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伟
- 作品数:10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基因组进化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21年
- 目的: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鉴定1例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培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M),并进行基因组进化和耐药性分析,探讨患者病情迅速进展和治疗失败的原因。方法:从该例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培养、分离并鉴定出LM,采用Illumina HiSeq 3000系统进行细菌De novo测序,利用基因组装、基因预测、基因注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等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LM属的进化树,并进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患者脑脊液细菌分离培养,经质谱法鉴定为LM;经过测序,数据组装细菌基因组大小为3008507 bp。与数据库比较,获得的LM基因组-致率为88%,确定培养细菌为LM属;对比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38个代表性LM基因组构建系统发生树,检测LM株与数据库中FSL N1-017和SLCC2540距离较近,并且共线性良好,与已报道的国内外人源感染的LM均无进化关系,为中国新发现的临床感染型致病LM。耐药性分析,检测到的LM基因组包含与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MFS)转运体相关的耐药基因,其中4个基因与数据库EDG-e株转运体注释中的耐药基因相匹配,提示该菌株临床耐药性较强。结论:鉴定出来源于临床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培养菌为新型临床感染型致病LM菌株,且临床耐药性较强。
- 姚广陆玉颖张庆华朱海霞陈益伟孙东庄振张峰刘鼎宋治
-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全基因组测序
- 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
- 2004年
- 陈益伟资晓宏涂秋云宋治李小波
- 关键词:糖尿病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周围神经病变中枢神经持有
- 早期综合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 2005年
-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症状的疗效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量表评分对120例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并随访6个月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全部完成随访。HAMD-17在干预后4周、8周和6个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SSS评分在干预后4周、8周和6个月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抑郁症状观察组治愈43例(71.66%)、有效60例(100%),对照组治愈4例(6.66%)、有效9例(15%),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对脑梗死后抑郁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 范学军陈益伟潘辰唐秋平宋治
- 关键词:脑梗塞抑郁症神经系统
- 应用超声评价Ⅱ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评价Ⅱ型糖尿病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对经头颅CT证实的 64例非糖尿病和 5 8例Ⅱ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行超声检查 ,观察颈动脉IMT、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的性质。 结果 糖尿病组中有 5 6例检出斑块 ,43例为不稳定斑块 ,非糖尿病组中有 48例检出斑块 ,2 3例为不稳定斑块 ,两组间有明显的差异 (P <0 .0 1)。糖尿病组患者 3 3例为双侧有斑块 ,IMT平均为 2 .43± 0 .75mm ,非糖尿病组患者 2 1例为双侧斑块 ,IMT平均为 2 .12± 0 .67mm ,两组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结论 糖尿病使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加重 ,且以不稳定斑块为主 ,应用超声检测能很好显示颈动脉斑块的性质。
- 范学军资晓宏宋治陈益伟
-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硬化超声糖尿病
- 通脉清络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通脉清络汤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将80例诊断明确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脉清络汤。治疗前后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检测血液流变学、血清C反应蛋白的变化,并观察其安全性。结果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能降低血高切粘度、低切粘度、血浆粘度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P<0.05),能够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P<0.01)。结论通脉清络汤治疗脑梗死有效,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有关。
- 陈益伟宋治吴岳
- 关键词:神经病学脑梗死血液流变学C反应蛋白
- 脑缺血再灌小鼠额顶叶皮质ET-3和GFAP的表达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内皮素 -3 (ET -3 )及星形胶质细胞在脑缺血再灌损伤中的机制。方法 将 3 6只成年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三组 :⑴缺血再灌组 (即IR组 ,n =2 4) ,双侧颈总动脉结扎 7min ,再灌 1、3、5、10d(每个时间点n =6)。⑵假手术组 (即ShO组 ,n =6) ,操作同上但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⑶正常对照组 (即NG组 ,n =6)。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脑缺血再灌小鼠额顶叶皮质ET -3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表达。结果 实验组小鼠各时间点额叶、顶叶皮质Ⅲ -Ⅵ层ET -3及GFAP免疫阳性细胞数均比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1) ,第 5d时 ,实验组ET -3和GFAP阳性细胞数达高峰 ,且ET -3和GFAP阳性细胞数的变化在时空上存在一致性。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的早期 ,额叶、顶叶皮质ET -3和GFAP的表达显著升高 ,这可能是脑缺血再灌中枢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 涂秋云唐湘祁李小波陈益伟资晓宏宋治
