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平
- 作品数:36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儿童复发性肿瘤的综合性治疗
- 陈若平魏嘉刘瑜
- 儿童中高度危险性髓母细胞瘤综合治疗长期结果
- 目的 分析儿童中高度危险性髓母细胞瘤经过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在内综合治疗后的长期临床结果.方法 本组69例儿童髓母细胞瘤,按肿瘤危险性分类分成三类:标准危险、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性肿瘤.所有肿瘤接受手术和标准剂量放疗,中度...
- 刘瑜陈若平刘剑钢方立浩沈玉成
- IPCNM技术在小儿后颅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 王君璐陈若平
- IPCNM技术在小儿后颅窝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儿童后颅窝肿瘤显微切除术中联合后组颅神经电生理监测(intraoperative posterior cranial nerves monitoring,IPCNM)对后组颅神经功能保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由上海市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经CT或MRI证实为后颅窝肿瘤患儿4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行单纯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的19例后颅窝肿瘤患儿纳入非IPCNM组,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行显微镜下肿瘤切除过程中联合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的23例后颅窝肿瘤患儿纳入IPCNM组。观察IPCNM组后颅窝肿瘤患儿手术中后组颅神经的实时情况,针对手术的进程给予适当辅助与及时指导;并随访所有后颅窝肿瘤患儿术后后组颅神经功能,分别比较两组间和各组组内后颅窝肿瘤患儿的术前、术后后组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同时比较两组后颅窝肿瘤患儿在肿瘤全切率方面的差别。结果IPCNM组23例后颅窝肿瘤患儿,13例(56.52%)肿瘤全切;非IPCNM组19例后颅窝肿瘤患儿,10例(52.63%)肿瘤全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8,P=0.752)。同时在术后1周、4周、12周、24周、48周随访后组颅神经功能情况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分析,显示IPCNM组在术后1周和4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IPCNM组在术后1周、4周和12周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NM组和非IPCNM组在术后1周和4周的后组颅神经功能评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童后颅窝肿瘤手术中联合进行多模式的神经电生理监测不仅为手术时避免损伤后组颅神经提供了依据,而且可以有效保护后组颅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风险,缩短术后后组颅神经功能的恢复时间。虽然术中联合电生理监测对于后颅窝肿瘤的切除提出了较为直观的作用,但并没有进一步提高肿瘤全切率。
- 王君璐陈若平张立
- 关键词:肿瘤外科手术神经电生理监测
- 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手术时机探讨
- 刘剑钢刘瑜钱虎飞魏嘉陈若平
- 小儿晚期恶性脑肿瘤的治疗被引量:1
- 1997年
- 目的:探讨45例小儿可治性晚期脑肿瘤(髓母细胞瘤,星型细胞瘤,室管膜细胞瘤)的治疗方案及30例小儿难治性晚期恶性脑肿瘤(生殖细胞瘤,脑干肿瘤)的治疗转归。方法:可治性肿瘤中30例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15例采用强化疗方案;难治性肿瘤中13例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17例采用强化疗方案。结果:可治性肿瘤中30例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5年生存率达43.33%;15例采用强化疗方案仅能提高中位生存期,不能提高5年生存率。难治性肿瘤中13例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17例采用强化疗方案,均于20个月内死亡。结论:小儿晚期恶性脑肿瘤可治性组,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优于强化疗方案,更优于其他化疗方案。对小儿难治性晚期恶性脑肿瘤采用自身骨髓移植方案及强化疗方案均能延长中位生存期。
- 沈玉成陈若平应大明王耀平汤静燕
- 关键词:脑肿瘤骨髓移植药物疗法
- 胃泌素和胃蛋白酶原在小儿神经系统疾病时变化的研究
- 目的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胃蛋白酶原(PG)含量也随之改变,PGⅠ/Ⅱ比值进行性降低与胃粘膜萎缩进展相关。基于成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神经系统肿瘤、外伤颅内出血时胃泌素会有异常变化,但还未见小儿神经系统疾病中这类指标变...
