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则慧
- 作品数:19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鸡脊髓上行投射在脑干的分布被引量:3
- 1986年
- 本文用Nauta法追踪鸡在颈髓半横切后脊髓上行的溃变纤维,观察的结果可知,鸟类动物脊髓有上行纤维直接向丘脑投射,主要终止于丘脑的背外侧核(DL)及背内侧核(DM)的腹侧份。根据比较解剖学的结果认为该区域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的板内核群,是旧脊丘系的一部分,可能与动物的原始感觉有关。脊髓还发出纤维向下丘脑的内细胞层(SI)和外细胞层(SE)投射,该联系可能与动物痛的情绪反应有关。此外,在中脑的顶盖、中央灰质及网状结构中也有溃变标记。在延、桥脑的下橄榄(IO)、迷走背核(NX)、孤束核(S)、外侧网状核(RL)、小细胞网状核(Rpc)及巨细胞网状核(Rgc)等都有溃变标记,通过对这些通路及终末前溃变分布的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在种族发育上部分属于比较古老的结构。
- 孙吉林毛金标郑则慧
- 猫丘脑腹外侧核与十字沟周围大脑皮层的突触联系——损毁溃变法结合电镜的研究
- 1990年
- 本文报道用损毁溃变结合电镜观察的方法,研究了猫丘脑腹外侧核(VL)神经纤维束梢在运动皮层的分布。根据猫的大脑皮层4区与十字沟的关系,将此区分为沟前、沟旁及沟后亚区。对各亚区的电镜观察结果表明,VL核的神经末梢主要分布在沟前和沟旁区。在沟前亚区观察到的112个溃变末梢中,78.6%分布在第Ⅲ层,19.6%在第Ⅰ层,第Ⅴ层仅占1.8%。在沟旁亚区也观察到112个溃变末梢,62.%分布在第Ⅲ层,31.2%分布在第Ⅰ层,第Ⅴ层仅6.3%。溃变末梢在沟后亚区分布较少,只观察到33个,第Ⅰ层占51.6%,第Ⅲ层为42.4%,第Ⅴ层为6.0%。3个亚区的溃变末梢有75%分布在树突棘上,25%在树突梗(shaft)上,均为非对称型突触。6区内溃变末梢大多分布在第Ⅲ层内,均与树突棘形成非对称型突触,在3a区内未见溃变末梢。
- 郑则慧刘晓波
- 关键词:丘脑运动皮层突触联系
- 大鼠舌下运动神经元的突触学研究被引量:2
- 2000年
- 本文采用荧光素逆行标记结合固定脑片细胞内染色、光转化和电镜技术 ,从单细胞水平观察和定量分析了大鼠舌下神经核颏舌肌运动神经元表面的突触类型、终末覆盖率和发生率。在细胞内染色的颏舌肌神经元胞体及其近、中和远段树突上观察到的终末类型主要有 4种 :即 S型、F型、P型和 C型终末。S型终末含有球形囊泡 ,与突触后成分主要形成非对称型突触 ;而 F和P型终末含有扁平囊泡和多形囊泡 ,形成对称型突触 ;C型终末以其特有的与突触后膜紧密相邻的终末下池 ( Subsynapticcistern)为特征。在胞体、近段树突 (直径 :9~ 4 μm)、中段树突 (直径 :4~ 2 μm)和远段树突 (直径 :<2 μm)表面 ,均具有 S型、F型和 P型终末 ,而 C型终末却只分布在胞体和中段树突上。各种类型终末以簇状形式 (由 2~ 7个相同或不相同类型的终末组成 )分布在细胞膜上。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各种类型终末的发生率、数量百分比和覆盖率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即近段树突的终末总覆盖率和发生率最高 ,随着树突直径的减小而下降 ;在胞体和近段树突上 ,F型终末的数量百分比和覆盖率高于中段树突和远段树突 ;而 S型终末在中段树突和远段树突的数量百分比和覆盖率高于胞体和近段树突。这些定量资料为舌下运动神经元突触传入的空间整合机制的研?
