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汉华
- 作品数:36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武汉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缬沙坦和螺内酯对高血压大鼠心肌c-Jun氨基末端激酶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和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中活化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APK)中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的影响。方法将18只雄性SHR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其中两组分别用缬沙坦30 mg.kg-1.d-1、螺内酯20mg.kg-1.d-1溶于饮水,灌胃,连续治疗13周;对照组给正常饮水,并与Wistar-Kyoto大鼠(WKY)比较。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心肌磷酸化JNK的表达。结果SHR对照组心肌磷酸化JNK/actin值高于其余三组(P<0.01),缬沙坦组高于螺内酯组和WKY组(P<0.01),螺内酯组与WKY水平接近。两治疗组的LVW/BW较SHR对照组明显减低(均P<0.01),但较WKY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P<0.01)。两治疗组胶原容积分数(CVF)低于SHR对照组(均P<0.01),高于WKY组(均P<0.05)。结论缬沙坦和螺内酯均能通过抑制心肌中活化的JNK蛋白表达而抑制SHR的左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
- 陈芳胡钢英王晋明邓汉华梁远红
- 关键词:高血压JN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类螺内酯
- 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的探讨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方法:运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比较68例糖尿病 伴高血压患者和42例原发性高血压不伴糖尿病的患者的血压资料。结果:糖尿病伴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对 照组(P<0.01);其血压昼夜差值、节律变化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昼夜血压差值减小或消 失足反映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血压调节功能受损的一项指标。
- 葛健邓汉华杨剑雪盛利华
-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
-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 2001年
-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05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及溶栓治疗1、2周后QTd变化,并与未溶栓组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治疗2周时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溶栓治疗再通治疗1、2周后QTd显著缩小(P皆<0.01),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低.其与未通组和未溶栓组比较,差异皆有显著性(P<0.01)。而未通组、未溶栓组治疗前后QTd变化和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皆无差异(P<0.05)。结论:AMI后2周内QTd增大者,其溶栓再通的可能性小,发生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
- 邓汉华盛利华陈江斌胡曙萍左进葛建
- 关键词:心电描记术心律失常QT离散度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溶解疗法
- 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与心律失常的关系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程度与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对血压控制不佳组 12 1例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并与 10 0例血压控制正常者对照 ,以探讨高血压病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高血压控制不佳组房性心律失常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48.8%和 2 5 .6 % )明显高于高血压控制正常组 (2 0 .0 %和 14 .0 % )(P <0 .0 5 ) ;而两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又明显高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P <0 .0 5 ) ,且随着病程的增加 ,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 高血压控制水平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关系密切 。
- 葛健邓汉华盛利华胡曙萍
