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山陵

作品数:34 被引量:101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沙尘
  • 10篇沙尘暴
  • 10篇尘暴
  • 6篇气象
  • 6篇污染
  • 6篇臭氧
  • 4篇亚洲沙尘暴
  • 4篇数值预报系统
  • 4篇同化
  • 4篇气溶胶
  • 4篇污染特征
  • 4篇臭氧生成
  • 3篇有机物
  • 3篇空气质量
  • 3篇挥发
  • 3篇挥发性有机
  • 3篇挥发性有机物
  • 3篇PM
  • 3篇PM2.5
  • 3篇大气化学

机构

  • 30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气象局
  • 4篇河南天朗生态...
  • 2篇北京大学
  • 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中国气象局公...
  • 1篇清华大学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 1篇海南省气象局
  • 1篇加拿大环境部
  • 1篇生态环境部环...

作者

  • 34篇龚山陵
  • 16篇张小曳
  • 9篇刘洪利
  • 8篇周春红
  • 8篇王亚强
  • 6篇杨元琴
  • 6篇牛涛
  • 5篇侯青
  • 4篇周春红
  • 4篇何建军
  • 4篇张磊
  • 3篇薛敏
  • 3篇王宏
  • 2篇陈德辉
  • 2篇曹国良
  • 2篇车慧正
  • 2篇朱国富
  • 2篇陆克定
  • 2篇安兴琴
  • 2篇牛涛

