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泗林

作品数:117 被引量:449H指数:10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重点攻关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4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4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9篇消融
  • 44篇射频消融
  • 37篇心脏
  • 37篇射频
  • 31篇心动过速
  • 27篇起搏
  • 20篇消融治疗
  • 18篇心律
  • 18篇标测
  • 17篇射频消融治疗
  • 16篇心律失常
  • 16篇心室
  • 15篇心脏起搏
  • 14篇室性
  • 13篇起搏器
  • 12篇导管消融
  • 11篇动脉
  • 11篇心房
  • 10篇导管
  • 10篇静脉

机构

  • 111篇广东省人民医...
  • 6篇武汉大学
  • 6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复旦大学
  • 3篇北京医院
  • 3篇中山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浙江医院
  • 3篇济南市第三人...
  • 3篇广东省心血管...
  • 2篇广州市第一人...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药学院附...
  • 2篇广东省医学科...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昆明医学院第...
  • 1篇南昌大学第二...

作者

  • 117篇陈泗林
  • 59篇吴书林
  • 51篇杨平珍
  • 50篇李海杰
  • 45篇詹贤章
  • 41篇方咸宏
  • 30篇林纯莹
  • 23篇刘烈
  • 21篇梁远红
  • 21篇陈东骊
  • 18篇薛玉梅
  • 15篇费洪文
  • 14篇廖洪涛
  • 13篇郑祥生
  • 12篇欧阳非凡
  • 10篇钱卫民
  • 9篇汤娇娇
  • 7篇冯建章
  • 7篇孙家珍
  • 7篇彭湖

传媒

  • 25篇岭南心血管病...
  • 16篇中华心律失常...
  • 8篇中国心脏起搏...
  • 7篇中国介入心脏...
  • 7篇广东医学
  • 4篇实用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3篇临床心电学杂...
  • 3篇心血管病学进...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新医学
  • 2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心电学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药房