- 关键词: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小鼠基因表达
- 辛伐他汀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观察
- 2005年
- 目的采用颈动脉超声观察辛伐他汀治疗无症状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对参加我院健康体检时经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斑块的观察病例68例,每晚服用辛伐他汀,连续4月,观察颈动脉斑块的面积变化以及血脂的动态改变。结果68例观察者共发现斑块112个,服药4月后发现低回声斑块面积消退幅度达32%,混合性斑块达25%,高回声斑块只有9%,平均消退幅度22%,除高回声斑块外,其他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TC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G、LDL的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HDL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观察服用辛伐他汀4月后斑块的面积变化以及血脂的改变结果表明,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
- 范学军资晓宏宋治陈益伟郭科
- 关键词:超声颈动脉粥样硬化辛伐他汀血脂
- CT立体定向抽吸引流术对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 2007年
- 目的比较基底节区脑出血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与常规药物治疗两种方法;对脑出血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生活质量影响的差异。方法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及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测定脑出血两种治疗方法后3月、6月时的神经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分值。结果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组患者3月和6月时NFI评分[分别为(16.3±3.1)分,(15.7±3.5)分]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分别为(18.7±3.3)分,(17.9±3.4)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组患者3月和6月时的生活质量包括睡眠与精力、躯体不适感、生理功能、运动与感官功能、认知功能、业余生活、工作等方面均显高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较常规药物治疗更能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患者的中、远期的生活质量。
- 侯德仁王艳李小波陈益伟宋治杨期东
- 关键词:脑出血血肿抽吸引流术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
- 肩手综合征定量感觉测定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 2004年
- 目的运用定量感觉检查技术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患者的温度觉及振动觉进行定量分析,以了解小纤维神经功能状态及其与肩手综合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神经感觉定量分析仪用界限法分别检查观察组SHS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偏瘫侧上肢大鱼际掌侧温度觉阈值与拇指掌侧振动觉阈值。结果SHS组中感觉障碍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SHS组与对照组定量感觉比较,主要表现为冷觉阈值降低(P<0.05),热觉阈值增高(P<0.05)。冷痛觉阈值、热痛觉阈值与振动觉阈值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冷痛觉阈值与冷觉阈值的差值(P<0.01)及热痛觉阈值与热觉阈值之间差值(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风偏瘫后SHS病人感觉障碍发生率显著增高。主要形式为温度觉减退和痛觉过敏。C类和Aδ类神经纤维功能障碍可能在SH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涂秋云唐湘祁资晓宏于浩李小波陈益伟
-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SHS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SD偏瘫中风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Recurrent Ischemic Stroke,RIS)的影响。方法:将首次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经颈动脉彩超证实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血管狭窄的患者,随机分为进行DSA的干预组和未行DSA的对照组,随访1年,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再次出现RIS以及发生的时间。结果:109例入选患者中,除3例因其他系统疾病死亡失访以外,余下的106例(干预组49例,对照组57例)中,共有11例出现RIS,其中干预组RIS再发2例(2/49),对照组RIS再发9例(9/57);11例RIS患者初发至复发的间隔时间为32-315天,平均183.27±98.44天,其中干预组平均270.50±34.65天,对照组平均163.89±98.17天;结果显示行DSA检查的患者1年内RIS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出现脑卒中再发的间隔时间也长于未行DSA检查的患者(P<0.05)。结论:对于存在颈动脉斑块及轻中度狭窄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DSA检查或可降低其1年内RIS的复发风险,延迟复发出现的时间,DSA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预防价值。
- 王炜雷立芳陈益伟周利民袁毅宋治
- 关键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颈动脉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