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丹丹
- 作品数:57 被引量:298H指数:9
-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基于TGF-β1/Smad通路探讨红花黄色素对腺嘌呤致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7
- 2021年
-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对腺嘌呤致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腺嘌呤(250 mg·kg^(-1))灌胃建立肾纤维化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氯沙坦组(9 mg·kg^(-1))及红花黄色素低、高剂量组(9、18 mg·kg^(-1)),每组10只,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30 d。检测大鼠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含量;采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RT-qPCR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TGF-β1、Smad4及Smad7 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组织中TGF-β1、Smad4及Smad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Cr、BUN含量显著升高(P<0.01);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Smad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血清Cr、BUN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各给药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GF-β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Smad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各组大鼠肾脏组织中Smad4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红花黄色素对腺嘌呤致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有关。
- 魏丹丹莫楠朱星昊梁磊李闪闪刘湘花李真珍吴宗耀蒋士卿
- 关键词:肾间质纤维化红花黄色素TGF-Β1/SMAD信号通路肾功能
- 圣愈汤通过调节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睡眠剥夺小鼠学习、记忆能力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通过研究圣愈汤对海马区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探讨圣愈汤改善睡眠剥夺(S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可能机制。方法:建立SD小鼠模型,将50只成功造模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司唑仑组,圣愈汤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圣愈汤低、高剂量组分别以12.5,25 g·kg^(-1)灌胃,模型组小鼠每日给予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灌胃8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各组SD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等行为学变化情况;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SD小鼠海马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情况;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肾上腺素(EP),去甲肾上腺素(NE),5-羟吲哚乙酸(5-HIAA),高香草酸(HVA),左旋多巴(L-DOPA)和3,4二羟基苯乙酸(DOPAC)等8种单胺类神经递质指标的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组织中c-Fos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D小鼠一般状态较差,出现严重疲劳状态;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SD小鼠进食、活动、睡眠、毛色、对外界刺激反应等均有所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D小鼠体质量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高剂量组升高最明显(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D小鼠海马组织中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完整,间隙增大,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SD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均增多。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D小鼠逃避潜伏期时间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小鼠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5-HT,5-HIAA,L-DOPA,DOPAC,EP,NE,HVA,D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圣愈汤各剂量组5-HT,5-HIAA,L-DOPA,DOPAC,EP,NE,HVA,DA水平均明显提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
- 魏丹丹李玉洁王永杰李闪闪张明昊蒋士卿
- 关键词:圣愈汤睡眠剥夺单胺类神经递质记忆能力
- 积聚病机考略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考略历代医家对积聚病机的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始至清代,历代医家对于积聚的病机的认识进行整理、分析。结果:积聚属本虚标实之证,病程中每见虚实夹杂,如脾虚兼湿热者有之,血瘀兼气血亏虚者亦有之等,故从肝郁气滞、食滞痰阻、瘀血内结、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阴虚内热六证进行总结。结论:对于积聚病机的认识,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都丰富了积聚的辨证论治,也为后世把握中肠道肿瘤的证治法则等方面,提供了颇为深刻的指导意义。
- 陈谦峰曾楚华魏丹丹袁德培
- 关键词:肝郁气滞脾胃虚弱脾肾阳虚阴虚内热
- 肺肠同治理论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观察肺肠同治理论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学肺肠同治理论辨证论治:痰热阻肺证采用宣白承气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厚朴10 g,生石膏20 g,茯苓10 g,陈皮10 g,甘草6 g,莱菔子10g,瓜蒌皮20 g,大黄9 g,清半夏10 g,炙麻黄10 g,苦杏仁15 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肺肾阴虚证采用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大黄9 g,生地黄20 g,熟地黄10 g,玉竹10 g,天花粉10 g,芒硝10 g,玄参20 g,麦冬15 g,生甘草6 g,百合10 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Pa O2、Pa CO2、p H值、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FEV1/FVC比值及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a O2(70.2±8.5)mm Hg(1 mm Hg=0.133 k Pa)、Pa CO2(44.3±3.9)mm Hg、p H值(7.36±0.2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VC(2.8±0.5)L、FEV1(1.8±0.4)L、FEV1/FVC(64.3±9.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肠同治理论辨证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预后,不良反应少。