年份

  • 3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7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11篇2007
  • 8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5篇2003
  • 9篇2002
  • 5篇2001
  • 7篇2000
  • 8篇1999
  • 4篇1998
  • 5篇1997
1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92例和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36例,接受环肺静脉消融术。采用Carto电解剖标测系统,进行环肺静脉左心房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手术结束时对心律仍为心房颤动者行同步直流电心脏复律。结果完成“解剖学”环形消融线256条,其中58.6%达到电隔离肺静脉的终点,经寻找缝隙补充消融后最终248条(96.9%)消融线达到终点。手术时间(231±45)min、X线曝光时间(42±13)min和放电时间(66±17)min。术后随访平均10个月,无复发101例(78.9%)。接受了再次手术15例,心内电生理检查证实14例有左心房-肺静脉传导,射频消融成功并随访30~270d,两次射频消融术后总成功率为87.5%,其中阵发性心房颤动成功率为93.0%,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为76.7%。并发症发生率为6.2%,包括心包填塞2例、小脑梗死2例、股静脉穿刺部位血肿1例和左侧大量血胸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以肺静脉电隔离为目标的环肺静脉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有效和安全。
廖洪涛杨平珍薛玉梅詹贤章李海杰陈泗林方咸宏吴书林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肺静脉电解剖标测系统
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对醛固酮过负荷心肌梗死大鼠心脏重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观察慢病毒介导的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短发夹RNA(PGLV-shRNA)对醛固酮过负荷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制作醛固酮过负荷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左室射血分数48.63±6.43),构建PGLV-shRNA经尾静脉注射,超声评价心脏重构,检测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p38 MAPK、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醛固酮过负荷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收缩功能显著降低(48.63±6.43比64.62 ±7.90;P<0.01),伴CVF增加,p38MAPK、CTGF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PGLV-shRNA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减少CVF(36.55 ±6.31比58.62±7.60;P<0.05)、p38MAPK mRNA和蛋白、CTGF mRNA和蛋白表达(0.42±0.06比0.60 ±0.12;P<0.05).结论 醛固酮过负荷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与p38MAPK信号通路介导的心肌细胞纤维化相关,PGLV-shRNA抑制心肌细胞纤维化,改善心肌梗死后的心脏重构.
梁远红周燕刘烈陈东骊陈泗林林曙光
关键词: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慢病毒心脏重构RNA干扰
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三维电磁导管标测及射频消融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后切口性房性心动过速 (房速 )三维电磁导管 (即Carto)标测特点及射频消融价值。方法  5例切口性房速患者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右心房 ,实时重建心腔三维电解剖图 ,标识瘢痕区 ,观察电势图、传导图 ,于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作线性消融。结果  4例房速呈持续性 ,1例 (三房心 )术中不能诱发。电势图示低电压区主要分布于右房游离壁 ,在右房中侧壁下侧壁分别标测到瘢痕区 1(S1)和瘢痕区 2 (S2 )。 4例持续性房速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 ,折返环位于低电压区 ,中心解剖障碍区均为中侧壁瘢痕区 1,3例折返经过S1~S2 ,1例经过S1~三尖瓣环之间的关键峡部 ;于上述关键峡部消融 ,均获成功。三房心患者 (未诱发心动过速 )于S1~S2及三尖瓣环~下腔静脉之间行线性消融 ,无并发症。随访 2~ 2 4个月 ,其中 1例 (三房心 )于术后 1个月出现不典型心房扑动。结论 提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房速的发生机理与折返有关 ,应用Carto系统标测可清楚地显示折返途径 ,消融折返所经过的关键峡部可望达到根治目的。
詹贤章吴书林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方咸宏林纯莹刘震欧阳非凡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并发症导管消融术
典型心房扑动的CARTO系统标测和消融被引量:10
2000年
评价非X线CARTO系统在指导导管射频消融典型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中的临床应用。 5例典型房扑 ,均为男性 ,年龄 40 .4± 15 .7岁。除 1例为先天性三房心 (经外科矫正 )外 ,余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周期 2 0 5± 2 8ms。位于三尖瓣环和下腔静脉口间的峡部为消融部位。运用CARTO系统实时标测右房三维结构 ,并指导导管标测和消融峡部。消融后分别在冠状静脉窦和低位后外侧右房以 5 0 0ms起搏重建三维电解剖图 ,判定完全双向传导阻滞。 5例均消融成功 ,房扑不再诱发及产生确定的峡部双向传导阻滞。放电次数为 12 .7± 6 .5。手术时间为 2 78± 49min ,曝光时间为 16± 7min。随访 1~ 3个月无病例复发。结论 :本研究表明在房扑标测和消融中应用CARTO系统是安全有效的。消融后峡部两侧分别起搏重建峡部三维电解剖图 ,可准确判断线性损伤的连续性 ,证实完全双向传导阻滞 ,有利减少复发率。同时可减少X线曝光时间。
杨平珍吴书林方咸宏李海杰陈泗林詹贤章欧阳非凡
关键词:典型心房扑动CARTO系统射频消融
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希氏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应用Carto系统指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 ,RFA)治疗希氏束附近间隔部心动过速 (septaltachycardia ,ST)的价值。方法  2 1例ST患者 ,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12例、间隔部房室旁道(SAP) 4例、房间隔下部房性心动过速 (AT) 5例 ,应用该系统 ,建立三维电解剖图 ,标识希氏束及放电部位 ,并测量两者之间的距离 ,消融时实时观察导管位置、方向。结果  2 1例均消融成功 ;试放电部位、有效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8 9± 3 5 )mm、(8 7± 3 3)mm ;AVNRT12例有效放电过程中均出现间歇性结性心律 ,1例AT心动过速终止后偶见结性逸搏 ;无房室传导阻滞 (AVB)并发症 ;随访 3~ 16个月 ,无心动过速发作。结论 应用Carto系统指导RFA治疗ST ,可清楚显示靶点与希氏束之间的距离 ,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及方向 ;通过标识有效放电部位 ,避免出现无效放电 。
詹贤章吴书林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方咸宏林纯莹钱卫民
关键词:CARTO系统射频消融