传媒

  • 3篇第一届中国大...
  • 2篇科学通报
  • 2篇高原气象
  • 2篇2007年中...
  • 2篇第26届中国...
  • 1篇环境污染与防...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技...
  • 1篇计算机与应用...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河南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环境保护科学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气候变化研究...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4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1
  • 4篇2009
  • 1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郑州市秋季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被引量:6
2022年
为探究郑州市秋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对郑州市秋季大气环境中VOCs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了气象因素对臭氧(O)及其前体物的影响和VOCs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B/T/E(苯/甲苯/乙苯)比值和正交矩阵因子模型(PMF)方法分别对VOCs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秋季温度对O生成影响明显,尤其是高温、扩散较差气象条件下,有利于O前体物的反应消耗,促使O生成及累积。郑州市秋季VOCs平均质量浓度为93.4μg/m,浓度占比贡献较大组分为烷烃(52.6%)、芳香烃(28.7%)及烯烃(17.7%),贡献较大前10物种为乙烷、乙烯、丙烷、间/对-二甲苯及甲苯等,占总VOCs的64.9%。秋季臭氧生成潜势(OFP值)为350.7μg/m,其中烯烃和芳香烃贡献最大,分别为45.8%和41.7%,其次为烷烃12.2%,OFP贡献前10物种主要为乙烯、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甲苯及邻-二甲苯等,占总OFP的74.9%。B/T/E比值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溶剂涂料使用及燃烧源是郑州市秋季VOCs的主要来源,尤其机动车尾气排放源贡献最为突出。PMF源解析显示,机动车尾气(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源、溶剂涂料使用源、燃烧源是郑州市秋季VOCs排放主要来源,贡献率为35.1%、20.4%、19.7%,尤其9月柴油车尾气较为突出,汽油车尾气排放逐月增加。其中机动车尾气(汽油车和柴油车排放)和溶剂涂料使用源是对郑州市秋季O生成贡献较大的来源,贡献率分别为33.8%和20.6%,需重点关注。
齐一谨倪经纬王玲玲马双良孙俊平龚山陵
关键词:挥发性有机物秋季
2019年成都市典型臭氧污染过程的成因与来源解析被引量:1
2023年
2019年8月22-29日成都市双流区发生了一次典型的臭氧持续污染事件,本文利用在成都市双流西航港开展的臭氧及其前体物的综合观测资料,探讨此次臭氧污染的成因机制。采用基于观测的模型对局地臭氧的敏感性和收支进行解析,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PMF)模型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组分进行来源解析,并识别重要的VOCs物种。结果表明,此次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有利的气象条件下强局地光化学生成的结果。较优良日,在污染期间的气象条件更有利于臭氧的生成:温度更高、太阳辐射更强、相对湿度和风速更低,风向在180°~270°,前体物浓度更较高,VOCs日均浓度总和为227×10^(-9);局地臭氧生成能力更强,日间最大生成速率为78.2×10^(-9)/h,且夜间出现静风的频率更大,更容易积累前体物;局地臭氧的生成主要受VOCs控制,烯烃对臭氧的生成影响显著且最为敏感,其中乙烯的臭氧生成潜势的贡献占比为52.6%;机动车排放源(+燃烧源)是VOCs的首要来源,在污染发生前的贡献较大。
潘伟鋆张小玲龚山陵龚山陵陆克定党莹雷雨
关键词:臭氧挥发性有机物
中国的人为沙漠化因素对亚洲沙尘暴的贡献被引量:9
2005年
以数值模拟与大规模网络观测的对比结果为基础,通过对“去除”已经沙化土地获得的近地面层粉尘浓度的进一步分析,结合已获得的亚洲沙尘暴各源区粉尘释放量结果,提出我国的人为沙漠化因素对亚洲沙尘暴的贡献约为6%的观点。
张小曳龚山陵
关键词:沙尘暴成因
气象条件PLAM指数方法及其对华北雾霾预测的研究
采用基本气候观测系统的近实时(Near Real Time Data)地面观测大气温度、温度-露点差、云、能(见度)、天(现在天气)、气压、风向风速、能见度等多天气要素报告,高空探测资料、大气成分观测系统站点资料,高分辩...
杨元琴王继志龚山陵张小曳王宏王洁李多
关键词:气象条件
CUACE/Dust及其对东北亚沙尘暴实时业务预报
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CUACE/Dust是将含有改进的起沙模式和沙尘气溶胶的微物理过程的气溶胶模式在线耦合到中尺度气象模式中。沙尘气溶胶在大气中的平流输送方案引进了耗散小且正定的MPDATA方案,湍流输送方案则利用气象...
周春红龚山陵张小曳王亚强牛涛刘洪利杨元琴侯青
关键词:沙尘暴平流输送气象预报
文献传递
