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巧仪
- 作品数:34 被引量:159H指数:6
- 供职机构: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佛山市科技局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早产小于胎龄儿生后早期血浆游离肉碱变化特点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了解小于胎龄儿(SGA)生后血浆游离肉碱(FC)变化特点。方法 40例早产SGA,根据出生体重(BW)划分为SGA A组(BW≤1500 g)20例,SGA B组(BW>1500 g)20例。选取同时期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早产适于胎龄儿(AGA)40例,根据出生体重划分为AGA A组(BW≤1500 g)20例,AGA B组(BW>1500 g)20例。另随机选取足月正常儿(37周<胎龄<42周)20例作为足月组。应用串联质谱分析仪检测所有对象生后6 h内(FC1),第7(FC2)、14(FC3)、21(FC4)、28天(FC5)血浆FC水平。结果各组FC随时间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足月组FC在第7天降为最低,各A组在第14天降为最低,各B组在第14天已呈上升趋势。各A、B组在第28天时均未恢复到出生时水平。SGA组FC在生后第7、14天明显低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SGA生后4周内血浆FC水平变化较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 傅慧青高平明陆镇奇邵巧仪刘海平
- 关键词:早产小于胎龄儿串联质谱
- 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成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致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特点。方法对2012年5月-2014年2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且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406例新生儿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新生儿为病例组,未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母体因素、患儿因素、置管维护因素的差异。结果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中,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置管地点、有无发生堵管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体因素、患儿因素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选择置管环境、控带口穿刺时间和次数、规范导管维护、加强监测管理、收集分析资料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重要手段。
- 黄朝梅邵巧仪何力罗英
- 关键词:导管相关感染
- 环节管理在控制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作用被引量:12
- 2015年
- 新生儿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特性,输液外渗发生率高达23%~63%[1]。
- 黄朝梅贾晓琴邵巧仪
- 关键词: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质量管理
-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对新生儿换血临床疗效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行换血疗法治疗的高危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对高危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的胆红素变化、血常规、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高危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换血病例临床资料33例。按照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分为3组:0∽24 h组、24∽48 h组、48 h以上组,分析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对换血过程中胆红素、血常规、生化指标变化等的影响。结果:出生后24 h内出现病理性黄疸14例,24∽48 h出现病理性黄疸11例,48 h后出现黄疸的8例。但3组中,24∽48 h组换血总胆红素血症下降最快;出生后24 h组的白细胞高于其他两组;黄疸出现时间对凝血功能无影响,所有换血的不良反应在出院前都可以纠正。结论:24∽48 h出现病理性黄疸者换血后胆红素降低最明显。
- 曾立军邵巧仪高平明
-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换血疗法
- 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配方乳喂养22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分析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配方乳喂养中胃潴留与全肠道喂养的关系,探讨超低出生体质量儿配方乳喂养的全过程。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出生的超低出生体质量儿22例,所有患儿采用早产儿配方乳喂养,先非营养性喂养,酌情逐量增加奶量,直至全胃肠道喂养。记录出现胃内潴留、胃内潴留(喂养不耐受)时间、全胃肠道平均时间、自动吸吮时间等,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讨论两个变量的影响关系。结果:本组22例患儿在按照早产儿配方奶进行喂养过程中,有1例出现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出现严重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为26 d;21例完成全胃肠道喂养,首日开奶成功的患儿12例,开奶成功率为57.1%;达到胃肠道营养的平均时间为30.1 d;喂养胃内潴留量和达全胃肠道营养时间无相关性(P>0.05),喂养不耐受潴留量和自主吸吮时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早产儿配方乳喂养的过程持续时间较长,并且在喂养早期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较高,在喂养不耐受患儿1周后患儿奶量才能逐渐增加,可从喂养第2周实行更积极喂养,可根据喂养不耐受时间推断患儿达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和自动吸吮时间。
- 曾立军邵巧仪麦丽姗叶旭强
- 关键词:超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喂养