- 李岩郑则慧
- 关键词:运动神经元突触
- 荧光逆行追踪结合离体固定脑片细胞内染色技术被引量:4
- 1996年
- 本文介绍一种简便易行并可在光、电镜下研究单个神经元形态和神经元回路的方法。此法主要包括荧光逆行标记、固定脑片细胞内电泳LuciferYellow和DAB光转化三个步骤。它主要具有以下优点;(1)利用送行追踪确定神经元投射部位;(2)进一步细胞内注射可充分显示神经元的树突构筑,尤其是远端树突和树突棘;(3)经DAB转化的神经元形象能长久保存,克服了荧光易褪色的缺点,可供详细观察和分析;(4)转化后的细胞,因已经过良好固定,结构保存较好;故可在电镜下进一步观察研究;(5)结合免疫荧光,通过Confocal显微镜可更清晰地观察LuciferYellow标记的细胞与其它神经纤维的联系;(6)此外还可用于病理检查的标本,研究人体脑组织神经元的形态特征。为此,此方法不失为一种研究单个神经元形态(尤其是树突构筑)和神经元回路的良好方法。
- 高文军李岩毛金标郑则慧
- 猫中薛氏上回与丘脑及其它皮层下结构的联系被引量:2
- 1984年
- 本文报道采用HRP-TMB法对猫中薛氏上回的各皮层区域(5、7、LS、21、19区)与皮层下各结构的传入和传出联系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中薛氏上回各皮层区均与同侧丘脑的枕核(PUL)、后外侧核(LP)、后核(PN)以及中央内侧核(NCM)、旁中央核(PC)、中央外侧核(CL)联系。该回前部还与腹前核(VA)、腹外侧核(VL),背外侧核(LD),后核群(PO)以及中央中核(CM)、束旁核(Pf)存在联系。19、21、LS区都与外膝体的B层(GLB)和板间内侧核(MIN)联系。上述皮层丘脑联系都是交互的,而且呈一定的区域性分布。在网状核(R)、未定带(ZI)以及外脓体腹核(GLv)中只能见到标记末梢。此外,该回与双侧屏状核、同侧杏仁核、蓝斑以及部分中缝核存在交互联系,而在尾、壳核、顶盖前区、上丘、脑桥核群中只有标记末梢分布。
- 黄森毛金标郑则慧
- 关键词:丘脑后核HRPLP皮层薄壁组织
- 卵巢的神经供给
- 1957年
- 卵巢的神经供给的研究,早在十九世纪的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Frankenhauser(1867)[1]与Waldeyer(1870)[2]描述过神经纤维由卵门进入卵巢,或伴随血管,或直接到达卵泡。此后又继以许多研究。然而除了卵巢血管有丰富的神经供给为组织学家所公认以外,卵巢基质与间质里的神经结构的研究结果却很少.
- 郑国章郑则慧
- 关键词:卵巢被膜性腺分枝
- 荧光逆行追踪结合离体固定脑片细胞内Lucifer Yellow染色和荧光免疫组化──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被引量:1
- 1997年
- 本文介绍一种由多种方法组合的技术,包括荧光素(FastBlae)逆行追踪.离体固定脑片细胞内LuciferYellow染色、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观察。通过这项组合技术.可以在1μm厚度的光学切片和连续光学切片三维重构图象中同时显示传出神经元的结构和免疫阳性传入纤维及其终未.进而可判断两种成分之间的联系。在单细胞水平的突触学研究中.此项技术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定性和初步定量相结合的实验方法.