- 王永杰魏丹丹孔蕊李玉洁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痰热阻肺证用力肺活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 基于《黄帝内经》理论的女性不孕症研究被引量:10
- 2018年
- 《黄帝内经》时期已经对人的生命起源和孕育机制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认为精、气、神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源,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天地之精气则可化生为人。同时,对人体孕育的过程有极为生动的描述,认为人之始生首先成精,精可化生脑、髓,此后逐渐形成人体。《黄帝内经》中也对女性孕育的生理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认为女人14岁以后,肾气盛、天癸如期而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经能按正常规律来潮,便可有子的生理机制。可见,肾气、冲脉、任脉、天癸、胞宫是女子孕育非常重要的因素,构筑了肾气-天癸-冲任-胞宫女性生殖轴。《黄帝内经》最早提出不孕症病名,并提出了通过人中沟的形态来判定有子与否,是最早记载以望诊的方法诊断女性不孕症,脉诊方面有肾脉微涩也为女子不孕之脉象的记载。《内经》中虽然未明确指出不孕症的病因,但其提出淫邪因素、生活所伤、情志内伤、体质因素等均可影响冲任而导致不孕。病机方面认为,与肾虚、肝血虚、肝郁、心脾两虚、气血两虚以及冲任督三脉损伤相关,但似乎更为强调女性不孕症的病机为肾虚、肝郁。同时,也认识到自然环境与五运六气对于孕育的影响。治疗方面明确提出了补肾活血法,方用四乌鲗骨一藘茹汤治疗。可见,《黄帝内经》较为系统地阐释了女性的孕育的生理机制,明确提出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方法、方药,为女性不孕症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后世医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魏丹丹王永杰崔丽宏李玉洁
- 关键词:女性不孕症黄帝内经肾气冲任胞宫
- 中医药对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关键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21年
- 肿瘤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最重要的原因。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并认可,导致肿瘤转移的关键因素是在特定位点形成的能促进肿瘤转移的微环境。研究发现,中药能调节肿瘤转移前微环境存在的免疫抑制、炎症反应、血管生成及通透性增强、淋巴管生成、亲器官性和重编程六大生物学特征,特别是在免疫微环境、炎症微环境和亲器官性等方面,中医理论能发挥指导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中药有效成分、中药及中药复方均能调节转移前微环境相关组分,为中医药防治肿瘤转移提供新思路。
- 魏丹丹李玉洁朱星昊李闪闪王永杰蒋立峰蒋士卿
- 关键词:中医药肿瘤转移
- 浅谈AR出版的现状及趋势被引量:1
- 2018年
- AR是Augmented Reality的简称,又被称为增强现实,这项技术在信息科技以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得到了高效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AR出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且分析其在结合AR技术与VR技术共同发展、通过AR出版工作进行用户大数据收集分析、渗透改变出版市场构成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发展趋势,为AR出版研究提供参考。
- 魏丹丹
- 关键词:出版技术虚拟现实三维建模
- 基于“肠-甲状腺”轴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甲状腺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该病与遗传因素、激素水平等密切相关,现代医学治疗虽取得一定疗效,但诸多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临床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是影响甲状腺疾病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肠道和甲状腺之间的双向信息交互系统称为“肠-甲状腺”轴。该文将中医学经络理论、藏象理论用于阐释肠、甲状腺的脏腑功能、生理特点及病理机制;并从现代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肠道菌群通过诱导免疫炎症反应、改变甲状腺激素代谢等途径影响甲状腺内平衡的作用机制,从中西医双重视角明确“肠-甲状腺”轴的合理性。同时,在“肠-甲状腺”轴的指导下,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甲状腺疾病研究越来越多,中药单体大黄素、中药复方益气化痰活血方等均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改善肠道黏膜屏障等达到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目的。但是,缺少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研究的系统综述。基于此,该文拟从中西医视角明确“肠-甲状腺”轴,并对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甲状腺疾病的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归纳、总结,为中医药防治甲状腺疾病提供新思路、新视角。
- 李闪闪魏丹丹符宇王萍王辉燕树勋
- 关键词:甲状腺疾病肠道菌群
- 毛凤仙教授论治不孕症经验被引量:2
- 2010年
- 毛教授将不孕症的主要病机归之为冲任气血失调、血海不足、肾气虚衰、肝郁脾虚、气滞血瘀、胞宫虚寒等,其中以精血衰少、肝郁气滞为要,与肝肾两脏关系密切,故治疗多从肝肾入手,以自拟促排卵汤治疗。
- 魏丹丹王永杰高丹毛凤仙
- 关键词:不孕症促排卵汤
- 参苓白术散对肺脾气虚反复呼吸道感染模型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0
- 2020年
-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肺脾气虚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模型大鼠肺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大鼠采用疲劳结合饮食失节加烟熏法连续刺激34 d,诱导脾肺气虚RRTI模型大鼠,造模同时,正常组及模型组大鼠灌胃生理盐水,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于造模同时灌胃参苓白术散水溶液,给药剂量分别为1.34 g/(kg·d)、2.66 g/(kg·d)、5.32 g/(kg·d)。观察大鼠一般活动情况,并运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检测大鼠肺功能;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IgA、IgG、IgM、TNF-α、IL-1β、IL-4表达水平,支气管肺泡及肠道sIg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气管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各剂量组干预后大鼠肺功能增强,其中中剂量组每分钟吸气峰流量(PIF)及通气量(MV)显著性升高(P<0.05,P<0.01),高剂量组PIF、每分钟呼气峰流量(PEF)及MV极显著性升高(P<0.01);同时参苓白术散低剂量组大鼠血清IgA、IgG及支气管肺泡sIgA水平显著性升高(P<0.01);中剂量组大鼠血清IgA、IgG水平显著性升高,支气管肺泡及小肠sIgA水平也显著性升高(P<0.05,P<0.01);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gA、IgG、IgM、支气管肺泡及肠道sIgA均显著性升高(P<0.01);此外,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IL-4表达水平显著性降低(P<0.01),并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参苓白术散各剂量组均可抑制大鼠气管NF-κB p65表达水平(P<0.01)。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提高脾肺气虚型RRTI大鼠模型免疫功能,降低气管NF-κB p65表达水平,进而抑制炎症因子的生成,这可能是其改善肺脾气虚RRTI的作用机制。
- 王永杰魏丹丹王慧娟曹建霞李洁雅
- 关键词:参苓白术散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功能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