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参数优化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随访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不同时期AV、VV间期优化对心力衰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AV、VV间期优化在增强CRT临床疗效中的作用。方法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32例接受CRT治疗,并于植入术后7d,3、6个月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进行AV、VV间期优化,观察优化后不同时间起搏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32例入选患者均一次成功植入三腔起搏器,术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T植入术后7d,87%(28/32)、90%(29/32)患者分别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6个月仍有18%(6/32)、16%(5/32)患者分别再次需要AV、VV间期优化。植入术后7d、3个月优化起搏与术后未优化相比,舒张期充盈时间(DFT)延长、Tei指数下降(P〈0.05)。植入术后6个月优化起搏与植入术后即刻相比DFT延长、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11)增加、Tei指数下降、E/Em比值下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增加(P〈0.05)。结论CRT植入术后AV、VV间期优化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可以带来良好的临床疗效。
陈泗林林纯莹费洪文刘烈陈东骊梁远红吴书林
关键词:心脏再同步治疗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随访
ICD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2012年
目的观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在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植入ICD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植入ICD后的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0例,女16例,年龄14~79岁(53±12.2岁)。结果①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的患者32例(33.33%),二级预防64例(66.67%);②病因分析显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1例(11.46%),肥厚型心肌病8例(8.33%),缺血性心肌病29例(30.21%),扩张型心肌病13例(13.54%),长QT综合征1例(1.04%),Brugada综合征10例(10.42%),多形性室速19例(19.79%),特发性室颤4例(4.17%),心肌致密化不全1例(1.04%);③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室速或室颤64例(66.67%),其中合并有房速16例(16.67%);④起搏模式为:单腔ICD54例(56.25%),双腔ICD42例(43.75%);⑤术中测试ICD的起搏参数并诱发心室颤动,采用20J一次电击复律成功;⑥随访结果显示植入ICD后共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事件426阵次,共启动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378阵次,成功304次(成功率80.42%);高能量放电90次;有3次为窦性心动过速或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所致的不恰当治疗。结论 ICD能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ATP是ICD治疗的有效方法;术后定期随访,及时优化ICD参数,合理选用辅助治疗,可减少不恰当治疗及提高ICD治疗的成功率。
刘烈陈东骊陈泗林林纯莹费洪文梁远红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
Swartz鞘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射频消融失败病例中使用方法探讨被引量:8
1998年
目的 对47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用常规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RFCA)未成功者改用Swartz鞘作为支撑,探讨Swartz鞘在提高PSVT消融成功率中作用。方法右房房性心动过速(A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慢径路消融用SRoSwartz鞘,左侧房室旁路(AP)并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穿房阿隔后用SL,鞘,右侧AP据不同部位用SR4、SR2、SR3鞘。结果47例PSVT常规方法消融未成功者其中46例改用Swartz鞘作支撑后获得成功。结论 Swartz鞘的使用明显提高PSVT患者RFCA的成功率。
吴书林李海杰杨平珍陈泗林郑祥生詹贤章方成宏欧阳非凡
关键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失败病例AVNRTAVRT电生理标测
扩张型心肌病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5
2016年
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特点是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它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治疗,预后较差,大多数患者最终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然而,目前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很多与心肌细胞的结构蛋白相关的基因突变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该文主要介绍扩张型心肌可能的致病基因及其机制。
梁华生张黔桓陈泗林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基因突变离子通道细胞骨架
Carto系统电解剖标测和射频消融治疗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的室性心动过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评价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患者,应用 Carto 系统进行电解剖标测并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有效性。同时探讨其室速发生机制。方法伴有室速反复发作的19例 ARVC 患者入选,平均年龄(35±13)岁,男性15例,女性4例。消融术前1例植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因放电频繁行消融治疗。1例为无休止型室速,发作持续2 d。在窦性心律和/或心动过速时,电解剖标测三维重建右心室,根据双极电压高低确定疤痕区、正常心肌和临界边缘区。对于折返性室速,在关键峡部或在疤痕区与三尖瓣环之间或两疤痕区间行线性消融,对于局灶性室速,在局部最早激动区域点消融。结果每个患者有1~5种室速,共在19例患者记录到36种室速。16种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室速于心动过速发作时行电解剖标测。可确定为折返性12种(75%),其中8种室速围绕三尖瓣环,另4例患者4种室速为局灶性。即时消融成功率为74%(14/19)。随访1~46个月,原成功消融的4例室速复发。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 Carto 系统电解剖标测可安全有效指导射频消融治疗 ARVC 患者的室速,有相对较高的失败和复发率。折返性和局灶性室速均可发生该类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折返性多见。
方咸宏吴书林杨平珍李海杰陈泗林詹贤章薛玉梅廖洪涛钱为民
关键词:CARTO系统射频导管消融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