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国

作品数:21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历史地理
  • 7篇经济管理
  • 6篇农业科学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篇农业
  • 3篇农业文化
  • 3篇农业文化遗产
  • 3篇文化
  • 3篇乡村
  • 2篇述论
  • 2篇农耕
  • 2篇民国
  • 2篇明清
  • 1篇稻作
  • 1篇学海
  • 1篇学海堂
  • 1篇学术
  • 1篇研究述论
  • 1篇遗产
  • 1篇院校
  • 1篇栽培
  • 1篇栽培历史
  • 1篇战时
  • 1篇政府主导

机构

  • 2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广东农工商职...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1篇陈志国
  • 6篇倪根金
  • 1篇陈建平
  • 1篇余建斌
  • 1篇杨品优
  • 1篇马红梅
  • 1篇谢萍

传媒

  • 5篇农业考古
  • 3篇古今农业
  • 2篇中国农史
  • 2篇南方农村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民族
  • 1篇南方论刊
  • 1篇广东农工商职...
  • 1篇中国农业教育
  • 1篇清史研究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环境史视野下的农业与环境互动研究——评《明清以来闽粤赣边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
2018年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环境史研究在美国的率先兴起,西方其他国家乃至国际史学界,从事环境史教学与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环境史研究已经成为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至20世纪末,在西方,环境史已经颇成气候,成为继政治史、经济史、社会文化史之后西方历史编纂学的第四大类型1。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以包茂宏、梅雪芹、侯文蕙、高国荣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翻译和介绍西方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陈志国
关键词:环境史明清以来
政府主导下的华南乡村建设——民国广东“中山模范县”的个案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民国"中山模范县"时期兴起了一场乡村建设运动。在"中山模范县"建制下,主政者围绕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内容进行了有益探索。乡村政治建设主要是围绕乡村的政治自治化和民主化进行,采取了设立自治机关、订立自治章则与计划、大力宣传自治、训练与管理自治人员等措施。乡村经济建设主要是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为主要目标,采取了修筑乡村道路、改善交通条件,改良稻种、猪种,推广优良品种等措施。乡村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是力图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采取了发展乡村教育,培养乡村建设人材;以及革除社会陋习,提倡新的社会风尚等措施。
陈志国倪根金
关键词:民国乡村建设
清至民国时期潮梅地区生态史研究
本论文以生态史研究较为薄弱的潮梅地区为考察对象,以生态恶化比较严重的清至民国时期为时间段,充分利用和挖掘地方志、农林调查报告等文献,分析潮梅地区林木过度砍伐下的森林变迁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恶化状况,进一步探讨地方社会的生态...
陈志国
关键词:清至民国生态恶化环境保护
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农作物变迁研究述论
2014年
关于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农作物变迁的研究,学界主要围绕着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农业商业化三个方面展开讨论。这些讨论,大多数是就某个问题的讨论,很少以珠江三角农作物种植结构变迁为专题的深入研究。大多数研究者普遍认为,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和农业的商业化有着密切关系,一方面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可以促进农业的商品化,另外一方面,农业的商业化也带来了经济作物更大范围的种植。
马红梅陈志国
关键词:明清珠江三角洲农作物
高等农林院校口述史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被引量:1
2019年
文章以华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开展的口述史教学实践为例,分析了在口述史教学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及经验,探讨了高等农林院校在口述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文章指出,以农林学科为主的高等农林院校,由于人文学科底蕴相对不足,口述史教学实践在推进中依然受到人才和资金等多重制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困境,高等农林院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从培养口述史专业人才、提升教师口述史教学能力等方面入手,将口述史教学纳入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体系中。
陈志国倪根金杨品优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口述史教学探索
广东家庭农场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基于湛江和梅州两地的实地调查被引量:1
2014年
家庭农场是现阶段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代表着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对广东湛江和梅州两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广东家庭农场的发展普遍呈现出三个特点,即概念界定模糊,名称多样;流转山地多,水田少;单一种植少,种养结合多。家庭农场发展主要面临三个难题,即土地流转难、资金周转难和用工难。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而提出在全省制定扶持和培育家庭农场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制定金融部门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和建立完善的农业服务体系等对策建议。
陈志国
关键词:家庭农场
略论抗战时期罗定的粮食生产被引量:2
2013年
20世纪30年代,正值抗战时期,全国各地出现普遍的粮食匮乏,地处粤西交通要冲的罗定,受到战事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粮荒。为了缓解粮食匮乏的问题,罗定县政府主要从增加粮食生产和加强粮食管理两个角度着手,积极实现粮食的增产和粮食的自给自足。这些措施,在推行之初,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扩大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粮食的总产量,而且在平抑物价、稳定局势、保障军民粮食供给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抗战结束后,国内战争爆发,政局不稳,致使抗战期间许多措施未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和实施,大多流于形式。
陈志国倪根金
关键词:抗战时期粮食生产
茂名荔枝栽培历史考述被引量:1
2008年
荔枝(Litchi chinensis)是驰名中外的珍贵水果,形、色、香、味俱佳,有“果中珍品”、“果王”之称。岭南有荔枝,久负盛名,诚如北宋学者蔡襄在《荔枝谱》中所言:“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位于粤西南的茂名市荔枝栽培历史悠久,是岭南著名的荔枝生产区。然而关于茂名荔枝栽培的起源年代却有不同的说法。见诸报刊的有关报道:有的说是始于南北朝,距今1400多年;
倪根金陈志国
关键词:栽培历史考述南北朝岭南蔡襄
天之涯 稻之香 探访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海南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2025年
秋冬时节,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依然温暖如春,稻浪翻腾。伴随着山兰稻喜获丰收,继2023年举办首届琼中山兰稻作农业文化遗产论坛之后,2024年山兰稻作文化与产业研讨会在琼中举行,来自全国的农业领域专家齐聚一堂,为山兰稻作发展“把脉问诊”。山兰稻作文化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让稻米与琼州大地结下千年之缘。在各族群众长期的辛勤劳作中,弥足珍贵的山兰稻种植资源以及独具特色的耕作技术、“砍山兰”农具、山兰酒、山兰歌和山兰节等,共同构成了琼中山兰稻作文化系统。
陈志国刘雅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耕作技术农耕文化
文化遗产活化 助推乡村振兴——“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20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不仅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为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第二届“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1月16至17日在广东省江门市隆重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与乡村振兴”主题进行了跨学科、多角度的深入交流。
陈志国邓惠仪杨月歆
关键词:文化遗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