- 关键词:动态心电图高血压心律失常
- 阻断迷走神经对心房肌有效不应期及其离散的影响被引量:8
- 2003年
- 用动物实验模拟快速房率来观察阻断迷走神经对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及其离散 (dAERP)的影响。用 8只杂种犬自身前后对照 ,观察阻断迷走神经张力不同状态下犬的AERP及dAERP的变化及其关系。结果 :① 80 0次/分的快速心房刺激很快引起AERP缩短 ,dAERP无明显变化。停止刺激后AERP恢复很快 ,dAERP明显升高。②刺激前单用阿托品阻断迷走神经 ,AERP和dAERP无明显变化 ,快速刺激仍能引起AERP缩短 ,刺激终止后dAERP升高不明显。③刺激前联用阿托品和普奈洛尔同时阻滞交感及迷走神经 ,AERP明显升高 ,dAERP无明显变化 ,快速刺激仍能引起AERP缩短 ,刺激终止后dAERP升高不明显。结论 :心房快速刺激时 ,阻断迷走神经不能阻止AERP的缩短 。
- 赵庆彦黄从新杨波杨剑雪吴刚包明威龚志刚王腾邓汉华
-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迷走神经电重构心房
- 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率变异性特点
- 2004年
- 目的目前有研究发现,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作常常伴有低频成分的损害,并且有动态性的改变.本文拟研究非持续性VT(NSVT)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以期揭示自主神经系统状态与NSVT的关系.……
- 陈葵邓汉华胡曙萍葛健左进
- 迷走神经对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 2003年
- 目的 :用动物实验模拟快速房率来观察迷走神经对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 (dAERP)变化的影响。 方法 :用 8只杂种犬自身随机对照 ,每只犬进行 2次实验 ,分非迷走神经阻断组与迷走神经阻断组 ,每组包括全部 8只杂种犬。第 1次实验在快速刺激前后监测心率变异性和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 ,2周后进行第 2次实验 ,刺激前静脉应用阿托品 ,快速刺激前后监测AERP。观察不同状态下和用药物时犬的迷走神经张力和dAERP的变化以及之间的关系。 结果 :①非迷走神经阻断组 80 0次 /分的快速心房刺激很快引起AERP缩短 ,dAERP无明显变化。停止刺激后AERP恢复很快 ,dAERP从刺激终止时 (2 1 0± 5 3 )ms升高到 7h后的 (4 0 0± 7 4)ms (P <0 0 5 )。②非迷走神经阻断组心率变异性参数在刺激终止 7h后与刺激终止时相比明显升高 (P <0 0 5 )。③刺激前应用阿托品 ,AERP和dAERP无明显变化 ,快速刺激仍能引起AERP缩短 ,刺激终止后dAERP从 (2 1 0± 4 1)ms升高到 (2 8 0± 5 1)ms (P >0 0 5 )。 结论 :阻断迷走神经不能阻止电重构的发生 ,但迷走神经张力升高是dAERP升高的主要原因。
- 赵庆彦黄从新杨波江洪吴刚包明威龚志刚胡萍邓汉华
- 关键词:迷走神经心房有效不应期离散度慢性心房颤动
- 老年高血压病的不同血压参数变异度与左室肥厚的关系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变异度及脉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检查 82例年龄大于 60岁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其中 5 1例无左室肥厚 ,31例有左室肥厚 ,对两组动态血压参数进行组间比较及昼夜间比较 ,并对各参数与左室质量指数 ( L V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昼、夜收缩压水平、脉压与 LVMI呈强相关 ,左室肥厚组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脉压明显高于无左室肥厚组 ;2两组之间血压变异无差异 ;3所有病例收缩压变异大于舒张压变异 ,收缩压变异白昼大于夜间 ,而昼夜间舒张压变异、脉压水平改变不明显。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与血压变异相关性较小 ,主要与收缩压水平与脉压水平相关 ,老年高血压患者 2 4小时舒张压变异与脉压水平处于相对恒定的水平 ,脉压可能是预测老年高血压性左室肥厚的一个简便易行的指标。
- 张美春王晋明邓汉华张庆华朱中生
- 关键词:高血压血压变异性脉压左室肥厚
- 局部心肌电紊乱在体表心电图的表现和意义
- 目的研究局部心肌电紊乱(topical electric turbulence TET)的特征、在心律失常引发中的作用、及在其临床意义。方法(1)新西兰白兔40只,缺血再灌注实验组20只(A组),对照组10只(B组),电...
- 刘捷黄从新包明威王腾邓汉华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动态血压监测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昼夜血压峰分布规律 ,评价监测血压价值。方法 采用MOBIL -GRAPH型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 2 4h血压 ,按时间段统计峰值血压检出率。结果 男性收缩压在上、下午和傍晚检出率接近 ,而舒张压以下午检出率最高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峰值检出率接近。女性收缩压以上、下午最高 ,舒张压以下午最高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峰值检出率差别不大。结论 不论男女 ,在上、下午检测最高收缩压值接近 。
- 盛利华邓汉华胡曙萍左进葛健赵智深李建军
-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动态血压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