- 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改善早产儿喂养的观察被引量:28
- 2015年
-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对早产儿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入住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早产儿分为2组,研究组169例、对照组1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记录两组早产儿入住NICU至离开时,平均每天的体质量增长、喂养不耐受发生情况、胃管留置时间、睡眠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早产儿比较,研究组早产儿平均每天的体质量增加更快、喂养不耐受发生率降低、睡眠时间延长,胃管留置时间及住院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有利于促进早产儿成长发育。
- 黄朝梅何力邵巧仪
- 关键词:发展性照顾婴儿早产护理
- 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及治疗情况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佛山地区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情况以及治疗情况。方法收集199235例新生儿出生后72 h的足跟血进行检验,采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检测血液样本中促甲状腺素(TSH)的水平,记录甲状腺功能低下阳性检出率,并召回筛查阳性患儿,在确诊后进行早期干预治疗。对患儿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比较2017~2019年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检出情况及治疗前后患儿智力以及体格发育情况。结果2017~2019年,199235例新生儿中检测出患有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儿共110例,占总筛选新生儿的0.0552%。治疗后,患儿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中智力发育指数(MDI)以及运动发育指数(PDI)评估结果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疾病筛查是早期诊断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可帮助患儿尽早接受具有针对性治疗以及预防可明显改善其智力、体格发育低下等情况,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以及推广价值。
- 徐景武邵巧仪武兆磊吴增玲
- 关键词: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情况
- 窒息新生儿出生早期胱抑素C动态观察
- 2016年
-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出生早期胱抑素C(CysC)的连续性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86名窒息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并以30名非窒息患儿为对照组,于生后各时段分别监测CysC。结果:3组患儿各时段监测CycC水平,可见各组间CycC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8,P=0.01);对照组的各个时段的Cyc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组别患儿各个时段的Cyc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窒息新生儿生后早期CycC水平的变化不同于非窒息新生儿,且改变的程度也与窒息程度的不同有关,可早期发现肾损伤,并作为监测肾功能恢复的有效指标,利于指导临床进行有效治疗。
- 邵巧仪
-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胱抑素C肾功能
- 剖宫直视下胎儿左侧先天性肺囊腺样畸形切除术后新生儿1例被引量:3
- 2012年
- 先天性肺囊腺瘤样畸形(CCAM)是由于末端支气管呈瘤样过度生长,同时损害肺泡,在肺实质内形成有明显界限的一种病变,可在患儿出生后不久导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该症可分为3型。其中Ⅲ型预后不良,Ⅱ型并胎儿水肿及羊水增多,预后亦极差,一般均需外科干预,但往往在出生早期即失去手术机会。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已逐渐发展形成胎儿手术技术,为CCAM等多种先天性畸形胎儿提供生存机会。目前国内部分城市少数几家医院已开展胎盘支持下的产时手术,但仍不能将之视为真正的胎儿手术。2011年5月本院成功完成亚洲第一例剖宫直视下胎儿手术,术后胎儿宫内恢复良好,出生后存活。现报告如下。
- 邵巧仪高平明
- 关键词:胎儿手术
- 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与游离肉碱的关系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究小于胎龄儿(SGA)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与血浆游离肉碱(F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SGA113例为实验组,根据出生体重(BW)划分为A组(Bw≤1500g)及B组(BW〉1500g),测量并根据其生后第28天的体重,分为EUGRA组51例,非EUGRA组15例,EUGRB组33例,非EUGRB组14例。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出生的正常足月儿(37周≤胎龄〈42周)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串联质谱分析仪检测所有对象生后6h内及第7天、14天、21天、28天血浆FC水平。结果以体重为标准,实验组EUGR发生率为74.3%(84/113),各组FC随时间变化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照组Fc在第7天降为最低,下降幅度为24%,A组在第14天降为最低,下降幅度为44%(EUGR)及45%(非EUGR),B组在第14天已呈上升趋势,下降幅度为38%(EUGR)及32%(非EUGR)。对照组在28天时超过出生时水平,实验各组在28天时均未恢复到出生时水平。EUGR组FC值均明显低于同体重级别非EUGR组(P〈0.05)。结论SGA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发生率较高,其血浆FC值明显低于同组宫外生长发育正常儿,且FC下降持续的时间及幅度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傅慧青高平明陆镇奇叶旭强杨辉邵巧仪刘海平
- 关键词:小于胎龄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肉碱串联质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