- 陈志华陈若平
- 文献传递
- 106例新生儿便血的临床回顾被引量:1
- 1996年
- 新生儿便血并不多见,但因部份原因不明,其中一些便血症状会自行消失,故常不为临床儿科医师所重视。本文收集了我院自1977年至1994年住院治疗的新生儿便血106例回顾性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临床资料我院自1977年至1994年共收治新生儿便血106例。
- 励楚刚陈若平
- 关键词:便血新生儿
- 胆肠吻合术中抗反流瓣抗反流作用的长期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0年
- 目的全面而长期地评估胆肠吻合术中抗反流瓣的抗反流作用,并建立评判标准。方法 15条杂种狗体内均完成3套抗反流瓣,每套瓣包括1套叠瓣、1矩形瓣和1内置瓣。按平行组设计分成3组,套叠瓣组、矩形瓣组和内置瓣组。分别于术后1wk,1mo及1a测定顺-逆流压,同时进行组织学分析。顺流压和胆总管内、逆流压和模拟肠梗阻时肠内压进行t检验。各瓣顺-逆流压和抗反流指数分别按瓣种和术后时间进行单因素F检验。结果套叠瓣和矩形瓣术后各时间顺流压高于胆总管内压(P<0.01),而内置瓣术后各时间均低于之(P<0.01);3瓣相比差异显著(P<0.05).3瓣术后各时间逆流压均高于模拟肠梗阻时肠内压(P<0.01),3瓣相比,套叠瓣最高,内置瓣次之,矩形瓣最低(P<0.01),抗反流指数3瓣相比,内置瓣最高,套叠瓣次之,矩形瓣最低(P<0.05),内置瓣抗反流指数大于参考值10,套叠瓣和矩形瓣则低于10(P<0.05)。套叠瓣和矩形瓣抗反流指数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P<0.05),内置瓣不下降(P>0.05)。组织学分析显示,内置瓣可以长期保持瓣叶的柔顺性,而套叠瓣和矩形瓣的瓣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和僵硬。结论抗反流指数结合组织学分析能全面地评估各种抗反流瓣的抗反流作用。
- 励楚刚陈若平张忠德宋家其施诚仁
- 关键词:胆肠吻合术
- 单中心2009至2011年住院患儿中实体肿瘤状况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分析儿童实体肿瘤的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为儿童实体肿瘤的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手术/病理活检确诊的实体肿瘤患儿,采集肿瘤原发部位、病理类型和组织起源等资料,分为0~1、~4、~7、~10和~14岁组进行分析。结果 983例实体肿瘤患儿进入分析,其中良性肿瘤721例(73.3%),恶性肿瘤262例;男548例(55.7%),女435例;发病年龄8d至14岁,中位年龄4岁。①721例良性肿瘤中,以脉管瘤(233例,32.3%)、钙化上皮瘤(161例,22.3%)、软骨瘤(68例,9.4%)、纤维瘤(67例,9.3%)和成熟畸胎瘤(66例,9.2%)多见。262例恶性肿瘤中,以神经母细胞瘤(44例,16.8%)、恶性淋巴瘤(34例,13.0%)和肾母细胞瘤(33例,12.6%)多见。②良性肿瘤好发于皮肤及软组织(324例,44.9%)、头面颈部(220例,30.5%)和骨骼(86例,11.9%)。恶性肿瘤好发于腹腔(96例,36.6%)、颅内(51例,19.5%)和头面颈部(33例,12.6%)。③恶性肿瘤以胚胎源性肿瘤最多见(171例,65.3%),其次为含类似组织成分的肿瘤(57例,21.8%)和淋巴源性肿瘤(34例,13.0%)。④良性肿瘤中,脉管瘤、钙化上皮瘤和纤维瘤主要分布于~4岁组。恶性肿瘤中,神经母细胞瘤和肾母细胞瘤在0~1岁和~4岁组累计构成比分别为84.1%和81.9%,恶性淋巴瘤在4岁以上组累计构成比为71.6%。⑤巨大恶性肿瘤29例(11.1%),其中24/29例(82.8%)年龄<4岁,腹腔为最常见原发部位(26例,89.7%)。结论良性肿瘤是儿童实体肿瘤的主要构成。儿童恶性肿瘤好发于腹腔,组织来源以胚胎源性肿瘤为主。神经母细胞瘤及肾母细胞瘤可能是<4岁儿童腹腔巨大恶性肿瘤的主要病理类型。
- 陈凯蒋慧奚政君陈若平张儒仿谢华陆正华吕志宝
- 关键词:儿童实体肿瘤恶性病理原发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