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进
-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隐匿性后巩膜裂伤的B超诊断
- 2013年
- 目的探讨眼表无伤口而临床可疑后巩膜裂伤患者进行眼部B超扫描的意义。方法对临床可疑后巩膜裂伤36例(36只眼)进行常规B超检查,观察玻璃体腔及球后影像学变化。结果B超显示玻璃体明显积血浑浊者36只眼,占100%。合并出血性脉络膜脱离者29只眼,占80.56%。合并视网膜脱离者13只眼,占36.11%,8眼B超诊断后巩膜裂伤,表现为后部眼球壁弧度异常,或眼球壁回声不连续,眼球后相应部位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眶内出血暗区。可疑部位均在中周部眼球壁。B超诊断后巩膜裂伤8眼经手术或病理证实均存在巩膜裂伤。结论对于重度眼部钝击伤,角膜及结膜无明显裂伤,但球结膜下大片出血灶,尤其是伴低眼压者,应常规行B超检查以排除后巩膜裂伤,以免贻误最佳手术时间。
- 梅军汪瑞娟黄先进
- 关键词:B超裂伤后巩膜
- IOL Master与接触式A超对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眼轴测量结果对比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比较光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和超声生物测量仪(接触式A型超声)对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患者眼轴长度(axialLength,AL)的测量结果,得出更加准确的AL,以进一步提高这类患者术后的视力。方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9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35例35只眼(均为视网膜脱离累及到黄斑区的患者)分别用IOLMaster和接触式A超进行10次连续测量AL,并与B超粗测的AL进行对比。结果IOLMaster和接触式A超、B超测量AL(均值)分别为:(21.42+0.41)mm、(25.71±0.45)mm、(25.97±0.65)mm。IOLMaster和接触式A超测量的A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1;P=0.015)。接触式A超和B超测量的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3;P=0-313)。结论对于白内障合并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区)眼,IOLMaster测量的AL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均不再优于接触式A超。现阶段两种检查方法要针对患者的情况相结合使用,并联合B超以加强测量的精确度。
- 汪瑞娟顾宝文陈玲黄先进
- 关键词:IOLMASTER视网膜脱离
- 翼状胬肉眼使用电脑验光和视网膜检影测定散光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引起的散光在使用电脑验光与视网膜检影时的差别,以获得准确的验光结果。方法:收集翼状胬肉患者161例161眼,其中由于翼状胬肉引起散光者146例146眼,对以上146例患眼先后进行电脑验光和视网膜检影,对两种方法验出的散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本组病例中电脑验光与视网膜检影测出散光的轴位无明显差异,但散光值却有显著差异,电脑验光所测出的散光度数高于视网膜检影。结论:翼状胬肉眼经电脑验光测出的散光轴位比较准确,但电脑验光测出散光值只能作为参考,视网膜检影可以得到最佳验光结果。
- 汪瑞娟秦波黄先进徐林
- 关键词:翼状胬肉电脑验光视网膜检影散光
- B超检查眼球穿孔伤患者球内各种强回声的分析及鉴别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分析B超对眼球穿孔伤中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确诊为眼球穿孔伤患者,进行B超检查,观察晶状体、玻璃体腔及球壁、球后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眼球穿孔伤经B超检查球内出现强回声的患者176例176眼中,玻璃体积血146例,晶状体脱位4例,球内异物(包含球壁异物)105例,玻璃体腔内气泡1例,视网膜脱离34例,脉络膜脱离23例,后巩膜破裂9例。每例患者都同时合并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体征,每例患者的B超均表现有强回声信号。对以上病例出现的各种强回声信号总结如下:(1)浓稠的玻璃体积血;(2)球内异物;(3)脱位的晶状体;(4)玻璃体腔内气泡。结论:眼球穿孔伤由于前房出血,白内障、玻璃体积血或因眼睑肿胀,患者不合作,使眼后段检查很难进行,B超给眼科医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B超对视网膜脱离、球内异物、后巩膜裂伤、出血性脉络膜脱离等都十分敏感,并有特异性的影像。复杂的眼球穿孔伤球内常会出现一些易混淆的强回声信号,B超检查可以对这些声像进行鉴别,这是其他检查方法难以替代的。
- 汪瑞娟黄先进魏花贾惠莉
- 关键词:B超眼球穿孔伤
- 白内障术前B超与频域OCT检查黄斑区图像的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参照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频域OCT)分析B超对诊断白内障患者黄斑病变的准确性,从而为预测白内障术后视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B超来初步了解白内障患者的眼后段情况,如发现黄斑区回声有异常,可继续行频域OCT来进一步确诊。结果:术前进行B超检查怀疑有黄斑病变的白内障患者178例217眼,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有213眼确诊有黄斑病变,其中湿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70眼,黄斑前膜65眼,黄斑裂孔21眼,干型AMD 17眼,其他黄斑病变23眼,4眼频域OCT扫描显示为非黄斑区的后极部的其他病变。OCT完全扫描不到眼底的17眼,此17眼在行白内障手术后进行频域OCT检查均确诊为黄斑病变。结论:多数白内障患者无法看清眼底,B超就成为了解眼球后段的重要检查手段。因B超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检查范围广,对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较低,且不受屈光间质混浊的影响,所以普遍作为白内障术前的常规检查之一。当B超显示怀疑有黄斑病变时再进一步行频域OCT扫描,二者的诊断相符性极高。
- 汪瑞娟梅军黄先进
- 关键词:白内障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B超
- 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观察急性视网膜色素上皮炎(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tis,ARPE)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01/2014-01以来临床确诊为ARPE的36例40眼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58.3%),男女比例为1∶0.71。发病年龄17-60(平均40.92±7.13)岁。其中32例为单眼发病。BCVA 0.3-1.0,平均0.50±0.26。所有患者均行BCVA(矫正视力)、眼底彩照、FFA(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OCT(相干光断层扫描)检查。FFA表现为3种类型:Ⅰ型为多个"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Ⅱ型为Ⅰ型病灶可见荧光渗漏;Ⅲ型病灶伴CNV形成。OCT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Ⅰ型多个RPE(色素上皮)层反射断续、增殖病灶。Ⅱ型色素上皮脱离伴局限性神经上皮脱离。Ⅲ型前2型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结果:眼底彩照表现为:所有40只患眼黄斑区或其附近均可见多个不连续的、暗灰色斑点伴周围淡晕环。FFA表现为Ⅰ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Ⅱ型、Ⅲ型与Ⅰ型间比较BCVA平均值下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同型间不同形态的病例及Ⅱ、Ⅲ型间BCVA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OCT主要表现为Ⅰ型21眼,Ⅱ型17眼,Ⅲ型2眼。Ⅰ与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Ⅱ、Ⅲ型病例间BCVA平均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RPE眼底主要表现为后极部多个不连续暗灰色病灶,视力损害程度与有无色素上皮屏障功能受破坏及病灶位置有关。FFA及OCT可表现为3种类型,典型的FFA表现为"中黑外亮"或"葡萄簇样"的荧光斑,是诊断的依据。OCT能清晰的显示病变各层的组织形态,对ARPE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到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 姚雪李志汪瑞娟梅军王林丽黄先进
- 关键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相干光断层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