基于四维变分同化的VOCs排放源清单动态反演方法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基于四维变分同化的VOCs排放源清单动态反演方法,根据分布在不规则观测点上的气象观测资料得到规则网格点上的大气变量分析值,通过变分方法得到后验权重和分析增量,再得到优化调整后的排放源清单。包括建立针对生态...
龚山陵莫景越张磊
郑州市夏季大气VOCs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被引量:12
2022年
采用GC5000在线气相色谱仪,于2019年和2020年夏季6~8月分别对郑州市城区中大气环境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进行监测,探究了VOCs的污染特征,并重点利用比值分析,PMF受体模型和条件概率函数(CPF)模型对比研究了其来源贡献.结果表明,2019年和2020年夏季ρ(VOCs)平均值分别为65.7μg·m^(-3)和71.0μg·m^(-3).2019年烷烃占比逐月变化幅度不大,占比在55%左右,芳香烃整体呈上升趋势,烯烃呈下降趋势;前10物种占总VOCs的65.5%,主要物种依次为异戊烷、乙烷、丙烷、甲苯、正丁烷和间/对-二甲苯等.2020年烷烃和烯烃占比呈逐月升高趋势,芳香烃呈逐月降低趋势;前10物种占总VOCs的71.1%,主要物种依次为乙烷、乙烯、丙烷、异戊烷、正丁烷、甲苯和间/对-二甲苯等.2019年夏季OFP平均值为224.9μg·m^(-3),其中芳香烃对OFP贡献率逐月升高,烯烃逐月降低;对OFP贡献的物种主要为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反式-2-丁烯、甲苯和乙烯等.2020年夏季OFP平均值为243.6μg·m^(-3),其中芳香烃对OFP贡献逐月降低,烯烃逐月升高;对OFP贡献的物种主要为乙烯、间/对-二甲苯、异戊二烯、甲苯和间-乙基甲苯等.PMF和CPF模型解析表明,2019年对VOCs贡献较大的是溶剂使用源和油气挥发源,贡献率分别为36.7%和25.1%,其对OFP贡献也较大,分别为39.9%和23.3%,需重点关注西南部区域.2020年对VOCs贡献较大的仍为溶剂使用源和油气挥发源,贡献率分别为24.9%和22.5%;对OFP贡献较大的为溶剂使用源和机动车尾气排放源,贡献率分别为33.6%和22.9%,需重点关注北部和南部区域.因此,今后应重点关注溶剂使用、机动车尾气排放和油气挥发源的排放,尤其监测点位的西南部、北部和东南部区域污染源.
齐一谨王玲玲倪经纬何海洋赵东旭龚山陵
关键词:夏季
2006年春季中国沙尘暴天气特征分析研究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在经历2003年和2005年沙尘暴影响减弱期后,2006年春季,沙尘暴天气频繁地发生和影响了包括蒙古、中国、朝鲜、韩国及日本等国在内的东北亚地区。本文主要采用我国2456个气象观测站和WMO(世界气...
杨元琴张小曳侯青周春红王亚强牛涛刘洪利龚山陵
关键词:沙尘暴过程
文献传递
沙尘直接辐射效应对东亚地气系统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基于东亚-北太平洋地区太阳高度角在春季乃至由冬季到夏季的逐日变化规律,选取2001年春季发生的3次典型沙尘暴为例,利用包含详细气溶胶辐射参数化方案的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模拟研究了该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东亚-北太平洋地区沙尘直接辐射效应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沙尘暴爆发时间从春初(或冬季)到春末(或夏季)的变化过程中,由于该地区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导致沙尘在大气顶晴空正辐射强迫值增加、负辐射强迫值降低甚至转变为正强迫.具体表现为:在地表反照率低的海洋上空,春初到春末太阳高度角的增加使得沙尘在大气顶负辐射强迫的值由大变小,即对地气系统由较强的降温转变为较弱的降温作用;在地表反照率较高的沙漠及其周边地区,春初到春末太阳高度角的增加导致沙尘在大气顶辐射强迫由负值转变为正值,即对地气系统由辐射降温逆转为辐射增温.云天辐射强迫的研究结果与晴空类似,但低云的存在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地表反照率,它一方面使得沙漠上空沙尘层由冷却地气系统到加热地气系统这一逆转过程发生的日期提前,也导致了沙尘在海洋上空负的辐射强迫比晴空时随着太阳高度的增加减小得更为明显,甚至局部地区因为低云的存在由弱的负强迫变为弱的正强迫.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在东亚沙漠附近地区,即便是同等强度的沙尘暴事件,因为发生的日期不同,太阳高度角不同,沙尘层在大气顶的辐射强迫和对地气系统的影响也会因此不同甚至相反.沙尘暴发生的时间越靠近初春或冬季,在沙漠附近,沙尘在大气顶辐射强迫越倾向为负值,对地气系统表现为降温作用,沙尘暴发生时间越靠近春末或夏季,由于太阳高度角的增大,沙尘在大气顶越容易产生正辐射强迫,对地气系统表现为增温作用.简而言之,即在东亚沙漠源区附近,
王宏赵天良张小曳龚山陵
关键词:太阳高度角辐射传输模式沙尘暴
地面观测资料在亚洲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中的同化应用
利用常规气象台站的近50年能见度观测资料,讨论中国北方地区能见度变化特征,并利用REOF分析方法对这一地区进行分区,根据这一分区,将沙尘暴观测网的19个站划入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地区的能见度变化特征,建立PM10和能见度之...
牛涛刘洪利朱国富张小曳龚山陵周春红王亚强杨元琴侯青
关键词:沙尘暴数值预报系统地面观测资料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