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宇英

作品数:7 被引量:41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武汉市卫生局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心率
  • 3篇减速
  • 2篇动脉
  • 2篇心肌
  • 2篇心肌梗死
  • 2篇血压
  • 2篇离散度
  • 2篇迷走
  • 2篇迷走神经
  • 2篇迷走神经张力
  • 2篇静息
  • 2篇静息心率
  • 2篇急性心肌梗死
  • 2篇高血压
  • 2篇梗死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QT离散
  • 2篇QT离散度
  • 1篇电图

机构

  • 6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7篇邓宇英
  • 6篇冷永群
  • 6篇宋旷蓉
  • 5篇卢佳佳
  • 4篇叶静
  • 4篇张硕
  • 3篇黄汉钦
  • 3篇赵良桥
  • 1篇李佐民
  • 1篇卢佳佳
  • 1篇张硕

传媒

  • 2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江苏实用心电...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张力对静息心率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张力变化对静息心率(RHR)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于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04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用平均RR间期计算出RHR。根据RHR,将患者分为RHR-L组(<60次/min)、RHR-M组(60~<75次/min)和RHR-H组(≥75次/min)。随即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记录,离线应用动态心电记录分析系统,计算极低频带(VLF)、低频带(LF)、高频带(HF)、心率减速力(DC)值。结果各组VLF、LF、HF、DC、LF/H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RHR-M组VLF、LF、HF低于RHR-L组,RHR-H组VLF、LF、HF、DC低于RHR-L组、RHR-M组,RHR-H组LF/HF高于RHR-L组、RHR-M组(P<0.05)。RHR与VLF[r=-0.436,95%CI(-0.501,-0.369)]、LF[r=-0.290,95%CI(-0.378,-0.205)]、HF[r=-0.394,95%CI(-0.468,-0.315)]、DC[r=-0.219,95%CI(-0.310,-0.123)]呈负相关(P<0.001),与LF/HF[r=0.248,95%CI(0.158,0.332)]呈正相关(P<0.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VLF、HF、LF/HF是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RHR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RHR为60~<75次/min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RHR主要受到迷走神经紊乱影响,而RHR≥75次/min的患者RHR则主要受到交感神经系统紊乱影响。
卢佳佳宋旷蓉张硕邓宇英赵良桥黄汉钦冷永群叶静凃婉华
关键词:高血压心率交感神经系统迷走神经
QT离散度及T波峰末间期在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前后,患者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T波峰末间期(T peak-T end interval,Tp-Te)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80例成功实施PCI术的AMI患者为AMI组;同期100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记录PCI术前、术后2、4、8、24 h及3、5、7 d的心电图,测量各个时期的QTd和Tp-Te值并行统计学分析。PCI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有无恶性心律失常(malignant arrhythmia,MA)分为心律失常组和非心律失常组,比较术前及术后第7天QTd和Tp-Te值。结果:AMI组QTd和Tp-Te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MI患者PCI治疗4 h后QTd和Tp-Te值显著减少(P<0.01)。心律失常组较非心律失常组QTd和Tp-Te值明显延长(P<0.01)。结论:AMI患者PCI治疗前后QTd和Tp-Te值显著减少。PCI能降低心肌复极离散度,提高心肌电稳定性,明显改善AMI患者预后。QTd和Tp-Te可作为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敏感指标。
张硕冷永群卢佳佳宋旷蓉邓宇英叶静
关键词:QT离散度T波峰末间期心肌梗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与迷走神经的关系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迷走神经张力的关系。方法:4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GE MAC-800心电图机测定的静息心率分为三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分别计算迷走神经张力各项指标,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差异,并分析各指标与静息心率变化的关系。结果:随着静息心率升高,患者血压水平升高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静息心率升高显示HF和DC水平均有降低,组间变化明显(P<0.05)。除DR4与静息心率呈正相关(r=0.022,P=0.656),HF、DC、DR2及DR8均与静息心率呈负相关(r=-0.428,P=0.000;r=-0.216,P=0.000;r=-0.226,P=0.000;r=-0.040,P=0.422)。回归分析显示,HF、DC、DR4及DR8是静息心率变化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F、DC对高血压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意义,ROC曲线面积均大于0.8。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体内迷走神经张力变化引起静息心率升高,其中DRs的三个具有预警病死率能力的参数与静息心率升高有密切联系,静息心率升高可能作为解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病死率的原因之一。
卢佳佳宋旷蓉张硕邓宇英赵良桥黄汉钦冷永群叶静凃婉华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静息心率迷走神经张力
冠心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测定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指标,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方法选择3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及35例心脏、肾功能正常者进行比较,采集24h动态心电图的DC值和HRV各指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间DC值、SD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血液透析组与肾功能正常组DC、SDNN,rMSSD和pNN50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维持血液透析组与肾功能正常组间DC值、SDNN、rMSSD和pNN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持血液透析的冠心病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但与肾功能正常的冠心病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李佐民邓宇英杨震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维持血液透析心率变异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程与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病程与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5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接受治疗的AMI患者91例,根据病程将其分为:A组(病程<1个月,n=28),B组(病程为1~3个月,n=31),C组(病程为4~6个月,n=16),D组(病程>6个月,n=16);另选取同期在本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92例,为对照组。比较5组心率减速力(DC)以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中的DR2、DR4、DR8。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AMI患者病程与DC、DRs的相关性。结果 5组DC及DR2、DR4、DR8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DR4、DR8与AMI患者病程呈正相关(r_s值分别为0.546、0.614、0.324,P<0.05),DR2与AMI患者病程无相关关系(r_s=0.088,P>0.05)。结论 AMI患者病程越短,DC值较低,迷走神经功能活性降低,猝死风险越高。
宋旷蓉卢佳佳邓宇英张硕赵良桥黄汉钦高婵冷永群
关键词:心肌梗死病程
心率减速力及QT离散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及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心衰组),随访一年,根据有无室性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失常组(43例)和非室性心律失常组(57例);根据有无心源性猝死分为猝死组(18例)和生存组(82例)。同期100例在本院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早期DC值和QTd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心衰组、室性心律失常组及猝死组患者的DC和QTd值分别和对照组、非室性心律失常组及生存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QTd与DC呈负性相关。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DC和QTd值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敏感指标。
张硕冷永群卢佳佳宋旷蓉邓宇英
关键词:QT离散度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
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后心电图变化的临床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后心电图变化,以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12月64例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病原菌与心电图的关系以及感染前后心电图的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房室期前收缩52例,占81.25%;感染后61例,占95.31%;室性期前收缩感染前为41例,占64.06%;感染后55例,占85.94%、束支阻滞感染前16例,占25.00%;感染后29例,占45.31%;窦性心动过速感染前19例,占29.69%;感染后33例,占51.56%,以上感染前后心电图的变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电图与医院感染病原菌关系方面,心律失常合并医院感染患者的主要的心电图改变是ST-T改变,占81.16%,而这其中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存在着异常P波、Q波、QS波等改变,分别占13.04%和5.8%,而其他的病原菌在以上的异常心电图中均为0。结论房室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束支阻滞、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患者医院感染前后心电图存在差异性,有助于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
卢佳佳宋旷蓉冷永群叶静邓宇英
关键词:心律失常医院感染心电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