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力仪

作品数:7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经济管理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7篇水土
  • 7篇水土保持
  • 3篇黄河中游
  • 2篇水土保持措施
  • 1篇指标体系
  • 1篇生态工程
  • 1篇水土保持生态
  • 1篇水土保持生态...
  • 1篇水土流失
  • 1篇梯田
  • 1篇坡面
  • 1篇坡面措施
  • 1篇黄河
  • 1篇黄河水土保持...
  • 1篇黄河中游地区
  • 1篇减沙
  • 1篇减水
  • 1篇减水减沙
  • 1篇河龙区间
  • 1篇洪水

机构

  • 4篇水利部黄河水...
  • 4篇黄河上中游管...
  • 1篇黄河水利科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黄河水土保持...

作者

  • 7篇赵力仪
  • 2篇柳林旺
  • 2篇冉大川
  • 2篇刘斌
  • 1篇岳新发
  • 1篇牛萍
  • 1篇陈江南
  • 1篇段文中
  • 1篇王瑞芳
  • 1篇董雨亭
  • 1篇柏跃勤
  • 1篇常丹东
  • 1篇周鸿文
  • 1篇黄成志
  • 1篇马勇
  • 1篇李学勇
  • 1篇白志刚
  • 1篇白志刚
  • 1篇秦百顺
  • 1篇祁永新

