与正常供者MSC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免疫表型以及分化潜能,均能表达白细胞介素6、干细胞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和粒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造血及免疫相关分子的mRNA。DCBT后受者骨髓优势脐血嵌合度达96.4%,外周血嵌合度达95.7%,MSC的优势脐血嵌合度为5.4%,MSC中受者本身部分占94.6%。结论DCBT后,受者造血重建仅来自于其中1份脐血。移植后骨髓MSC大部分来源受者本身,部分嵌合的供者MSC来源于植入的单份脐血。
- 田竑陈广华吴德沛徐杨乔曼刘慧文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嵌合状态
- 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酪氨酸激酶突变分析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研究酪氨酸激酶(TK)相关基因c—Kit、FLT3、JAK2V617F突变在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中的发生情况及其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法结合碱基测序,检测58例CBF—AML患者[其中30例为伴t(8;21)异常,28例为伴inv(16)异常]初诊时c—Kit、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和FLT3第二酪氨酸激酶结构域(TKD)的点突变发生情况;JAK2V617F突变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方法检测。随访观察各种突变对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结果58例CBF—AML患者中19例出现c-Kit错义突变,其中包括6例8号外显子突变(mutKIT8)和13例17号外显子突变(mutKIT17)。mutKIT8在伴inv(16)患者中更多见。2例患者FLT3-ITD突变阳性(FLT3-ITD+),7例(12.1%)患者FLT3-TKD突变阳性(FLT3-TKD+)。58例初治CBF—AML患者均未检出JAK2V617F。受体酪氨酸激酶(RTK)突变的累计发生率达46.6%(58例中27例),仅有1例患者同时发生2种错义突变(FLT3-TKD+和mutKIT8)。和c—Kit基因野生型患者相比,mutKIT17患者中位发病年龄明显升高(分别为31岁和55岁,P=0.003)。c—Kit突变导致患者总生存(OS)率及持续完全缓解(CCa)率降低(P=0.053和P=0.048);其中存在mutKIT17的患者OS率及CCR率降低更为明显(P=0.005和P=0.013)。FLT3-TKD突变对CBF—AML患者的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在CBF—AML中RTK突变常见,但同属一类的两种基因突变极少存在于同一患者。在CBF—AML中c—Kit基因突变发生频繁;JAK2V617F突变罕见。c—Kit突变患者,尤其是rout-KIT17患者发病年龄明显增高、易复发、预后差。
- 乔曼李渭阳孙爱宁陈苏宁梁建英丁子轩冯宇峰吴德沛
- 关键词:蛋白酪氨酸激酶类DNA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