- 李岩高文军郑则慧
- 关键词:扫描电镜
- 鸡脑干下行投射至脊髓的神经元分布被引量:1
- 1986年
- 本文采用在鸡脊髓颈段注射HRP或埋HRP胶块,然后用TMB处理的方法,对中枢神经系统中下行纤维至脊髓的神经元分布进行了研究。观察到鸟类动物存在着一些与哺乳类动物卡相似的神经联系。在间脑部分,下丘脑室旁核大细胞(PVM)是标记细胞较密集的区域,其他还有下丘脑的外细胞层(SE)和内细胞展(SI)以及下丘脑外侧区。中枢内的标记细胞主要集中于红核、中介核和丘间核(ICo)。在延、桥脑段,网状脊髓束是主要的下行通路,脑桥吻端网状核(RPO)和脑桥尾侧网状核(RP)向脊髓的投射相当于哺乳类动物的内侧网状下行系统。小细胞网状核(Rpc)、旁巨细胞网状核等都有下行至脊髓的纤维。另外,蓝斑、蓝斑下核、前庭核、孤束核、外楔核也都有下行纤维向脊髓投射。在中缝核群中我们观察到大量的标记细胞,所以在鸟类动物中可能也存在着中缝核—脊髓这一下行抑制系统。
- 孙吉林毛金标郑则慧
- 关键词:HRP法
- 大鼠运动皮层甘氨酸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特征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 探讨甘氨酸能神经元 (Gly- ir)在大脑皮层内的分布及特征。 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电镜方法 ,在光镜与电镜水平观察甘氨酸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在大鼠运动皮层内的分布及其超微结构特征。 结果 甘氨酸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均为非锥体细胞 ,在运动皮层内 ~ 层均有分布 ,以 ~ 层较多 , 层最少 ,免疫反应性细胞以小细胞 (41.5 % )及中等大小细胞 (44 % )为主 ,也可见少量梭形细胞 (13.5 % ) ,而大细胞极少 (1% )。这些不同形态与大小的细胞也有层次分布的特征 : 、 层以小细胞为主 ,而 ~ 、 层则以中等大小细胞为主。电镜下 ,甘氨酸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呈现中间神经元的特征 :胞体小、核大浆少、核内陷。胞体上既可见具有扁平或多形囊泡的终末形成的对称型突触 (79.7% ) ,也可见含球形、清亮囊泡的终末形成的非对称型突触 (2 0 .3% )。它的树突上也可见这两种突触类型 ,近端树突上与胞体相似 ,以对称型突触为主 ;而远端细小树突 (直径 <1μm)上则以非对称型突触为主 ;呈现树突越细 ,非对称型突触越多 ,而对称型突触越少的特征。在运动皮层内未能找到 Gly免疫反应性终末分布。 结论 首次观察到大脑运动皮层内确实存在甘氨酸能神经元 ,但目前尚不能肯定甘氨酸在皮层内是否具有神经递质的作用 ,
- 高文军郑则慧
- 关键词:甘氨酸运动皮层神经元超微结构
- 大鼠运动皮层的胼胝体起源细胞与GABA能终末的突触联系
- 1997年
- 用HRP逆行标记结合GAB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电镜下观察大鼠运动皮层胼胝体起源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与GABA能终末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鼠运动皮层内的轴突终末与胼胝体起源细胞胞体仅形成对称型突触,与近端树突梗也形成少量的对称型突触,而与其树突棘则形成非对称型突触。与胞体和近端树突形成对称型突触的轴突终末主要是GABA能终末。由这些GABA能终末形成的轴-体突触数量占胞体表面总对称性突触数的85.64%(Ⅱ~Ⅲ层)和82.11%(Ⅴ~Ⅳ层);近端树突上GABA能终末所形成的突触占其表面总对称型突触数的78.13%(Ⅱ~Ⅲ层)和84.79%(Ⅴ~Ⅵ层)。这一结果提示,联系大鼠两侧运动皮层胼胝体起源细胞的抑制性传入,主要由GABA能递质来调控。
- 郑芳郑则慧
- 关键词:胼胝体神经元运动皮层
- 全文增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