传媒

  • 6篇人民黄河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0
  • 2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科学试验系统研究被引量:1
2002年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科学试验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涉及到水土保持试验研究的长远总体规划和对科学试验系统在宏观布局上的调整与完善,关系到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工程和“三条黄河”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针对现状和存在问题,从原型研究和模型研究两个基本方向上提出了建立中心实验室和完善原有试验基地的科学试验系统布局方案。中心实验室的重点是单元模型实验、小流域模型实验和植物组培实验,试验基地以水土流失监测和水土保持技术试验为主。
赵力仪柏跃勤
关键词: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水土保持前期工作中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方法
2003年
针对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前期工作中存在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薄弱的问题,在总结10多条重点支流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的基础上,以昕水河流域为例,探讨了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的方法。经过讨论认为: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应严格按照水利部颁布的《水土保持前期工作阶段报告编制暂行规定》分阶段把握,定额确定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效益分析指标和参数选取应尽量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
陈江南牛萍段文中赵力仪周鸿文李学勇岳新发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的监测与评价被引量:29
2000年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指的是水土保持项目对社会环境系统的影响及产生的宏观社会效应 ,包括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影响程度 ,其反映的核心内容包括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3个方面。社会效益监测应以农户监测为基础进行宏观社会经济调查 ,以监测信息为基本依据 ,建立层次化 (目标、准则、指标 )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了定性 (德尔菲法 )和定量 (AHP法 )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
赵力仪马国力祁永新刘斌
关键词:水土保持
黄河中游地区梯田减洪减沙作用分析被引量:19
2005年
梯田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三大坡面治理措施之一,具有明显的减洪减沙作用。对黄河中游河中镇—龙门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梯田的保存率、保存面积、质量分级标准、减洪指标体系及梯田的减洪减沙作用等的研究表明:1970~1996年,河中镇—龙门区间梯田年均减洪减沙量分别为3290万m3和1180万t,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梯、林、草、坝)减洪减沙总量的9.2%和7.9%;泾河流域梯田年均减洪减沙量分别为1250万m3和1200万t,分别占26.1%和32.6%;北洛河流域梯田年均减洪减沙量分别为530万m3和340万t,分别占17.3%和21.6%;渭河流域梯田年均减洪减沙量分别为6620万m3和1265万t,分别占60.7%和58.0%。据此对黄河中游地区今后的梯田建设提出两点建议:①梯田建设要"少而精"。淤地坝可以拦蓄坡面治理措施见效之前的泥沙,但不能一劳永逸。既要实施淤地坝建设工程,也不能放松坡面治理。②黄河中游地区当前应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同时必须加强坡面治理,只有合理配置梯田、林、草等坡面治理措施,才能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标。
冉大川赵力仪王宏刘斌白志刚马勇
关键词:水土保持保存率梯田黄河中游地区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被引量:11
1999年
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分析研究采用了“水文法”和“水保法”两种分析计算方法。“水保法”是分析研究的重点。在分析计算中,采用了1996 年土地变更资料和1990 年土地详查资料,并采用二阶等距抽样调查方法核实河龙区间水保措施保存面积;水保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效益计算采用“串联法”和“并联法”两种方法平行研究,注重了坡面与沟道、洪水与泥沙的有机联系;在计算淤地坝拦泥量的基础上,将淤地坝分为淤平坝地和正在拦洪时期坝地两部分,分别计算其减洪量,并计算了淤地坝减蚀量;水库、灌溉减水减沙量的计算分为减洪水与减常水、减洪沙与减常沙两部分。此外,还考虑了河龙区间工业、生活用水和人类活动增洪增沙对河流水沙变化的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增洪增沙计算,绝大多数支流采用的是实际典型调查值,增洪增沙指标比较可靠。“水保法”计算结果表明:70 年代河龙区间21 条有控支流水利水保措施及人类活动等年均减洪4 .177 ~4 .258 亿m 3 ,年均减洪沙1 .720~1 .775 亿t ;80 年代年均减洪4 .148 ~4 .292 亿m 3 ,年均减洪沙1 .644 ~1 .645 亿t;90 年代年均减洪4 .805 ~5 .380 亿m 3 。
冉大川柳林旺赵力仪于德广
关键词: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河龙区间黄河中游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4
1999年
在全面总结以往研究方法的特点、系统分析黄河中游不同类型区坡面径流小区实测资料、深入研究水土保持措施减洪减沙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以洪算沙频率分析法”及“成因分析自然相关法”两种建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减洪减沙指标体系的思路和方法。前者应用数理统计方法以代表小区洪水径流量、降雨量为统计量,建立不同洪量频率、不同雨量级下的措施减洪指标体系;以流域降雨量为纽带,消除时段、点面、地区等差异,推到流域面上。后者则通过对小区资料的地区综合相关分析,以代表小区产洪( 沙) 量和措施减洪( 沙) 量为相关因子,以措施质量分级指标为参变量,建立经验模型;通过对径流泥沙模数的修正,推算流域的措施减洪减沙指标。
赵力仪白志刚柳林旺王存荣马勇
关键词:指标体系坡面措施黄河中游水土保持
罗玉沟流域典型暴雨洪水及其产沙特性被引量:8
2008年
以罗玉沟流域实测水文泥沙数据和洪水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几场造成极强烈侵蚀的典型特大暴雨的雨、洪、沙特性。结果表明:典型暴雨面雨量离差系数为0.15—0.74,不均匀系数为0.37—0.90,极端降雨比值系数为1.3-188.8,暴雨中心最大10min、最大30min和最大60min降雨量分别占次降雨总量的19%-29%、35%-73%和60%-100%;次暴雨洪量超过年径流量的30%,径流系数0.20—0.49,洪峰流量模数为4.07—9.34m^3/(s·km^2),洪水总历时6—96h,上涨历时15—80min;次洪输沙量超过年输沙量的60%,次洪输沙模数为0.71-1.40万m^3/km^2,最大含沙量高达774kg/m^3,且沙峰多超前于洪峰10—20min,沙量过程线的消退明显滞后于流量过程线,最大含沙量出现时的流量较最大流量偏小40%-50%;历次暴雨的雨、洪、沙特性差异主要受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和下垫面条件控制,水土保持措施具有明显的滞洪减沙效应。
王瑞芳秦百顺黄成志张虎林常丹东董雨亭赵力仪
关键词:暴雨洪水产沙水土保持措施
共1页<1>
聚类工具0